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幽默乐观
9198600000018

第18章 现学现用幽默技巧36法(1)

形象比喻法

比喻是产生幽默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造成语言的形象性。那些让人感到别致,出乎意外、乖巧讹诈的比喻是导致幽默滑稽的好材料。

《笑林广记》中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县官拜见上司。谈完公事后,上司问:“听说贵县有猴子,不知都有多大?”县官回答说:“大的有大人那么大。”县官自觉失言,赶忙补充说:“小的有奴才那么小。”这里县官情急之中言语失礼,明白之后,赶快补救,贬低自己,从而抬高对方,令人哑然失笑。

用比喻进行幽默要自然得体,不露痕迹,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方可令人解颐。下面再来看爱因斯坦的一则幽默故事。一次,一个青年请他解释什么叫相对论,他生动而风趣地打了一个比喻:“当你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自己感觉好像坐了两分钟;但要是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你会感到好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庆祝会上,双方的总经理频频祝酒。一方的公关部主任站起来,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一番令人叫绝的介绍:“我们两家公司,一家在海南,一家在河南,可以说是‘南南合作’。各位知道,国际上的南南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体。我们两家公司的‘南南合作’,是联谊发展的姊妹连体。我们南南相助,南南相连,南南相合。现在,我可以告诉各位,我们这种秦晋之好的合作已结出了丰硕成果。今天正好是七月七,喜鹊已把天桥架通,愿我们天天都在七月七中度过。”这段演讲,巧妙地运用了“南南合作”、“姊妹连体”等比喻,生动地道出了两家公司配合默契的联合,并对发展前景作了美好的预测,寓意十分深刻。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是别有趣味。C市的一次作家与评论家对话会议上,A 作家遇见了未见过面的评论家B,互通姓名后,A作家忙说道:“啊,久仰,久仰!早就知道您对星宿颇有研究,是位有名的天文学家。”

评论家 B 不禁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老 A,您可是只知埋头创作,捞稿酬,我是搞文艺评论工作的,怎么研究起天文现象了,您一定搞错了。”

A 作家正言回答:“我怎么会弄错呢,在您发表的文章中,经常有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文坛巨星’、‘诗坛明星’等多种星宿,您怎么不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

拟人拟物法

比拟幽默法,就是借助想象力,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绘。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听者不仅对讲话者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讲话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它分为“拟人幽默法”与“拟物幽默法”两种。

拟人化幽默,是指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色彩和行为动机,从而营造出幽默效果。两个男子在小饭馆里就着一盘花生米、二两白酒扯淡。

一个人哭穷说:“我老家那边是真穷啊,很多农户每年都是青黄不接。为了平稳渡过难关,乡亲们下锅的米不是论斤论两,而是按粒算。为了生计,我只好出来打工了。”

另一个人不甘示弱:“我之所以出来打工,是因为我老家那边更穷。每年收割之前,只要留心,你总会看到几只老鼠跑到家里偷粮食……”

“那还成嘛,不是还有粮食可以偷吗?”

“哪里,哪里!那些老鼠无一例外都是高高兴兴地进去,忙了一圈后含着泪水出来——因为一粒粮食都找不到。”这则幽默的趣味就在最后一句话上,男子故意将老鼠人格化,把它变成了一个会思考有感情的动物,从而在哭穷对决上占得了上风,幽默至极,让人喷饭。这就是拟人化幽默。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生收养了很多流浪猫。

朋友问她:“你怎么收养那么多猫啊,不是增加了生活负担吗?”

女生笑道:“这群孤儿孤老活得更不容易啊!”其实,人们对这类幽默运用得较多,并且效果特别好,例如你可以形容宠物每天都在“痴情”地等你回家、一对鸟“偎依在一起亲热”等等。只要你放下架子,把你常常用在与人交往时所有的语言借给其他的生物用一用,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乐趣。

拟物化幽默则是把人当作物来描绘,临时赋予人以物的情态、动作。是物的特性移植到人的身上,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应用过这一手法,如形容人听得认真——竖起耳朵听,形容人气喘吁吁——吐着舌头喘气,形容人骄傲——尾巴翘起来,等等。在口才表达中,企图运用比拟达到幽默效果,需要做到两点:其一,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说“侵略者夹着尾巴逃跑了”,是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说“人民用乳汁哺育了我”,是基于对人民的热爱和深情。其二,进行比拟的人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要有相似或相近之点,能引起人们的想象。

总之,只要我们有与物同行的心态,与动物分享同等语言待遇,适当地放松自己,调侃自己,就可以享受到别有洞天的乐趣,就会感受到幽默带给人的愉悦情调。

自相矛盾法

体现幽默艺术的方式很多,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都洋溢着幽默的气息。一个赌徒嗜赌如命,他为了从赌场上赢回输掉的钱财,熬更守夜,孤注一掷,最后连衣服也输光了。此刻他醒悟过来,发誓戒赌。

他用笔写上“坚决戒赌”4个字贴在床头。一天,一位好朋友看到了床头这条诫示后,嘲讽地问:“你真的戒赌了?”

“真的!”

“我不信。”

“不信?”赌徒睁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说,“咱们赌3瓶威斯忌酒!”这里,用自相矛盾的方式展示了幽默的艺术,取得了鲜明、强烈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人们为了表达意思的完整,做到无懈可击,说话往往避免自相矛盾。然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有时却能产生幽默的趣味和艺术,因为幽默的艺术化恰恰是从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开始的,这不通的逻辑作为一种结果引起人们的震惊,推动人们去想象它的原因,而这原因往往是十分有趣的。夜校正在上课,突然停电了。

黑暗中,老师对同学说:“停电了,我们无法继续上课,请同学们稍候,电铃一响就放学。”

明明停电,可还要等电铃响,幽默的效果油然而生。

自相矛盾的幽默法在自我解嘲时也可以发挥作用:

一个被判死刑的罪犯,在行刑前问刑警:“请告诉我,现在几点了?”

刑警呵斥道:“死到临头,问时间干什么?”

犯人答道:“这可是我的终身大事,记住这个最有意义的时间,对我来说十分必要。”这位犯人似愚却智、令刑警啼笑皆非的回答使得幽默的艺术性展露无疑。

当然,自相矛盾也有纯攻击型的,其特点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夸张的形式突出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来批评某对象。比尔:“昨天的画展我只看了你画的那幅。”

威廉:“谢谢。”

比尔:“别客气,因为别人的画前都挤满了人。”比尔的话前后矛盾,幽默从中而生。但这攻击性不是很强,对方如果宽容大度,不过一笑了之。

幽默是门真诚的艺术,是受内心情感的驱使,不可控制地表现出来的。情感的特点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要保证幽默的艺术效果,就要善于抓住对方的“把柄”,然后把它接过来去反击对方,把他给自己的荒谬的逻辑、语言和行为、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还给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一生很俭朴,戴着破旧帽子在街上行走。

有个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自相矛盾幽默一般是对方攻击有多少分量,就还击同等的分量,软对软,硬对硬,不随意加码,否则就失去了其艺术性。

两相对照法

生活是和谐统一的,但在内容与形式,愿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方面会产生强烈的不协调,于是形成了不和谐的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产生幽默,充满情趣。

两相对照幽默法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物两面对比,两物对比。

一物两面对比,就是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议论,加以对照,从而产生幽默效果。一天,郑老先生邀请一位老友到家里来,一起泡茶、聊天,并下一盘棋,借以消遣、打发时间。两个老人一边聊过去的趣事,一边下棋;可是一盘棋还没下完,郑老先生已经跑厕所跑了3次。郑老先生第3次上厕所回来后,有点不太好意思,但也很幽默地说:“哎呀,人老了哟!想当年,年轻的时候,尿都可以憋得住,就是话憋不住:现在,变成老头子了,话倒是很能憋得住,但是尿就是憋不住啊!”郑老先生通过对照自己年轻和年老的身体变化,表现出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人生轨道上的衰弱与成熟的变化,富有生活哲理,耐人寻味,诱人发笑。在避免尴尬的同时,让人感到了他的那份智慧。

两物对比,就是把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来描述。例如:冯骥才的《神鞭》中,有一段关于中国人和洋人的有趣对比:“三爷不知,洋人和咱们中国人习俗大不相同,有些地方正好相背。比如,中国人好剃头,洋人好刮脸;中国人写字从右向左,洋人从左向右;中国人书是竖行,洋人是横排;中国人罗盘叫‘指南针’,洋人叫‘指北针’;中国人好留长指甲,洋人好留短指甲;中国人走路先男后女,洋人走路先女后男;中国人见亲友以戴帽为礼,洋人就以脱帽为礼;中国人吃饭先菜后汤,洋人吃饭先汤后菜,中国人的鞋头高跟儿浅,洋人的鞋头浅跟儿高……”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式的对比,说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人与洋人的“大不相同”,充满了幽默风趣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制造很多幽默,比如你可以调笑某个缺乏活力的年轻人为“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态”,而赞扬某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为“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等等。

反戈一击法

这是攻击性比较强的幽默,也是经常使用的幽默技巧,而且常用于比较亲近的人之间。越是亲近,越可攻击。但这纯粹是戏谑而已,并不解决实际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攻击性的幽默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纯调笑性的往往居多;但即使纯调笑性的幽默,往往也带着假定的虚幻的攻击性。日常生活中的开玩笑、取绰号,都属此列。

攻击性更强烈的幽默,可以称之戏谑性幽默,这种幽默的亲切感也更强些——越是亲近,越可攻击;越是疏远,越要彬彬有礼。深夜有人敲医生的大门。来人请医生赶快出诊。医生很不愿意从被窝里出来,随口说:“他得了什么病?”来人说:“他吞下了一只大老鼠,现在痛不欲生。”医生这时不得不起来了,但仍然说:“那好办,去叫他再吞一只猫就是了。”这样说了,如果医生又躺下去了,不想救病人于水火之中,就不是医生本人的幽默,而是对医生的讽刺了。如果医生把来人逗笑以后,看到他神经放松了,拍拍他的肩膀说:“走吧,咱们一起去找一只胃口好的猫吧!”幽默的戏谑性就立即被来者领会了。

幽默有许多奇妙的优点,但是也有一个不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它只能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能解决智力上的难题。这种局限在戏谑性幽默中尤其明显。如果戏谑性幽默用在陌生人中间,不辅以切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很可能会导致误会。比如,我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旅客:“到火车站要多少钱?”

出租汽车司机:“先生,20美元。”

旅客:“我的行李该多少钱?”

司机:“免费。”

旅客:“好吧,请你把我的行李载到火车站,我自己走路去好了。”这就是接过对方的话头,好像是要向对方屈服,但又忽然一个对转,顺势而攻,把对方本不想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

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这是指一般的情况而言;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尤其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外来的攻击忍无可忍之时,过分轻松的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行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了。这时的攻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方法则是反戈一击法。诗人拜伦在泰晤士河岸散步时,看到一个落水的富翁被一个穷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上岸,然而吝啬的富翁只给了这个穷人一个便士作为酬谢。

聚集在岸边围观的人们非常气愤,叫嚷着要把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抛到河里去。这时,拜伦阻止他们说:“把他放下吧,他自己清楚他价值几何。”拜伦的幽默是很有戏剧性的,表面上他扭转了众人的愤激,实质上他比众人更加蔑视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拜伦幽默的妙处在于对于富人的吝啬作出了特殊的解释,把给别人报酬之低转化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击性在这里恰如其分,幽默感并未因攻击性之强烈而逊色,这得力于拜伦的不动声色,而且貌似温和,实质上则是绵里藏针。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样的不义之人,如果仅用调笑性幽默就嫌分量不够了。

在反戈一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遭到无理攻击。

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