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
有人说:“世界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但是犹太人是如何致富的,看了下面的故事你就会明白。
一天,犹太商人菲尔德与他的法国好友去逛书市。他们发现书市上经商一类的丛书五花八门,这类书的宗旨,简单说,不外乎是教人如何成为有钱人的秘诀。
菲尔德走马观花地翻了几本,皱皱眉头说:“这些书大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观念。”
“什么错误观念?”友人吃惊地问。
“你看,它们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经商秘诀。”菲尔德笑着说。
“这要具体分析。”菲尔德说,“我们犹太人对八面玲珑很会交际的人并不大欣赏,我们甚至怀疑这种人因为缺乏才能而刻意在交际上用功夫,以补救个人能力上的不足。犹太人认为,经商成功的秘诀在于学问、知识和能力。”
“只有知识才是夺不走的财富。”犹太人很早就领悟、发现和重视知识的作用,所以,犹太人历来就重视教育。所谓“没有知识的商人是不合格的商人”,但“合格的商人不一定都是人缘好的人”,这也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结果。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没有知识,缺少智慧最终将被无情地淘汰。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财富。
在学校里才是学习吗?
早在1988年的时候,日本就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作为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而专门设立国家级行政管理机构,日本可以说是首开先例。更为可贵的是,199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由国会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并同时在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审议会。由国会专门制定了终身学习的国家法律,这在世界也是先例。
终身学习审议会作为直接听命于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是制定终身学习政策的国家性机构。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审议会根据发展的状况和需要,及时提出对全国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如1996年的咨询报告从如何加强终身学习功能的角度提出各种教育机构的角色地位,即向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根植社区的中小学、适应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体育设施、为终身学习做贡献的研究和研修设施等。
文部省作为国家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在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为了整合力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全社会学习化,文部省在推出和实施终身学习的政策之际,都会积极谋求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2)制定全国性标准。比如,1995年,会同通产省联合发布《关于承认区域终身学习振兴基本构想的基准》的第一号告示;(3)根据终身学习审议会的报告,提出政策性建议,进行有关振兴终身学习的制度建设,建立对终身学习成果的评价制度和专门指导人员制度等;(4)对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给予资助和支持;(5)建设地方政府和民间难以建立的全国性终身学习机构,如建立和加强放送(广播电视)大学,设立国立青少年教育场馆等“基础性设施”。
依据终身学习振兴法,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终身学习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各地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强了推进体制的建立,包括制定地方性法规,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制定终身学习振兴计划,设立“终身学习推进中心”和制定地区终身学习发展规划等。
在1990年,京都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有关终身学习的条例《京都府终身学习审议会条例》。目前,日本在所有类似我国省一级的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专司终身学习建设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协调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机构、团体的工作机构——终身学习推进会议,以及设立了与民间进行沟通联系的机构。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从国际比较看,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日本。日本举国上下全力进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其推进体制的建设远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列。
不光学校里才能学习。终身都要学习的概念,在青少年朋友中还不是很普及。其实古人早就讲过:活到老,学到老。而在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更是早已明白了这个道理。
孤独中求学奋进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济南。5岁不幸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张海迪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青少年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5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她还创作了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我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个人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个人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个人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个人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个人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盖茨读书
比尔·盖茨是知名全球首富,是美国非常有名企业家、慈善家、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他与保罗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1995~2007年的《盖茨
福布斯》全球亿万有钱人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自己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福布斯》杂志2009年3月12日公布全球富豪排名,比尔·盖茨以400亿美元资产重登榜首。
盖茨少年时候,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成了兴趣广泛、废寝忘食的读者——读书成了他打发时间的好方式。他十分喜欢他家不远一个图书馆举行的夏季阅读比赛,他总得男孩中的第一,偶尔也会勇夺总冠军。外祖母意识到比尔·盖茨在思维与记忆上的潜力,她总是不失时机地激活比尔这方面的潜能,有时祖孙俩到公园散步,外祖母常会与比尔·盖茨交流下棋的技术或看某篇佳作的读后感,让比尔寻找更新下法或表达更独到精辟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