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妥善应对灾难
9202100000011

第11章 家庭生活篇(5)

①饮用水。建议你购买一些瓶装水,并要注意保质期。如果你准备用自己的容器装水,你应该从军用品或者野营用品专门店购买那种不漏气的、专门储存食品的盛水容器。在装水之前,要用餐具专用洗涤剂和水清洗容器,并用水冲净,以免洗涤剂残留。容器内的水必须定期更换。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一些净化用的药片,比如哈拉宗、高碘甘氨酸,但在使用这些药片之前,一定要先看看瓶子上的标签。请向专业人士或医护人员咨询上述药品的使用。

②食品。准备足够72小时之用的听装食品或脱水食品、奶粉以及听装饮料。干麦片、水果和无盐干果是很好的营养源。请注意以下几点:不要选择那些让你容易口渴的食品,选择无盐饼干、全麦麦片和富含流质的罐装食品;只储备无需冷藏、烹饪或特殊处理的食品;如果家里有婴儿或有特殊饮食需要者,也应该为他们准备好相应的食品;应该准备一些厨房用具和炊具,尤其是手动开罐器。

③日常用品。一两套替换衣服、手电筒、火柴、蜡烛、小刀、袖珍收音机、洗脸用具(香皂、肥皂、牙刷、牙膏、手巾、梳子等)、手纸(包括妇女卫生纸、有婴孩的还应准备好尿布)、个人常用防身药品(伤药、止痛药、胃药、感冒药等)、茶杯、饭盒、适量现金等。

④其他可能用到的物品。你能想到的震时或震后可能用到的其他物品,比如塑料袋、雨衣或雨伞、绳索、口罩、手帕、急救卡片(注明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本人血型、联系人姓名等项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等。

(5)家庭在平时也有必要进行防震演练,演习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一分钟紧急避险。假设地震突然发生,在家里怎样避震?设定地震发生时全家人在干什么?地震强度可设为一次破坏性地震。避震方式:是室内避震,还是室外避震?根据每人平时正常生活环境,确定避震位置和方式。演习结束后计算一下时间,是否达到紧急避震的时间要求,总结经验,修改行动方案后再做演练。

②震后紧急撤离。假设地震停止后,如何从家中撤离到安全地段,撤离时要带上防震包,青年人负责照顾老年人和孩子,要注意关上水、电、气和熄灭炉火。

③紧急救护演习。掌握伤口消毒、止血、包扎等知识,学习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了解骨折等受伤肢体的固定,以及某些特殊伤员的运送、护理方法。

14、地震来了怎么办

当地震降临,我们采取正确的避震方法会为我们赢得最大的生存几率。家庭避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迅速做出正确抉择。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生死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当地震袭来时,从你意识到“这是一次地震”到你完全被地震控制之间,尚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应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尽快躲到离你最近的安全的地方。

经过多年来的地震总结,地震后房屋倒塌时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是人们避震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要注意利用它们,为我们成功避震增加砝码。此外,震时应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对于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避难;也可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用电梯,更不能跳楼。住平房的居民,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同时要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煤气等。

(2)及时关火。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果震时的你正在用火,应遵循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的原则。大地震时,仅依赖消防车来灭火是不现实的,要想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及时的自救显得尤为重要。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为避震自救创造更为安全的环境,家人及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以及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3)注意避雷。地震发生以后,如果遇上雷雨天气,或者是地处多雷区,则要特别注意采取避雷措施。具体地,应该采取这些措施来避雷:

关闭门窗,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宜靠近建筑物外墙,更别用手触摸窗户的金属架。尽可能关闭各类家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和闭路电视、电话的接入线,尽量避免使用电话等电器,以防雷电沿线路入侵,造成火灾或人员触电伤亡。尽量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以及有电源插座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吊灯下坐立。

不宜使用淋浴器冲凉,尤其不要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被雷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供水管道流入地下,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平时还要注意检查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部件是否有防雷接地)。

(4)延缓生存时间。震后如发现自己不能脱险时,应采取延缓生存时间的自救措施。地震引起房倒屋塌时,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灰尘,因此,首先要防止呼吸道被尘埃堵塞;其次决定生死的首要条件是有无空气,故不要乱喊叫,尽量节省氧气,保存体力;再者要冷静观察自身所处环境,努力创造供生存的安全空间和易于被外面人发现的条件。

(5)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如果身处高楼,地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对于高楼建筑的抗震标准,我们国家都有相关的规定,也就是说高楼在建造的时候就已经根据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和可能发生地震震级的大小进行了防震设计。只要是符合设计标准的建筑,只要地震的破坏程度没有超出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高楼在地震时是不会马上发生倒塌的。因此,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要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2)避震位置至关重要。高楼避震中,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空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3)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

15、鼻子流血了

人的鼻子是很敏感的器官,鼻腔内血管非常丰富而且比较浅,在经受外来刺激而受伤时常常容易出血。通常流鼻血多由外力伤害所致,例如鼻子受撞击。而气候过度干燥(使鼻膜开裂)、气压突然改变、用指甲挖鼻孔、擤鼻涕过猛也可能使鼻黏膜受伤而流血。有的儿童在春天或高温天气也易出鼻血。

流鼻血有两种类型:前位型及后位型。后位型主要影响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此型中,血液由鼻子后面流出,沿着口腔后部流进喉咙,不论患者处于什么姿势。严重者,血流的方向可能前、后皆有。这种流鼻血需要医院的看护。常见的流鼻血属于前位型,它由鼻子前方流出。站立或坐下时,血由一边或双边鼻孔流出。躺卧时,则血流可能进入喉咙。

流鼻血时,一般人都习惯于将头向后仰,鼻孔朝上,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止血,其实是错误的,如此做只是眼不见血外流,但实际上血还是继续在流——在向内流。流鼻血时“后仰的姿势”会使鼻腔内已经流出的血液因姿势及重力的关系向后流到咽喉部,并无真正止血效果;咽喉部的血液会被吞咽入食道及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呕吐;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呛入气管及肺内,堵住呼吸气流造成危险。

在处理流鼻血的时候,主要遵循以下具体方法:

(1)将血块擤出。止血之前,先试着将血块擤出。因为堵在血管内的血块使血管无法闭合。血管内有弹性纤维,当你去除血块,这些弹性纤维才有办法收缩,使流血的开口关闭。有时候,擤完鼻子,用手稍微捏紧鼻子,也能停止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