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9208800000007

第7章 珍稀木本植物(7)

植物现状

长叶竹柏属罗汉松科植物,是中国热带和亚热带的珍稀树种,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而均匀,材质较软轻,切面光滑,不开裂、不变形。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除个别地区分布较集中外,多为零星散生,由于长期砍伐而不保护、不种植,现存资源甚少。据《中国植物红皮书》记载,为中国渐危种,标本于1989年采自海南陵水吊罗山,现收藏于天津自然博物馆。宽披针形革质的叶,并列均匀的细脉,极具观赏价值。又加之此树干通直,木材结构细致,被列为上等木材,种子又可榨油。

形态特征

长叶竹柏树高20~30米,胸50~7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褐色,平滑,薄片状脱落;小枝树生,灰褐色。叶交叉对生,质地厚,革质,宽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叶竹柏经济价值极高无中脉,有多数并列细脉,长8~18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窄成扁平短柄,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多条气孔线。雌雄异株,雄球花状,常3~6穗簇生叶腋,有数枚苞片,上部苞腋着生1或2~3个胚株,仅一枚发育成种子,苞片不变成肉质种托。种子核果状,圆球形,为肉质假种皮所包,径1.5~1.8厘米;梗长2.3~2.8厘米。

地理分布

长叶竹柏分布于广东高要、龙门、增城,海南跺罗山、坝王岭、尖峰岭、黎母岭,广西合浦,云南蒙自、屏边等地,生于海拔800~900米的山地林中,越南、柬埔寨也有分布。由于树种经济价值极高,资源极易遭破坏,应在产地加强保护,并积极营造树林。

生长特性

长叶竹柏分布区较广,水热条件差异大,年平均温18~25℃,1月平均温6~20℃以上,极端最低温在海南为4℃以上,在内陆可低至-1℃或更低;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为中性偏阴树种,散生于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中,在林冠蔽下能正常生长,结实较多,种子发芽力强,林下生苗生长旺盛。土壤为山地赤红壤或山地黄壤,pH值5.5~7.0。以在深厚、疏松、湿润、多腐殖质的砂壤土或轻黏土上,生长较为迅速。幼龄时生长缓慢,5年生以后逐渐加快,30年生达到最高峰,此后生长逐渐减慢。定植后20年结实。主根直而明显,侧根短小,集中于根颈下25厘米处,细根少,常具根瘤。3~4月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

大果青扦

大果青扦属濒危种。常绿乔木,高达15~20米,胸径0.5米。零散分布于河南、湖北、陕西等地海拔1300~2200米的山坡针阔混交林中。稍喜光,根系发达,在湿度较大、空气湿润、土壤水分充足的林中,天然更新良好,为秦岭特有种。

大果青扦分布于秦岭南坡部分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分布范围已有缩减,除陕西凤县辛家山尚有小片纯林外,其余均呈星散分布,林木稀少,急待保护。

形态特征

大果青扦是树皮灰色,裂成鳞片状脱落;小枝具凸起的叶枕,基部有紧贴而宿存的芽鳞,1年生枝淡黄色或淡黄褐色,无毛,2~3年生枝淡黄灰色或灰色,老枝暗灰色;冬芽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微具树脂,芽鳞淡紫褐色。大果青扦果实小枝上面之叶向上伸展,下面之叶辐射伸展或小枝下面和两侧的叶向上弯伸,钻形,长1.5~2.5厘米,宽约2毫米,深绿色,先端急尖,横切面近菱形,通常高于宽,每边有4~7条气孔线。球果长圆状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下垂,长8~14厘米,直径5~6.5厘米,成熟时淡褐色或褐色;种鳞斜方状五角形,长2~2.7厘米,宽2~3厘米,先端宽圆或近三角状;苞鳞短小,长约5毫米;种了倒卵圆形,长5~6毫米,种翅宽大,倒卵状,长1.5~2.2厘米,宽约1厘米。

地理分布

大果青扦零散分布于河南西南部内乡,湖北西部兴山,巴东、神农架,陕西南部户县、宁陕、佛坪、周至、太白、留坝、凤县,甘肃天水、微县,岷县、舟曲等地。多生于海拔1300~2200米的山坡针阔混交林中。

生长特性

大果青扦分布区的气候是冬春干冷,是夏凉,秋季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温10~12℃,年降水量700~900毫米。

土壤为山地棕壤,微酸性反应。稍喜光,根系发达,在湿度较大、空气湿润、土壤水分充足的林中,天然更新良好。主要伴生树种有红桦、秦岭冷杉、陕西花楸等。花期5月,球果9~10月成熟。

千果榄仁

千果榄仁,使君子科,榄仁树属双子叶植物,常绿或半绿乔木。生长于泸水、临沧、景东、屏边、新平、西双版纳等地海拔500~1700米的地方,为热带雨林上层树种之一。高达40余米,胸径约2米,具板状根。种子繁殖以条播为好,适宜在云南南部中低山丘陵土壤较湿润的地区造林。木材坚硬,可供造船及建筑等用材。

形态特征

千果榄仁高25~35米,胸径达1米以上;树皮灰褐色,老时淡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初被褐色短绒毛,后变无毛。叶对生,厚纸质,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5~8厘米,全缘或微波状,稀有粗齿,先端有一短而偏斜的尖头,基部微圆,除中脉被黄褐色毛外,千果榄仁叶子无毛或近无毛,侧脉15~25对,两面明显,平行;叶柄较粗,长5~15毫米,其顶端两侧常有1个具柄的腺体。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组成大形圆锥花序,长18~26厘米,总轴密被黄色绒毛;花极小,多数,两性,红色,连梗长约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宿存;萼杯状,长2毫米,5齿裂,脱落;无花瓣;雄蕊10,伸出,具花盘。瘦果细小,极多数,具3翅,其中2翅等大,1翅特小,长约3毫米,连翅宽约12毫米;翅膜质,干时淡黄色,被疏毛,大翅对生,长方形,小翅位于两大翅之间。

生长习性

千果榄仁分布区属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无沙,干湿季分明,年平均温19~23℃,极端最低温0~3℃;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雨量大多集中于5~7月;相对湿度70%~86%。土壤以砖红壤性土壤为主,其次为山地红黄壤、黑色石灰土及河岸冲积土等,土层深厚,pH值4.5~7.5。千果榄仁要求温暖、湿润的小环境,一般多散生于河岸和沟谷地带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林内的上层高大乔木,局部地区也能形成优势树种。千果榄仁生长较快,在人工栽培的情况下生长更为迅速,年直径生长量可达2厘米以上,年高生长可达1.5米以上。8月始花,10月果熟,可宿存至翌年1月。果实极多,能随风飞扬,但发育者少,自然更新能力差,林内几乎不见幼树,仅在空旷地方偶见幼苗生长。

栽培方法

千果榄仁果熟后,及时采收,种子阴干后随即播种,1年后基本丧失发芽力。按细粒种子播种管理,保持水土湿润,10天左右就能发芽,长出1~2对真叶后,另行移床管理,或移植营养袋内。种子发芽率不高,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幼苗初期要求一定的荫蔽,苗高30厘米左右即可定植。

长叶榧树

长叶榧树属渐危种。分布于福建西、北部地区,生境特殊,天然更新慢并随着植被的破坏而改变,成年植株越来越少。

形态特征

长叶榧树是常绿小乔森或常为多分枝灌木;树皮灰褐色,老后成片状剥落;枝条轮生或对生,开展或小枝下垂,幼枝绿色,2~3年生红褐色,有光泽;冬芽具少数交互对生的脱落性芽鳞。叶对生,裂成2列,质硬,线状披针形状,长3~13厘米,宽3~4毫米,先有渐刺状尖头,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光绿色,具2条不明显的中脉,下面淡黄绿色,有2条较绿色边带窄的灰白色气孔带。雌雄株,雄球花单生叶腋,具4~8轮、每轮4枚雄蕊。椭圆形或长圆形、基部有交互对生的苞片,具短梗;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各具2对交互对生的苞片和1枚侧生的小苞片,具短梗;胚珠单生,直立,仅1个球花发育。种子的全部被肉质假种皮所包,倒卵圆形,长2~3厘米,成熟时红黄色,被白粉;胚明显地向内深皱。

地理分布

长叶榧树分布地位于浙江西部桐庐、建德、南部仙居、松明、遂昌、缙云、丽水、龙泉、庆元、云和、永嘉,福建北部浦城及西北部泰宁等地,海拔250~900米地带。

生长特性

长叶榧树果长叶榧树分布区位于东部中亚热带。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特点是夏季气温较高、多雨,冬季比较寒冷,全年基本湿润。年平均温17~20℃,极端最高温达40℃左右,极端最低温达-9.9℃,年降水量1350~1600毫米,相对湿度80%,母岩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灰岩和赤色砂岩、土壤为红壤或山地黄壤、强酸性,pH值5~4.2,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通常生长在山势陡峭、峡谷深邃或多基岩裸露的陡峭坡或溪流两旁的常绿阔叶林或次生灌丛中。在福建泰宁常和尖叶栎、乌冈栎、闽奥石楠、继木等,或与青冈、甜槠、木荷、麂角杜鹃、微毛松等伴生。长叶榧的顶芽通常生长到一定时候便停止生长,常从基部萌生数枝、使成年树多呈丛生;根系侧根和须很发达,根有肥厚的皮层,贮水能力强,能耐暂时的干旱。一般5~10年生幼树便开花结实,花期3~4月,种子次年10月成熟。

知识点

树冠最大的树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你知道什么树可供乘凉的人数最多?这要数孟加拉的一种榕树,它的树冠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

孟加拉榕树不但枝叶茂密,而且它能由树枝向下生根。这些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料,数以千计,这叫“气根”,又叫气生根。多数气根直达地面,扎入土中,起着吸收养分和支持树枝的作用。直立的气根,活像树干,可多达4000多根,从远处望去,像是一片树林。因此,当地人又称这种榕树为“独木林”。据说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军队在一株大榕树下乘过凉。当地人们,还在一棵老的孟加拉榕树下,开办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市场。

海南粗榧

海南粗榧是濒危种,能长成高大的乔木,材质优良,累遭砍伐。自20世纪60年代从其树皮、枝叶中分离出多种三尖杉酯碱,对治疗白血病及淋巴肉瘤有一定疗效后,破坏更为严重,资源日趋枯竭。必须加强保护,大量种植,才能永续利用。

形态特征

海南粗榧是常绿乔木,树干通直,高20~25米,胸径可达60~110厘米;树皮通常浅褐色或褐色,稀红紫色,裂成片状脱落。枝基部有宿存芽鳞,髓心中部具1树脂道。叶交互对生,两列,线形,质地较薄,中上部向上侧微弯或直,长2~4厘米,宽2.5~3.3毫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截形或圆形,几无柄,两面中脉隆起,上面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雌雄异株,偶有同株;雄球花6~8聚生,圆球状,腋生,直径6~9毫米,总梗长约4~5毫米,雌球花具长梗,生于小枝基部苞腋,稀顶生,有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每苞腋着生2胚珠,胚珠生于球托之上,通常2~8个发育。种子簇生于梗端,翌年成熟,下垂,全部包于肉质假种皮中,倒卵状椭圆形,微扁,长2.2~3.2厘米,顶端有突尖,成熟时假种皮常呈红色。

地理分布

海南粗榧除主产于海南省外,广东西南部信宜,广西东南部容县,云南东南部国富宁、广南、麻栗坡和南部景洪、勐海与西部龙陵,西藏东南部墨脱等地有间断分布。在海南,目前仅在尖峰岭、南茂岭、毛阳岭、毛瑞岭、扎南岭等林区保存少量植株;定安县境内间有分布记载,但现已绝迹。印度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与西部、老挝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海南粗榧分布区主要位于热带与南亚热带,散生于海拔700~1200米山地雨林或季雨林区的沟谷、溪涧旁或山坡。气候湿润,年平均温18~20℃,极端最低温可达0℃,年降水量2200~2600毫米,相对湿度高达90%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在海南常与江花天料木、鸡毛松、八角枫、粗枝木楝、长叶竹柏和桄榔等混生。幼苗幼树期间需要一定遮阴,成长后需光量不断增加;大树荫芽力强;幼树树皮生物碱含量最高。海南粗榧雄球花适逢旱季(2~3月)盛开,种子9~10月成熟。因天然授粉率低,结果也少,加上易遭鸟兽为害,故难获得种子。

海南海桑

海南海桑属于海桑科海桑属,为中国特有树种,仅天然分布于中国的海南岛,现正处在濒危状态。木材为装饰和建筑用材,其指状根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木栓的代用品。

海南海桑是濒危种。为最近发现的稀有物种,分布区极狭小,目前仅有5株,树高8米的仅有1株,其基围2.3米,树冠扩展,其余株比较矮小,散生于林缘。生于海南辩证齐县海边的红树林内,林地距离低潮线80~100厘米,或距离地面高有线20~3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