书城教材教辅新知识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
9214700000021

第21章 关注健康与膳食平衡(1)

人类跨入21世纪,对健康的要求也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什么叫健康?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在对健康的概念作出具体阐述的同时,补充了衡量健康的10条标准,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达到这些标准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由此可见规律运动和合理膳食对健康是何等重要。

没有不好的食品,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合理的营养来自于合理的膳食,即全面、平衡、适量的饮食。1997年我国修改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合理膳食的8条要求,即①食物要多样,以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营养学调查表明,目前人们在不少方面都未能达到这一合理饮食的要求,这将是新世纪营养水平改观的基本要求。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膳食的健康要有各自的特点,要通过更高水准的饮食改善来满足各自需要。

1.儿童膳食营养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活动较多,基础代谢和肌肉活动所消耗的热量高,对各种营养素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人们最为关注的是下一代的身高。与此不适应的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明显滞后,我国32.85%的0~5岁儿童身高达不到标准;18%的儿童体重达不到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关注儿童的营养平衡(尤其是维生素D、钙、磷、碘、锌、蛋白质的足够补充)。

2中小学生膳食营养

中小学生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关键时期,但是我国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膳食营养摄入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生长发育现状看,一方面,营养不良的患病率还有0.8%~11.7%;另一方面,体重超重和肥胖学生从1985年的2.63%~3.32%,上升到1995年的7.28%~8.15%,平均增加了2~3倍。中小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源于热能、营养素摄入的失衡,膳食结构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良和营养学知识的缺乏。对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的干预将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

3中青年膳食营养

现代社会的中青年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负担重,常常无暇顾及饮食营养,与此同时紧张和心理压力使热能和营养素的消耗加大。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工作能力下降,易患疾病或早衰。对中青年除调整心态,保证规律体育活动之外,男子要特别注重铬、镁、锌、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纤维素和水等9大营养素的补充;女子要注重减少脂肪摄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铁、钙、锌、镁,适当使用谷氨酸、牛磺酸、天门冬氨酸等脑神经的营养素。

4老年人的膳食营养

20世纪初(1900年)出生的人,只是希望能活到当代人的平均年龄45岁。而今天的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68岁,2025年将要进一步提高到73岁。这就意味着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人将由现在的3.9亿增加到8亿。如何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老年社会的重要课题,营养也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要遵循适合于他们的代谢特点的饮食原则,除此以外像Ω3脂肪酸、B族维生素、硫辛酸、人参、杏仁、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是抗衰老的营养品。

人类的食品种类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成分,每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素都不可能是全面的,人体只有通过吃多种食物才能获得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人体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并通过代谢转变成自身细胞组织,食物中的有些营养素在体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被人体利用,但是有40种营养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否则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症,具体如下:

①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组氨酸;

②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有2种:亚油酸、α-亚麻酸;

③7种常量元素:钙、磷、钾、钠、镁、硫、氯;

④8种微量元素:铁、碘、锌、硒、铜、铬、钴、钼;

⑤14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烟酸(尼克酸)、泛酸、叶酸、生物素、胆碱。水果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糙米和普通米可以提供维生素B1(一般深颜色的食物维生素含量高一些)。奶和肉类可以提供维生素B2。动物性食品可以提供维生素A、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可以自身合成维生素D。

人体对上述40种营养素需要从各种食品中获得,这些营养素会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时被消耗,所以需经常补充,如果长期不能得到补充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症。

常吃多种食物,口味多样,有利于提高食欲,不会产生厌食;且可以获得不同的营养素,避免出现某种或某几种营养素缺乏。营养学家普遍认为食物本身不分好坏,只要是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的,都认为是好食物,关键是搭配合理与否及摄入量。即使是现代人公认的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的动物脂肪也是如此,例如肥肉对于我国自然灾害年代及一些能量摄入不足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食品,可弥补因能量摄入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及预防疾病的免疫力,所以对这类人群肥肉是很好的食品;而肥肉对于能量过剩的人来说则是应该避免食用的。又如高蛋白饮食在几十年前“糠菜代粮食”的时代是被向往的高级营养食品,但是对现代营养过剩的人及患有肾脏、肝脏疾病的患者来说则是必须控制的。因此,对于整个人群而言,包括脂肪、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都是重要的,只是应该有恰当的摄入量。

各种各样的食品各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及优势,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才可以弥补不同食物的缺陷,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日常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均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且可以避免过量,从能量的摄入来分析也能使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比例合适。所以合理搭配十分重要。假如用肉、鱼、虾、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品搭配每天的膳食就是非常错误的(不少儿童的膳食常犯此错误),而不吃蛋类的素食者容易出现蛋白质缺乏,正确的搭配是每天吃适量的粮食、肉禽类、牛奶、蔬菜、水果等,且搭配的数量合理就能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吃谷类及杂豆250~4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50~100克,蛋类20~50克,奶类3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油25~30克,盐6克,水1200毫升。

少吃垃圾食品

所谓垃圾食品是指含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经过炸、烤、烧等加工工艺使营养成分部分或完全丧失,或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生成或长期过量食用在人体内产生有害物质潴留的食品。如含苯并吡的油炸类食品、含亚硝酸盐的熏制类食品以及易造成水钠潴留的腌制类食品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