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03

第3章 形而上学(1)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古希腊约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

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结构和内容是如此之深,以至不仅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用他的概念和术语思考问题,而且连他的反对者也不得不用亚里士多德式的语言去反对他。不同观点的人会对他做出不同的评价,但是,回顾人类思维的历程,谁都不会否认,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一大奠基人。

——英国学者乔纳逊·伯内斯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一个人物是不能不提到的,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可以说,一部欧洲思想史就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诠释史,是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对象、简史和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亚里士多德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生物学直到19世纪才被改变形式;他的逻辑学在其后两千年之中一直是构成欧洲哲学统一性的基础;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黑格尔曾说:“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的一个人。”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与这一评价相称的。他徘徊在古希腊的文化史中,游荡在天地人三界的广漠的知识领域中,撰写了百余部大著,开绽出一朵朵绚丽的精神之花。他的成就令他人难以望其项背,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无与伦比。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生理学等等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道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进,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到今天依然广泛流传,它们大多是教科书式的文献,很多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学生的笔记。在中世纪的早期,由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没有被翻译。但到了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并成为中世纪后期的经典哲学,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作为古代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代表作为《形而上学》,全书共14卷,142章。这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这部巨著的第一、第二两卷总结了他的前辈们的哲学思想,着重回顾了这些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看法。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中都引证了许多,但同时指出这些都没有提示世界的本源所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因说”,并指出探究事物存在和发展原因的重要性。

第三、第四、第六卷主要是讨论哲学的研究主题、对象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并提出了若干个哲学研究的问题,如“哲学是否研究一切实体?有无不可感觉的实体存在?实体是一种还是有若干种?”等等。这里亚里士多德不只是提出问题,实际上他对其中一些问题已做了回答。在第四卷当中他指出哲学对象是研究“存在”本身,或称为“存在的存在”,而存在的中心点就是实体。其他各门科学是研究“存在”的一部分及其属性。第六卷根据科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制造的科学。哲学、数学和物理学属于理论的科学。他认为哲学是研究既独立存在又不动的东西,它是其他科学的根本,优于数学和物理学。此外,他还论述了矛盾律这个形式逻辑的重要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方面是研究实体,另一方面是研究被认为是公理的那些真理。因为这些真理是适用于每一种存在的东西的,对于存在一律有效。而研究这两种东西的人,应该能够说出一切东西的最确切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同一个属性,不能在同一个时候,在同一个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个主体。”这个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第五卷解释了30个哲学术语,有“哲学辞典”之称。实际上是30个哲学范畴,如实体、性质、关系、数量、对立等。对每一个范畴的含义和内容都做了规定。

第七卷阐述了他的实体学说,提出了“实体”的四种意义:本质、普遍、种和基质。第八、第九卷主要是讨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这两对范畴。第八卷还提出了实体的三种意义:质料、形式以及质料和形式的结合。并且还认为:质料是潜在的实体,形式是现实的实体。第九卷在讨论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时,在一定程度上表述了它们两者的辩证关系,并指出:现实的东西,原来一定不是现实的东西,但现实的东西的存在不能出于绝对不存在的事物,必须先有一个能成为现实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潜在的东西;潜在的东西的现实化就是运动。这三卷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实体”,在《形而上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十卷是独立论文,论“一”,即讨论整体、连续、同一以及相关概念。第十一卷简单概括了《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前几部分,通常认为是伪作。

第十二卷主要讲宇宙总因的问题,这里表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思想。他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永恒的实体,它是没有任何质料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神,所以神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自在自为”的东西,是至善的永恒存在。黑格尔把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神学理论称赞为“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唯心论了”。

第十三、第十四卷集中批判了数论派和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在一点,就是提出了理念论。把一般的“理念”看成是个别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使一般和个别分离开来。批判数论派时指出:他们看到了感觉事物具有数的属性,便设想事物均属于数,事物均由数所组成,这是荒谬的。数学的对象不能脱离感觉事物而存在,数存在于可感觉事物之内,数绝不能独立存在。

追本溯源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可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部“哲学教程”。它一开始就是对哲学的性质、对象的论述。《形而上学》开篇是通过一段颂词由人的求知本性(爱智本性)出发进入到对哲学特性的剖析的。亚里士多德大概已经意识到,哲学的性质始终是由人的性质来规定的,人们把自己理解为什么性质的存在相应地就把哲学理解为什么性质的理论。从人的求知本性出发理解希腊人的“爱智慧”(哲学),就必然把哲学理解成一种最高形态的认识理论——它的对象是“最高的智慧”。这样一来,哲学(爱智慧)被划入了知识的范畴,通过将知识与智慧等同,又通过将知识与智慧进行等级分类,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智慧属于关于事物普遍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愈是普遍性的知识愈属于高一级的智慧,那种最高原因和最普遍的知识也就是最高的智慧。这一思想既是亚里士多德进行学术分类的根据,也是他界定哲学性质和对象的依据,由此“哲学”被看成是“最高的智慧”:它的对象是本原或始点,是最初因;其任务是探索其所是的是,亦即第一原理和原因。“世上必有第一原理”,哲学作为“最高的智慧”理所当然地探究这一终极目的和第一原理。

然而,关于“第一原理”、“终极目的”的“最高智慧”是我们人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它们属于“神”的知识领域。亚里士多德把“终极目的”、“第一原理”直接称为“神”,而认为以此为目标的第一哲学也就是“神学”。显然,亚里士多德是从人的爱智本性或求知本性出发来思考哲学的性质和对象的,结果遇到了唯有“神”才能有的智慧。哲学立足于人的本性(求知或爱智),却要去做神才能做的事,这必然使得哲学爱智陷入深刻的矛盾境地。应该看到,这是把哲学当做“最高智慧”必然要碰到的矛盾,是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最本质的矛盾。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肯定哲学是智慧,智慧就在于探求事物的原理与原因,由此把哲学引向科学思想方法;而另一方面,又把第一原理和原因归结为一种神性的存在,即所谓宇宙终极的至善和目的,认为因此哲学对象才成为“神圣的学术”和最高的智慧,这样又把哲学引向神学思想方法。这样,“哲学”作为“最高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以一种科学理智的形式建构起来的一种神学或者准神学的理论。西方哲学在其谱系形态上内蕴着这种“科学”与“神学”的双重特性,预制了科学与宗教的二元性对哲学方向的深远影响。换言之,其“最高智慧”的预设(终极目的、第一原理和原因、最高价值、最终实在等)与其“认知旨趣”的诉求必然处于内在紧张之中,这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