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41

第41章 存在与时间(1)

海德格尔Heidegger(德国1889~1976)

20世纪20年代早期,海德格尔的创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似乎席卷了从一战中归来或刚刚开始其学业的一代学生,因而随着海德格尔的出现,似乎发生了与传统学院哲学的彻底决裂。这个决裂比它在海德格尔自己的思想中被表达要早得多。它像是向未知领域的一个新的突破,提出了某种全然不同于基督教的西方世界中所有正统和异端运动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

西方的哲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曾经给西方人和他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但它从近代以来不断受到严重的挑战,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有识之士中,海德格尔是最为有力的一个。

海德格尔之所以倾心于哲学,最初是由于中学里的一位老师送了他一本书,这本书是布伦坦诺写的,名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种意义》。“存在”一向是西方哲学中讨论最深的那些问题的重要范畴,那么“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没有人讲清过,一般的人想不清就不会再去烦恼自己。然而,海德格尔居然抓住这个问题不肯放。为此,他广泛地阅读哲学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学养。在读大学的时候,他读到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他是抱着搞清“存在”的意义问题读胡塞尔的这部书的,因为,他从杂志上了解到胡塞尔是布伦坦诺的学生,他想,也许这本书会帮助他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可是,他后来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实际上并没有读懂它。所幸胡塞尔来到弗赖堡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这正是海德格尔留校任教的地方。在胡塞尔的辅导下,他学会了现象学的“看”的方法。他运用这个方法打开了哲学的新天地,挖出了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的根子,说明了“存在”的多种意义的原因。通过对“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他揭示了传统哲学自以为是第一哲学的“存在论”其实称不上是最深的哲学追问,最深的追问在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追问中。这样他就改变了传统哲学以追求所谓客观真理为目的的方向,而把人的问题当做是哲学最深、最核心的问题了。发表于1927年的《存在与时间》,就是他的这种新哲学观的最初、最系统的表述,他也因此而一夜成名。

不论在何种处境,海德格尔都没有停止笔耕。人们说到某人这种表现时,常常是赞扬其为人类作贡献而不辞辛劳,而不会想到他们也要为稻粱而谋。海德格尔就曾为了能在山里盖一幢小木屋而出卖了自己《存在与时间》一书的手稿。在海德格尔死后,有一个专门委员会来搜集、整理、出版他的著作,我们看到整理出来的目录有65卷,还有大量的文稿在整理中。《存在与时间》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部。

海德格尔哲学继承使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海德格尔叫这种方法为“面对事情本身”,或者叫排斥任何间接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情本身。第二,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也就是研究存在的起点、通道和过程。哲学起源于惊疑,海德格尔惊疑于几千年存在的被遮蔽,发现了研究存在的起点所在,从而写下了《存在与时间》,改写了西方的哲学史。通过《存在与时间》来说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

《存在与时间》的结构与内容:(1)存在不是最普遍类概念,但是最普遍的概念又是最晦暗的概念;存在不能用存在者来定义,但存在与存在者是有关的,其中此在与存在最切近;存在不是自明的概念,但当我们问“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有了平均的含糊的存在之领会。(2)我们可以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存在与如是而存在中,在实在、现成性、持存、有效性、此在中,在“有”中,都有着存在,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此在这一存在者的存在的体悟才能够把握。(3)此在是一种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发生交涉,对存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此在在存在论层次上存在,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4)此在从“世界”方面来领会本己的存在,对“世界”的领会从存在论上反照到对此在的解释之上;此在以时间性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会的视野,此在总是它的过去,但此在的存在向来是从它的将来方面“演历”的,此在当下就是而且在一定范围之内总是从这种此在解释中领会自己,这种领会开展着它的各种可能性并调整着这些可能性。此在的生存论分析:(1)此在在世界中演历,此在不是当下的东西,它是出离自身而获其本身的存在,即此在在世界中是我的存在;此在在世界中,世界演历着此在的存在;世界是此在的时间性绵延,此在在世界之中,世界正是此在的时间性。此在在世界中分为三个环节:(a)世界及世之存在者;(b)在之中;(c)存在在世界中的在者。(2)此在的在的澄明状态,此在的被抛状态。此在的非本真的现身情态:畏或忧思;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领悟;领悟把此在之在向着此在的“为何之故”加以筹划。领悟之构成:解释及陈述。此在沉沦的基本样式:闲谈、好奇、两可。(3)此在的存在:畏的在世展开烦及虚无,面向死的存在,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

这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可以说与胡塞尔几无二致,所以,胡塞尔曾高兴地说:“现象学,海德格尔和我而已。”尽管后来很多人认为此时海德格尔已与胡塞尔的哲学思想不同,但是海德格尔研究哲学的方法、基本思路、大体框架、研究领域还基本是他老师的,只是将他老师的方法用到了研究存在上去了。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史上的巨著,海德格尔的这部《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旨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作者力图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把“存在”问题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标就是对“时间”进行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在”的澄明

古今中外都有人从宇宙抽象出理的世界。各科学都在此一理的世界中自划范围,并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不断有人钻研理学,摸索宇宙,则不但各科界限打破,连把登堂入室的人隔在门外的门限也把不住。于是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就是说,既可说又不可说。理的世界皆可说,理的世界之外皆不可说,但还在宇宙(天地)之内。被隔在门外的这个人也还在天地之内。

这个人是谁?无论他是谁,只消他是一个有名有姓的衣冠动物,他就是一个在者,那么他就还在门槛之内,各科学就可以解答他的一切问题。

要找到门槛外的这个人,除非找到的不是他的在者,而是他的在。但是只有谁自己在,谁就体会到自己的在;旁人的在是谁也抓不到的。所以抓住在的总是自己。这自己就是我,我就是我自己。宇宙天地之大,我自己只有一个,这才是真正的我,其他各处各人说的我都只能算武断的我。

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讲在。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要在才有哲学,不在则只有科学,根本还没有哲学。可以说,存在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存在。而且不存在则已,一存在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我在世。不在则已,一在就是我,也就是世。这才叫并生为一。古今中外许多人都有此天地而达到哲学境界。在天地中,是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矣”,而且还“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连道德境界美学境界都出来了。还有陆象山说“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也未尝不可。孟子当然不是说,抓住我这一个人,就抓住万物了。陆象山也不是说,把我的心脏挖到手,就抓住宇宙了。这些话都是在天地中,在哲学境界中说的话。不在天地中,不在哲学中,就说不出,也听不懂。听不懂当然可以。不但可以,而且也阻止不了。不仅阻止不了,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说:有什么听不懂,说不出的呢?客观上有了你,你就是个我嘛,你就有吾心嘛。

你怎么是我呢?要我自己才是我嘛,你和我还毫不相干嘛。你有了吾心,你就是个在者嘛,还看不见你是怎么在的嘛,你的在也还毫无头绪嘛。所以你的这个我和吾心还完全莫名其妙。

问题在于,从今以后,是不是大家都停留在这莫名其妙中呢?是不是就完事了呢?完得了完不了这个事呢?是不是从今以后再没有人在天地中了呢?再没有人在哲学中了呢?

海德格尔就是在这个地方接过胡塞尔的“事情本身”这个口号,但他指出的事情本身还比胡塞尔更加鲜明。胡塞尔取消了康德的物自身而只讲现象的现象学,所指出的事情本身还是讲意识及其对象性。主要是把意识与对象性混为一谈,也就是把主客、物我(心)、内外混为一谈。这一点意思几乎为20世纪以来所有各派所袭取,包括阿芬那留斯、怀海德以至分析学派都难免。这也是各家都来对付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一个诀窍。

海德格尔指出事情本身就是在者在其从隐蔽至无蔽中的在。所以只接触到在者,就根本不解决问题。希腊人就指出和在者打任何交道,都必须它脱离了隐蔽状态而始可,必须它已经无蔽了才可以。而在者之无蔽,决不是下个判断说它无蔽就无蔽了;而乃是倒过来,一定要在者已经在得无蔽了,然后才可能有关于在者无论是什么的说法。因此在希腊思想中就已经把在和无蔽等同起来,更进而和真理等同起来。所以海德格尔也说他要追问在的问题也就是追问真理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蔽也好,真理也好,都一定要从在这回事中,也就是从我在这回事中入手。其实从笛卡儿时代起这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如果我根本不在,则一切都逃不了是道听途说而已,无何可靠的真理可言。所以在这回事情中,根本不是下个判断符合不符合什么的一个心理过程问题,而乃是在在这回事中,在者本身是否被无蔽地说出来了的问题。

海德格尔讲在就是我在,而且就是我在世。不仅有我而且有世的整个在这回事就是存在。海德格尔还把起这个存在作用的在称为此在,并说此在就是真理的原始现象,是这个真理的原始现象才使在者被发现这回事本身(去蔽、无蔽)成为可能。而整个这回事也就是此在之展开状态,也就是此在之在世。

所以海德格尔说他讲的此在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主体,而自始就是一个在世,而且在世自始就是此在的基本结构。这就是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这个真理观与一切古典的从认识论来讲的真理观异趣。(熊伟)

什么存在?什么意义?从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