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与生存
北美原始丛林里,有一种大熊。当它被狩猎者布设的力紧齿锐的夹子夹住后,它会用尖锐的牙齿啃断个人的爪骨。之后,便遁躲起来,用舌头舔伤。
有一种解说:熊是在伺机报仇。它在等待狩猎者出现,而后去攻击他,以报残爪之仇。
而当地的狩猎者说,熊根本没有报仇的念头。受伤后,熊只记着:残了,也要好好活下去!
大熊之所以残了也要好好活着,应该是源于它对狩猎者的宽容。这样一种视角,作家梁晓声先生的话就能定位:即使你是一头熊,也只有4只爪子。如果被夹掉一只又被夹掉一只,报仇和宽容实际上对你都没有区别了。
竞争的时代,我们无法拒绝被伤害。有时,甚至眼睁睁看着智慧被夺走,成就被贬低,爱情被摧残……屡屡遭遇锱铢必较的抑郁,争奇斗巧的排斥,以及阴险的谋算,我们的努力与真诚换回的可能仅是一地破碎。
人活在世上,不能不在乎某些东西。于是,伤害过我们的人,你就反其道而行之,用甚至几倍的伤害、伎俩重创他们。心理得以平衡之后,有一天你又被伤害,你又在报仇。周而复始,我们终日被报仇充斥,成了报仇的囚徒。苍白了信仰,空虚了精神,丢掉了理想,可惜了美德,得到的只是伤害。
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长,却经常表现得懦弱无能。若讲生存能力方面,我们常常还要向动物学习。
穿越死亡求生存
一位有钱人在非洲某地狩猎,经过几个日夜的周旋,一匹狼成了他的猎物。在向导准备剥下狼皮作为纪念品时,有钱人制止了他,问:“你认为这匹狼还能活吗?”向导点点头。有钱人打开随身携带的通讯设备,让停泊在营地的直升机立即起飞,他想救活这匹狼。
飞机载着受了重伤的狼飞走了,飞向500千米外的一家医院。有钱人坐在草地上陷入了沉思。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这里狩猎,不过从来没像这一次给他如此大的触动。过去,他曾捕获过无数的猎物——斑马、小牛、羚羊,甚至狮子,这些猎物在营地大多被当做美餐,当天分而食之,但是这匹狼却让他产生了“让它继续活着”的念头。
狩猎时,这匹狼被逼到一个近似于“丁”字形的岔道上,正前方是迎面包抄过来的向导,他也端着一把枪,狼夹在中间。在这种情况下,狼本来可以选择岔道逃走,不过它没有那么做。当时有钱人很不明白,狼为什么不选择岔道,而是迎着向导的枪口冲过去,准备夺路而逃?难道那条岔道比向导的枪口更危险吗?
狼在夺路时被抓住,它的臀部中了弹。面对有钱人的迷惑,向导说:“埃托沙的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知道只要夺路成功,才有生的希望,而选择没有猎枪的岔道,必定死路一条,因为那条看似平坦的路上必有陷阱,这是它们在长期与狩猎者周旋中悟出的真理。”
有钱人听了向导的话,非常震惊。据说,那匹狼最后被救治成功,如今在纳米比亚埃托沙丛林公园里生活,所有的生活费用由那位有钱人提供,因为有钱人感激它告诉他这么一个真理:在这个相互竞争的社会,真正的机会也会伪装成陷阱。
狼在夺路而逃的瞬间,它想到了什么?是生存。它为了生存放弃了没有障碍的岔道,选择了有枪口把守的险道。因为这里才有生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非常的渺茫。面对选择,多给自己留一些余地,不管前方是否布满荆棘,也要冲过去。只有闯过难关,才有生的可能。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的一部世界名著,是一部很受欢迎的关于生存的小说。
主人公鲁滨孙出身富贵,但他毅然抛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甘愿与海浪为伍,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想。他航行到过伦敦,到过非洲,还到过巴西,途中曾被海盗劫持做过奴隶,但最后终于化险为夷。一次,他在去往非洲购买奴仆的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只有鲁滨孙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他长达28年的孤岛生活。在苍凉寂寞的荒岛,鲁滨孙以他勇于冒险、敢于创造的精神,独自一人与困难和艰险斗争,终于创造出了个人的一片天空。在荒岛上,鲁滨孙用个人的双手建立了房屋、篱笆,还学会了做衣服、器具等生活必需品。他把还把山羊、鹦鹉等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用剩余的一点种子经过反复的播种,吃到了自己的粮食。他还搭救了一名年轻的土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终于,他把原本荒凉的小岛建造得美丽而富饶,人非但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过上了自得其乐的生活。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不远,鲁滨孙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孙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青少年也应该像鲁滨孙这样,要勇于向世界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顽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斗争、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顽强的自我,一个依靠个人的双手生活的自我。
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蟑螂的生存能力有多强?从下面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了。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20℃~37℃之间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30℃恒温时,只需20~30天,而长的可超过3个月,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最多可达10万只,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雌蟑螂也能产卵。
有趣的是,有位当代富豪也自称自己像蟑螂一样生存,他是谁呢?
郭台铭是台湾非常有名企业家,是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华人第一大民营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以及永龄文教慈善基金会创办人。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富士康品牌。2001美国《福布斯》全球亿万有钱人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友人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友人决定放弃,然而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郭台铭也在考虑着,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然而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1/10。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更慷慨地花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和广大的国内中小企业一样,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鸿海前十年的创业,完全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螳螂的生存是靠繁殖,青少年的生存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接受和适应环境
一位很有名气的老教师,一天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茶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杯子掉在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之声。教师指着杯子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不过惋惜也无法使杯子再恢复原型,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如果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情,请记住这只破碎的杯子。”
青少年们应该通过破碎的杯子,懂得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忘记它。
有一则寓言:
园丁有一匹马,虽然它的活儿很多,但饲料却很少。于是它乞求上天为他另找一位新主人。
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园丁把马卖给了陶器匠,马很高兴。不料陶器匠那儿的活儿更多,马又抱怨自己的命不好,乞求上天再为他另找一位好主人。
这个愿望也实现了。陶器匠把马卖给了皮革匠。当马在皮革匠的院子里看见马皮的时候,大声哀叹道:“唉,我这个可怜虫,还不如跟着原来的主人好。看样子把我卖到这里不是要我去干活儿,而是要剥我的皮。”
学会适应环境,顺其自然,不再为当前的事情发愁,与其焦虑未来莫测的前途,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先做好了,一切自然就会好起来。
聪明也怕生存难
19岁的D同学以668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沈阳高考第一名,但不会换乘公交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的他让爷爷奶奶很是担心,于是在进入清华大学之前,家人不得不对他进行一场“特殊的培训”……
家人不放心是有理由的。学习上一堆荣誉,生活中一地鸡毛,这样的同学大有人在。某某考进名牌大学却因无法独立生活而被学校“责令退学”的事情,在全国都引起了讨论。
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是两条腿,断了哪一条都不行。
D同学从小就和他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除了学习,家人并未指望他做什么,日常的家务活全包了,从不让D同学插手。即便高中住校3年,趁着每周休息日,老两口也一直坚持着让D同学把需要换洗的衣服打包背回家。
“我们洗呗。为啥?好让他腾出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才是要紧的呀!”爷爷奶奶说。
脸上喜悦尚未散去,家人接着就叹了口气,“他啥都不会,自立能力确实差,刚入学倒还好办,送他去北京然后把该置备的东西安排妥了就成,可往后咋整啊……”
于是,老两口决定利用上大学之前的这段时间,集中培训D同学的“生存能力”,小到如何洗衣服,怎么换乘公交车,大到怎么待人接物,与人沟通,不一而足。
如今我们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家长们唯恐有什么闪失,平常让青少年养尊处优,基本上不要为生存发愁,有个把成绩好的,立刻被捧上了天,汗毛都不敢动一根。这样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是娇嫩的、脆弱的。
留学考验生活能力
2007年,小薇(化名)开始了在俄罗斯莫斯科的留学出国生涯。这是18岁的小薇第一次离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适应另外一种独立生活。高考落榜后,小薇无奈接受父辈们的留学安排,去俄罗斯。
初到莫斯科,好奇的心情很快就被孤寂感打败,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和学习挫折,更让她觉得彷徨而消沉,甚至有放弃学业收拾留学行李包裹回家的冲动。
“这里的天气特别叫人难适应,灰灰蒙蒙终日不见阳光。我到达后不久,俄罗斯步入了冬季,下午4点天就黑了,四周冰天雪地,冻得不得了。我吃不好睡不好,又想家,想念一家人在家吃火锅的情形,想念家乡的一切,想要父母代购点东西过来又怕父母担心自己在这边的不习惯,为省钱不敢随便打长途电话,住的宿舍是老房子,通讯系统又差,网络常被切断。”小薇说,她等于和家人友人失去联系。那段日子真的很不快乐,心情跌到谷底,人也变得非常忧郁。
最让无法忍受是学校的食堂。每天只卖午饭,营业时间只有3个小时。买菜不知该买什么,想买点家用调料和火锅底料之类的都买不到,就买土豆和面包。所以想淘宝代购点过来又省不了钱,所以一连吃了一个多月油煎土豆片,也不知道换换样。
做饭时经常出错,不是碰着胳膊就是烫着手,虽然在家时多次见过父母做饭;洗衣服经常弄得满屋是水;扫地还不如没扫时干净。
看着同屋的印度同学又是吃又是喝,再看看娇生惯养的自己,在国内时哪受过这种罪?一个星期下来弄得自己“惨不忍睹”。想通过留学快递寄点东西过来,几次拿起电话,想向父母诉苦,但一想,除了给父母增加心理负担外,还能增添什么?于是她忍了又忍,经常是拿起电话又放下。两个月过去了,竟然也学会了买菜、做饭和洗衣服。
留学生们的年纪很多只有十多岁到二十来岁,一旦离开家的保护伞,来到一个充满文化差异的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且没有家人的呵护,所以想出国的青少年一定要培养个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