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9212500000025

第25章 纯粹理性批判(1)

康德Kant(德国1724年-1804年)

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康德是德国哲学河流的源头之一。后来者们都是吸纳了他才变得伟大起来。

——德国诗人海涅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起划时代作用的哲学家。康德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又大胆开辟了前人所未曾走过的哲学路径,披荆斩棘,取得了不朽的业绩。

作为一位18世纪的哲学家,康德的工作是致力于发展一种以单个人为基础的认识论。在这点上,经验论者、唯理论者和康德是站在一起的。在许多方面,康德处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之中。与此同时,他又代表着与18世纪末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功利论趋势断然决裂。发生这种断裂的时候,也就是康德提出其先验哲学来设法既拒绝经验主义(洛克、休谟),也拒绝唯理论(笛卡儿)的时候。

真正的思想家是永远为世人所敬仰的。康德这个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一辈子只崇尚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孤寡老头,这个终生没离开过家乡小镇,却奇迹般地创造出古典哲学大厦的哲学泰斗,当他去世的时候,哥尼斯堡(现为加里宁格勒)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恸中。人们连续16天自发前往瞻仰这位不足1.6米的思想巨人、伟大哲学家的遗容。直到现在,加里宁格勒的年轻人结婚时,也不忘带上一束花放到康德的墓前。

如今康德逝世已经整整两个世纪了,曾经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康德已经过时了。对此,德国康德研究会会长鲍恩教授认为,康德作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启蒙者,人们应该“将他的哲学著述理解为某种政治行动”。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19世纪后期直至20世纪中期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对于当代世界来说,康德关于“何谓启蒙”的不朽论文,关于国际法、“永久和平”的论述,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联想到欧盟一体化进程,回顾这两年的世界局势,人们不得不对这位生活在近300年前的哲学家肃然起敬。

康德在他的代表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康德看来,在他的时代,形而上学已经丧失了以往崇高的地位,沦为被人妄加评判、日渐无人关注的边缘科学。其原因,康德认为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要求和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而由于未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致使形而上学为这种矛盾所纠缠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导致哲学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而过去的哲学家们却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康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同样,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批判的阶段,即摆脱独断论和怀疑论而成为科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为标志的,而这个批判本身就是科学,它含有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完整而有根据的方案,孕育着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胚芽。

在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之后,康德接着指明了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书中指出,无论是理论理性,还是实践理性,都是同一个“纯粹理性”,是这个“纯粹理性”的两个方面。它们都追求一种超验的无条件的东西,这种无条件的东西是不能在经验范围内发现的,但是二者在应用上又有所区别。对此,康德写道:“我所谓批判,并不是批判各种书籍和学说,而是着眼于理性有可能不依赖任何经验去追求的一切知识,来批判一般理性能力,因而是判定一般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并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所有这些都是从原理出发的。”首先,康德指明了批判的对象是“一般理性能力”,即“认识能力”。其次,还指明了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出发点是要看理性是否真有能力提供先天的知识,以及它在这方面能够认识什么,其有效性范围如何。最后,指明了批判的范围不是纯粹理性的某一或某一些先天知识,而是要就它有可能去追求的一切先天知识,就其全部先天所有来批判它。显而易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质上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即康德所说的理性的一切事业中最困难的事业——自我认识。

随后康德分析了理性批判应遵循的根本原理,第一个问题涉及这一原理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涉及它的内容,第三个问题涉及它的理论后果及意义。

首先,康德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在康德那里,所谓客观的科学,就是数学和物理学。这些科学和哲学相类似,都是理性的学问,都要与对象打交道,但与哲学不同的是,它们都早已走上了正确可靠的科学道路,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因此,考察这些学科走上科学道路的过程和原因,对于探索理性批判的原理会有所启发。得出的结论是:理性所能先天认识的只是理性自己事先放进事物里去的东西,因此在研究中,必须以理性放到自然中去的东西为指导,这样来探求那种只能从自然中学到而不能单凭理性认识到的知识。

其次,康德认为哲学应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追求关于对象的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另一方面要为自然科学能够得到普遍必然的知识,或为自然科学所证实的客观普遍必然规律做出哲学的说明和保证。哲学要成为科学,也要在思维上来一个革命,主张在知识与对象关系上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颠倒过来,对象依照知识。康德把他在知识与对象关系问题上提出的这个假设自豪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就是康德进行理性批判时所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或根本原理。

这样一来,这一原理对人类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必须把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这两个方面。康德认为,一旦我们把现象和物自体这样区分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这就使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变成了科学。其次,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使超验的形而上学成为了不可能,同时还为实践理性留下了一块地盘。总而言之,康德提出的“对象依照知识”的这一根本原理,在形而上学哲学领域中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导致了一系列全新的观点,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

康德哲学的遗产

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贝克曾引述哲学家中流传的一句格言:“在哲学问题上,你可以赞同康德,也可以反对康德,但不能没有康德。”人们之所以给康德思想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在康德哲学精神中,既囊括了他那个时代人类在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也凝聚了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发轫以来的一切理智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康德这里既有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及其方法的影响,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代圣哲的思想启迪,还有文艺复兴运动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既有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的理论碰撞,又有法国早期启蒙学者和人文学者的思想浸染,更有像牛顿、卢梭和休谟等这些时代巨人的人格和思想的深层积淀。正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康德以德国自身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学派为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哲学”,奠定了近代德国哲学和神学的基础,而这种哲学和神学的影响所及又大大超出了德国的范围。

然而要真正搞清楚康德在哲学史、神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影响,仅看到上述因素还远远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从康德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康德思想的历史意义。康德哲学和神学思想的根基是其《纯粹理性批判》,特别是其中的“分析篇”,当代西方哲学、神学的主要思潮大都从这里出发来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主旨是以批判考察人类先天认识能力为出发点,以阐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冲突为目的,其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有哪些先天要素及这些先天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最终为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在“分析篇”中康德又把高级认识能力区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他认为知性的先天思维形式是所谓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如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等),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料才产生了经验或知识,而范畴之用于感性材料是以从范畴规定时间图形而引申出知性的先天原理这种形式进行的。知性的这些先天原理具有建构性,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的各种规律,正是知性通过其范畴或原理而颁定给它的,亦即人为自然立法,这就是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

如果我们仅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篇”看,康德似乎只是在讨论知识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问题,但这仅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点,而康德的真正目的是要由此出发来构建其更为恢弘磅礴的理论大厦。换言之,康德建构其“分析篇”的主要目的远非仅仅要指明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而是要以人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问题为基点,探讨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他要使其思想由前批判时期的驰骛于外在宇宙而返回于内在宇宙,由前批判时期向世人呈现出的壮观的自然之图转而再向世人贡献一帧人类深邃的心灵之画。

在康德看来,知识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理性的立法有自然和自由两大目标,即不仅包含自然法则,而且还包含道德法则;最初是在两种不同体系中表现它们,最终将在唯一的哲学体系中表现它们。基于这种考虑,康德在研究了人类心灵的认知能力后,又进一步研究人类心灵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以及这三种能力指向的三种对象——真、善、美。他认为其《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知识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基本目的;《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了道德如何可能,它是理性的终极目的;《判断力批判》论述了审美趣味和自然的目的性如何可能,使真、善、美在反思判断力中综合统一起来,消除自然和自由、知识和道德的分离。康德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哲学研究进行了认真总结,他认为他一生中哲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与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四个问题展开的,即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与上述四大问题相对应,从而产生了四门学问: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由于康德的思想涉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学科,它在体系上博大恢弘,内涵上丰富深厚,几乎各个部分都闪烁着智慧的真知灼见。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呈现一种面貌,以致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不能不存在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