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自我心理调解
9203100000022

第22章 青少年的自我心理调适(2)

单恋的心理调适

单恋又称单相思或暗恋,主要表现为对某一特定对象一厢情愿的爱恋。这种单恋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熟识的同学、朋友等,也可能是萍水相逢、仅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甚至是某些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单恋多是一场情感误会,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入爱河,或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单恋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毫无理由的“单相思”,对方毫无表示,甚至对方还不认识自己,而自己执著地爱恋、追求对方,这种恋爱,是纯粹的“单向”;另一种是自认为有“理由”的单相思,错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情,于是“落花无意”变成“落花有意”,这是假“双向”,真“单向”。无论是哪种单恋形式,都可能使单恋的人自作多情、想入非非,做出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来。

青少年走入“单恋”的恋爱心理误区,是因为违背了健康的恋爱心理的规范值,使心理走向偏执。正当的恋爱是建立在双方基础上的,爱情是双方感情交融、性格相容、心灵默契的产物,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由于单恋是在对方毫无觉察或者得不到对方认可和接受的情况下产生的,使单恋者内心出现强烈的痛苦和心理冲突,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丧失理智,精神异常,造成妄想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

表现

1.觉得对方爱自己,就常常把对方的一言一行都看做是对自己的情感表达。对方一句无意的话语、一个眼神或动作,都能引起其长久的喜悦和激动,即便遭到拒绝,仍毫不怀疑。

2.如果能够看见对方,就会尽可能地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如果见不到对方,就会猜测或巧妙地打听对方的去处;如果别人无意中谈起对方,会非常注意地倾听,表现出极大兴趣。

3.单恋者自以为已经恋爱,心中不断引起对未来的向往,但由于没有得到对方的配合,所以常常独自幻想,用憧憬和想象如痴如醉地编织关于和对方的甜蜜而迷人的梦境。对自己的感情看得很重,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的,应得到对方的回报。

4.以为对方也在爱着自己,觉得应该用加倍真挚热诚的爱回报对方。但因为对方并未向自己表明心迹,所以只好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向对方暗示自己的爱,有时还会不惜代价去满足对方一个无意的小小的要求。

5.认为对方爱自己,但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常会对其单恋对象的言行感到很失望,常处在困惑不解、疑虑猜测的状态下。

6.由于受幻想力量的鼓舞,往往精神状态突然变得极佳。学习更加努力,信心十足,注重自己的外表,在各种活动中也会一度显得活跃起来,力图使自己的形象在对方心目中更加美好。

7.自卑感很深。一个人时自我陶醉,但真正面对对方时,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并且试图掩盖自己的真情,以至出现语塞或笨拙的举动,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

8.对对方怀有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尽管对现实的恋爱十分向往,但却不敢轻易地向对方表白,生怕对方说出“不”字。于是将深情藏在心里,却又急切、焦灼不安地期待着对方的爱情吐露。长时间的感情压抑和失望,会加重忧郁和苦闷。

9. 忍受不住心中郁积的感情,常常想找人一吐为快,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鼓励和帮助,但又觉得难以启齿。

调适

防患于未然,分清“爱情”和“友谊”的界限。“爱情错觉”的产生往往是自己爱上对方,而对方也从言行上表示出对你好感的趋势时才会产生,但对方对你的好感,或许仅是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决不是爱情本身。其实,好感和友谊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它们明朗大方、公开多向,如果你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一下,是不会将它们与爱情混为一谈的。

掌握爱的技巧,并学会解脱。要明白“单恋”的思维定式没有任何意义,要避免“恋爱错觉”,就要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一旦单恋已发生在你身上,那就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撞击对方。如果对一个人心怀爱意,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表达,不必把这种光明正大的情感深埋在“地下”。表达出来后,对方有意的可继续发展,对方无意的可避免陷得过深。使对方的心灵共同撞击出火花,单恋则转化为“双恋”,爱的快乐就会取代爱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

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加强修养、陶冶性格,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用意志的力量驾驭自己的思维和感情,从自我认识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摆脱这种无意义的情感纠葛。及时的移情、移境是摆脱单恋苦恼的有效途径。移情就是恰当地转移自己的感情;移境就是转换一个新的环境。通过移情和移境,逐步把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会使生活更加充实。

善于倾吐心中的忧郁。将单恋之苦闷在心中,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当你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可把单恋的缘由、经过、幻想和苦闷,向可以依赖的人尽情倾吐,倾听他们的意见,获得他们的安慰。这样,会使人的心境平静得多。但切忌逢人便讲,不看对象信口开河,这样只能引起更大的麻烦,徒增烦恼。

失恋的心理调适

感情是美好的,但也是最难通融的。所以对于感情,如果你争取不到的话,最好而且也是最聪明的办法是当它不存在,当它没发生,不去重视它,尽量摆脱它,即使你不愿意,你也只能如此,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失恋,就像沙漏,而泪水和心痛,是那涓流的沙,每一次思念的翻转,就会引起一次决堤:你会不由自主地走到约会的老地方,寻觅熟悉的身影;街上某个相似的背影会令你悚然心惊;他(她)的名字一被提及,你的心就会忍不住绞痛了起来;面对镜中的自己骤然憔悴的容颜,你陷入哀愁、自卑和仇恨的流沙里,却不知如何挣脱出来。

虽然解决这个问题并非轻而易举,但也不是毫无法则可依的。以下三种失恋疗法,助你走出失恋误区。

压力加强疗法。通过刺激,降低敏感度,借外在仪式将内心伤痛彻底驱逐出去,逐渐帮你达到“百想不悲”、“百毒不侵”的境界。失恋初期,你终日魂牵梦萦的都是过去的种种。刻意的压抑只能使你暂时忘却,第二天睁开眼,悲伤又来了。“不去想”就真的能不想吗?“想要忘”就真的能忘记吗?人的思想是最叛逆的东西,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忍不住要想;希望去忘记,偏偏又忘不掉。除非你早已练就“心如止水”的功夫,否则,暂时压抑情绪和抑制思路,只会让下一波情绪再起伏时,令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本疗法并不鼓励压抑,相反,提倡“以毒攻毒”,让泪畅其流,悲尽其哀,让思念和悲伤尽情爆发,恣意去接触那些易触动情绪的物品或情境,直到反应趋疲,感觉麻痹为止。等你想到没什么可想,悲伤也重复了千百次,慢慢你就会麻木到触景也不伤情了。

罪状加强法。这或许是改变现状的最佳疗法,去想对方的缺点与不足,在帮你倾泻怨怒之余,也许会发现对方竟是如此不堪之人,你就会逐渐收拾起思念怀旧的心情,完全抛去牵挂与不舍。恋爱是盲目的,失恋了,就该擦亮眼睛醒醒了。想想他(她)对你的恶言恶行和薄情寡义,反复洗脑,务必叫自己越来越讨厌对方,讨厌到咬牙切齿、倒尽胃口为止(虽然分手也可能是你自身的原因)。如果这样还不过瘾,你可以找些原本就看他(她)不顺眼或对你很宠爱的朋友,一同举行“斗争大会”,大家轮流批判那个人,把他(她)说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人神共诛的大浑球,让你好好发泄一下怨气。

比较疗法。比比谁最惨。每个哭泣的人,都觉得自己最不幸,你绝对不会“幸运”到变成“最不幸”的人。比你惨的人多得是,你凭什么寻死寻活、颓废自怜呢?

青少年挫折心理

挫折是指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干扰,造成了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后果。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甚至失去希望和信心。受挫后导致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健康。长久的心理失衡,不仅会引起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丧失生活的勇气。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紧张、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挫折感在青少年个体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感。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主客观的矛盾、个性的不完善等。

自测

应付逆境能力

你想知道你应付逆境的能力吗?请你如实回答下列问题。答“否”的得1分;答“说不清”的得2分;答“是”的得3分。

1.我对自己实现既定目标的进度感到满意。()

2.我对生活中某些事物有贡献(例如家庭、学校、团体)。()

3.人应该学会顺应环境,因为人很难改变命运。()

4.如果锲而不舍,最终会创造出奇迹。()

(以上问题只答“是”或“否”。)()

5.运气的来临归功于往日的努力。()

6.明智比运气更重要。()

7.我总是相信别人,也容易与别人建立友谊。()

8.对我来说,适应新环境是不难的,比如转学、调动工作、搬家等。()

测试分析

第1、2条,测验你对生命的投入。有毅力克服困难的人对生命有投入感,感到自己对生活有贡献。

第3、4、5、6条,测验你对生活的控制能力。有勇气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你的成功是努力的结果。

第7、8条,测验你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适应新环境的人,即使处于危机中也屹立不倒。

15~18分说明你生存毅力在常人之上,遇到危难能够克服。别人有困难,亦能给予帮助。

11~14分说明你会渡过难关,克服挫折,但所需时间要长些。

8~10分说明你有几分懦弱,经不起挫折,应付逆境的能力也很差。

病例

我是一名18岁的女学生。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生活应该是美好的,无忧无虑,一切都该充满着激情与希望,可如今的生活对我而言实在是太沉重太没意思了,希望与幻想都离我而去。此刻,如果我再不能振作起来,抛掉过去和现在的痛苦,恐怕我不久会成为精神病人或一死了之。我不明白我得了心理障碍还是我这人天生就该如此?

由于从小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我养成了比较内向、敏感、多疑、忧郁、孤僻、不合群的性格。面对着尽管不是想象中那样美好、平静的生活环境,我还能坚强地生活着,可是现在,我已不能正常地生活,每天只是痛苦、无奈、自责和悔恨,连学都不能去上了(已休学),因为我害怕看到同学、老师,有时甚至是熟人我都怕见。

大概是从初三上学期开始的,那时我的成绩开始下降,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难与人交往。一位严厉的老师一向对我较好,可有一次由于我紧张,语言结结巴巴,回答得不好,她很生气,叫我离开教室。我害怕极了,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当我被逼跑出教室时,又听见教室的门“哐”的一声关上了。我惊呆了,难道自己这么令人讨厌?!把我赶出教室,不让我听课,自己平时又不是差等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初三的女生也是大姑娘了,这种丢人的场面竟让自己撞上,我痛苦地流下了眼泪,连书包都没拿便回了家,真想在妈妈的怀抱中大哭一场。第二天,想不到又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说我在关键时候缺课。从此我就怕老师提问,怕万一回答不上来被老师赶出教室,越这样越紧张,明明会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只要老师一喊我名字,我就全身哆嗦,我恨老师的无情与同学们的不理解。过去在班上还有同学向我问些问题,从那以后再也没人问我了。我多么自卑和痛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上课时我总偷偷地用余光去看老师和同学上课时的表情,但我非常害怕老师和同学注意到我。我被封闭住了,再也不会笑、不会说,我的空间一下子变得那么狭小。

调适

既然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处不有,那么对挫折心理进行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也更需要理智。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青少年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则须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