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自我心理调解
9203100000012

第12章 病态心理、不良嗜好的自我调适(1)

如果你具有下列任何一种心理趋向,千万不要错过本章:

因不良刺激使你对生活中的某种客观现象产生了曲解,出现了不正常的心理活动。

对自己的不良嗜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深感苦恼和束手无策。

希望以正常的心态适应社会的种种挑战。

关于病态心理

病态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某人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出现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亢奋,或过于低沉的行为反应,我们就可定义为病态心理。

通常意义上的病态心理包括:自私心理.贪婪心理.吝啬心理.空虚心理.压抑心理.迷信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浮躁心理.易怒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病态怀旧心理.定势错位等。

调适病态心理的总体原则:

内省反思原则。可借助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恪训,经常用一些遵守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模范人物的言行省察自己,进行自我调适。

情境转移原则。改变环境,远离不良刺激,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心理不成熟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多与正直.开朗和大方的人交朋友,多接触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主导文化,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

人格完善原则。有完善人格的人,是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因此,建立坚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抑制病态文化.避免病态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本要求,但人格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不断剖析自己的人,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行为矫正原则。病态社会心理一般由病态行为表现出来。病态社会心理是无意识的,但病态行为产生的消极后果,患者本人能够觉察,为了矫正相应的病态行为,患者也可借助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如通过厌恶疗法进行自我惩罚;通过系统脱敏法,即不回避接触病态文化,不过接触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对病态文化的免疫力与抵抗力。行为矫正原则很适合有病态行为的患者。

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调适

内省法。这是构造心理学派主张的方法,是指通过内省,即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并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的客观标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危害,找出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多做利他行为。在采取行动时,不妨先为别人着想,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等为他人提供方便的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回避性训练。回避性训练即从心理学的角度,以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法。如果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一旦冒出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贪婪心理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的人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越满足他,他的胃口就越大。

调适

自问法。亦称自我反思法,这种调适方式即在纸上尽可能多地写出“我喜欢……”为句首的陈述句。按照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陈述,不必深思熟虑。写完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知足常乐法。对生活期望过高的人很可能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需求与欲望是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的。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

调适

领悟法。即从精神之中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心,互相帮助。要明确如果在有能力的时候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

空虚心理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极为普遍。

表现

你常有种说不出来的低落情绪。有时是你独自一人逛街时,突然感到这种情绪来犯,让你顿时对五光十色的街景失去了兴致。有时候是跟大家在一起时,在大家兴高采烈地谈天说地的时候,你却无端地在心底浮起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种情绪笼罩心头时,你觉得跟周围好像有层无法跨越的隔膜,感到了无生趣又有种沉沉的失落感。这种感觉就是空虚。

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就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巨大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这正是空虚让人束手无策的地方。常常是越想去弄清楚,或去克服这种虚无,就越深陷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刚从某种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到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因事先对目前生活缺乏计划安排,一时不知做什么,感到很空虚。还有一种情况,年轻气盛,好高骛远,事先给自己设定出较高目标,但在竞争中失败,随之便气馁.消沉,从雄心勃勃走向另一个极端,感到生活无味,由此滋生失落感和空虚感。

调适

要对抗空虚就要看清空虚的本质——不存在。这时如能转移注意力做些“实质”的活动,如逛街就认真挑选衣物,聚会时就专心与人谈话,都可有效驱除空虚感。至于常感到空虚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实。有些人在生活中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目标,自己总是在生活中追寻些什么,而没有落实到现实生活本身,不免常有虚幻感。要挥别空虚感就要建立“务实不务虚”的生活态度,能“活在当下”的人,心中是不会有这么一个黑洞的。要做到:

对社会应有一种较为现实的认识;

磨炼意志,正确对待失误与挫折;

多读名人传记;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多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

压抑心理

压抑心理是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里,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表现

1.忧郁: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3.优柔寡断:凡事缺乏主见和自信,对未来感到失望。

4.社交障碍: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5.躯体化焦虑: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身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

6.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

调适

要正确面对社会。在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中,不可能一切都尽如人意。因而不能过于理想化,社会成员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待遇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要盲目地与人攀比,要用客观公平的标准去衡量社会,以自己特有的标准过高地估计所处的环境,最终只会空余烦恼。正确的心态是: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要正确看待自己。如果遭遇挫折,不要总是强调客观理由,应该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应付一切。勤奋.积极行动.自强.自立.自信,可以使你认清自我的潜力,弥补不足。

多读些名言哲理与名人传记。圣贤名人的成功智慧会带给你无尽的启示,将为你摆脱压抑心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列出生活日程表。压抑会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工作.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节,一旦制订好计划,就认真坚持下去。

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心理压抑者可以去做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心情就会好些。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会充分体现其人生的价值。

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因为情绪不佳就放弃自己最喜爱的业余活动。每天做些激烈的运动,多参加社交活动,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好。

坚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才会拥有幸福。有许多精神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放松自己,获得精神的愉悦。科学家认为,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的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回归自然怀抱。当你精神压抑时,可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会令人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让大自然带给人们激励.启发和想象,你会感到无形的力量潜入你的身体,为你增添信心与力量。

迷信心理

迷信是指人们对内心中认为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对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

表现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算命.占卜.相面.堪舆.测字.扶乩.轨草.九宫是迷信操纵者常施用的手法。他们放弃玄虚.善于应变,有极大的欺骗性。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去算命占卜的人多半是愚昧.沮丧.颓废.软弱的,他们之所以轻易地相信算命的结果,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即使明知不一定会灵验,仍希望绝处逢生,听几句好话。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心诚则灵”,相信命中注定。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术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则为“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于体内,用死人身体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症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和错觉,以为自己“活见鬼”。

4.迷信的从众心理。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是永远的真理。

调适

迷信心理,是异常心理中的一种常见的病态心理。其影响广.危害大,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积极防治的。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要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着手,无知是迷信的基础,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有力武器。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迷信的人多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用知识来战胜愚昧,迷信心理便会不攻自破。

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些有知识的人迷信,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坚定的唯物史观,意志薄弱,看不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磨炼意志也是极为重要的。

培养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例如体育锻炼.跳交际舞.钓鱼.下棋.弹琴.书法等。培养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既能陶冶性情,充实人生,又能抵御迷信活动的侵蚀,可谓一举两得。

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正视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