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重礼品的价值
一份名贵的礼品,并不就是好礼品,一份价钱低廉的礼品,也不一定就不成敬意。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礼品的选择更注重于它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情感意义和纪念意义。
逢年过节,往往一纸贺卡就是赠礼的佳品。但在选购和赠送贺卡时,必须仔细地读一读卡片上印的句子;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印制的,尤其要了解其准确意义后才能使用,否则用错对象会被对方引为笑柄。另外,不论贺卡上是否印了赠送者的姓名,都应该亲笔写上几句问候的话。一张只有铅字的、冷冷的贺卡,会使对方觉得不送给他反而会更好过些。
同时,鲜花也是一种馈赠佳品,鲜花的赠送则更有讲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花以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并且这种象征意义已为大众所公认,送上一束鲜花,就等于表达了相应的语言。因此,若以鲜花为礼品赠送时,应该首先了解这束花的象征意义,及这种象征意义是否符合你想表达的意思,是否符合对方的特点和场景,否则不仅不会给对方带来欢乐,反而弄巧成拙。
当选购了一件称心的礼品以后,还有一道手续不能忘记,就是要在礼品送出之前再做一番最后的处理,使礼品更出色一些,让对方能一眼就感受到其中包含着赠送者多少的精心和诚意。礼品上如有价格标签的,必须事先拿掉,然后可选择对方喜爱的包装纸,再选一条缎带或其他材料作最后的包装点缀。假如事先知道赠礼者很多,不妨在礼品上再附上一张小小的签名片,这样做既显示赠礼者的诚意,也使受礼者不至搞不清到底是谁送的礼。
六、注意赠礼的礼仪
送礼一般在刚见面或临分手时比较适宜。送礼时,应落落大方,双手托捧礼品,边送上边说上几句问候的话。那种偷偷摸摸将礼品放在某个角落里的做法是很不礼貌的。有必要时,还应协助受礼者将礼品打开,以示诚意。
收到别人的礼品,应双手捧接,并立即表示感谢。要是知道了礼品比较贵重的话,还是当面拆开包装最好,原封不动地放在一旁是不对的,那会使人觉得你对别人送的礼品毫无兴趣,因而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即使收到的礼品不合心意,也应当像接受自己所喜欢的礼品一样,说上几句感激对方和赞美礼品的话。
重视送礼的礼节
一般来说,礼物总是能使人愉悦的东西,所以我们都乐意接受别人的礼物,也乐意送出自己的礼物。礼物发展出的礼节相当重要。人们可以从送礼的礼节当中看到送礼者很重视受礼者和礼物。
一、亲自赠送
当你亲手把礼物送给受礼者,这份礼物将富有附加的重要性和意义,因为当你把它递交出去时,你的声音、表情,甚至握手或轻轻地拥抱都给了对方冲击。
二、包装美观
如果草草了事地包装一下或者干脆不包装,会让收礼者觉得这是一份过于随意且缺乏诚意的礼物,接受一份这样的礼物给人的感觉很糟糕。
三、附上名片
随手附上没有签名和个人致意的名片是一件令人扫兴的事,这种情形表达出一种感觉,就是送礼者从未看过这种礼物,好像送礼与他无关似的。如果你使用名片当附件,在你的名字后留下一个空白,用钢笔写上你的姓。在名片前后写上一些信息。礼物的附件可以使用好的笔记用纸,或者随手用一张报时贴,如果你有这种信笺,你可以用它们当做附件。它们比你使用名片来得好。
四、慎思寄语
在一篮美国提子中附上诸如此类的文字:“你一直学习很努力,所以应该补充一点维生素C!”
五、顾及礼俗
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毕业班同学,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六、不要犯忌
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送礼,忌单数,但“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要注意回避。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哀丧之色。
爱在礼品中传递
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是礼品,总有赠送者和接受者,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赠送者,也不可能永远是接受者,二者的角色往往是转换的。礼尚往来,人之常情;而礼品的特殊使命就是通过赠送与回赠的过程来实现的。送礼者所赋予礼品中的含义或信息是否被接受者所领悟,答案往往就体现在回赠的礼品中。因此,回赠礼品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甚至更见“功力”。
美国人弗吉尼亚·格雷夫斯讲了一则小故事。1957年她生儿子时,同一个名叫安的妇女住同一间病房。弗吉尼亚的父母是开花店的,每天都给她送一大束鲜艳的玫瑰花。而那个叫安的妇女却总是孤独地呆在病房,从来没收到过一朵花,也没有人来看望她。
当弗吉尼亚第七次收到花束时,她感到不安起来。因为她从安的眼睛里看出了忧伤和郁闷。
于是,当她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叮嘱也给安送点花来。吃完晚餐,鲜花送来了。“这次是给你的。”弗吉尼亚看着花束上的祝福卡片说。
安长久地凝视着鲜花,终于轻声说道:“我该怎么谢你才好呢?”
21年以后,弗吉尼亚的儿子不幸被癌症夺走了生命,报上登了讣告,悲哀的心情笼罩了整个家庭。
在丧礼上,一个邮差送来一小瓶鲜艳欲滴的花束。卡片上写着她儿子的名字:“献给约翰·格雷夫斯——与你同一天出生在纪念医院中的孩子和他的母亲谨上。”
弗吉尼亚望着那只小花瓶,这才认出是多年以前送给那位忧郁的妇女的,今天这瓶中又一次插满了玫瑰。
这是一种友好的报答,是沉积在记忆中的感激之情,它在人悲伤的时候给予人神奇的抚慰。它代表的是人生的希望。
礼品具有两面性
《礼记》中说:“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中国传统的“礼乐之道”特别注重人来而我往,人有施于我,我当报以人的精神。当然,当别人有恩于我,别人并不应该存有希望获得报偿的念头。但礼品具有感念功能,感激怀念常常导致情深意长,从而使人的心情趋向敦厚。“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礼乐之道”是鼓励人能用感念恩情而予以回报。而恰恰是有来有往,才能使人际关系纳入一个真正情感互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人字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
当初,释迦牟尼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无言以对。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他一语道破了人类得以生存的秘密,同时也揭示了礼尚往来的本质。与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人对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到满足的。每个人无不处在多维的、双向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们在“人海”之中相互依存,逐渐明白了一条真理:为了不使自身这一滴“水”干涸,就要维持周围“水”的群体的存在。于是,人们提倡不断给人以爱,这样一来,也就能不断地从他人那里获得爱,而人际关系正是在这种双向的、互惠的、积极主动的交往中形成良性循环的。
我们民族历来注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礼品不都是负载着善意的,人之常情常会被人利用。所谓“拉口子要见血,舍孩子以套狼”,“礼品”有时就是陷阱。
春秋时,晋国当权贵族智伯,打算率兵征伐卫国。他为了迷惑对方,事前赠送卫君四百匹马,一双白玉。卫君非常高兴,群臣也都喜庆祝贺。唯独南文子面带忧虑。卫君问他:“大国同我们友好往来,你为什么反而忧形于色呢?”南文子回答说:“没有功劳而受赏赐,并未出力而得厚礼,不可不慎重考虑。马四百匹,白玉一双,本是小国间互相赠送的礼物,而今却从堂堂大国送来,原因何在?请您好好想一想吧!”卫君便将这番话传达给镇守边疆的将士,叫他们提高警惕。不久,智伯果然带领军队向卫国发起突然进攻。到达边境后,见有防备,只得撤军回国。智伯说:“卫国有了贤人,已经识破我的策略,这将使我们徒劳无功,还是收兵为好。”
礼尚往来情意深
不知您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创作的闻名遐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没有?
小说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恩恩爱爱、清深意笃的年轻夫妇,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仍存有两件值得珍贵的东西——一样是丈夫三代祖传的金怀表,一样是妻子一头褐色的诱人秀发。
圣诞将至,妻子很想送给丈夫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让平淡的节日变得带有一丝甜味。尽管每天对花销都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可能否给丈夫买件可意的礼物,妻子没底。
丈夫为了让妻子高兴,千方百计想买那套玳瑁发梳——那套曾让妻子怦然心动的礼物,他不想让生活的困苦时时占据妻子的心。
他们都想着不动声色地买一件有价值的礼物给对方。
为了给妻子买那套玳瑁发梳,丈夫忍痛便卖了金怀表,将那套贵重的装饰发梳买了下来。
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像样点儿的表链,以配丈夫那块金怀表,忍痛将一头秀发卖掉。平安夜,两人手里拿着礼物,望着对方,泪影婆娑。两人的礼物失去了实际意义,可它们却饱含着夫妻间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
欧·亨利创作的源泉是来源于一个传说:耶稣出生马槽里时,有被称为“麦琪”的三位贤人(也有人说是被称为“东方三王”的三人),给他送来了三件礼物:一个赠给他以黄金,表示尊贵。一个赠送给他是乳香,代表神圣。另一个赠给他药物,预示着基督日后必受迫害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