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把握青少年心理规律
9197200000001

第1章 心理常识篇(1)

撩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少年朋友们也许已经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心理学知识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广告里、商战中,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时常可见;心理学著作的出版数量极为可观,而且分类越来越细,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其实,心理学并不神秘。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心理学?许多初学者往往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内心想些什么的学问,认为学了心理学,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比较片面的。要正确理解心理学,就必须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从心理活动方面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一门科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那么,什么是心理现象呢?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是人类思想、感情等精神活动的总称。精神活动虽然是人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任何精神活动都离不开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总要以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也是可以研究的。

心理现象是人类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现象,每个人都有心理现象,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在与外界环境打交道,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在与人交往中,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与他人相互了解。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①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对人类普遍的、共性的心理规律的研究;②个性心理是指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特殊的、个别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上。

应该说明的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划分只是研究上的需要,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它们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特性、关系或联系的反映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是其具体表现。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可以对它们作出反映,这种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做出的反映就是感觉,假如我们把各种感觉综合在一起,将多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就是知觉。可以看出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事物的一个整体印象。假如这种印象保存在大脑中,一有条件能再度映现出来,这就是记忆。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我们对事物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分析、联想、比较,得出这种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这一心理过程便是思维,这是一种对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是认识过程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它能使我们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成映象。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过程,如喜、怒、怨、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克服困难、支配自身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既影响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又受意志过程的调节和控制。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那些表现在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不同人内心世界所本质的东西。

二、心理的实质

有些人总是将心理活动理解为“心里在想什么”。其实,科学已经证明,人的心并不能思考什么,大脑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那为什么会把心理与心里混淆呢?主要是因为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注意到,在不同的心理条件下,心脏跳动的节律不同,因而认为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研究发现,脑部受了伤的人,即使心脏完全正常,但心理活动会受到破坏。进一步的科学实验证明,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人的神经系统中枢,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包括小脑、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和大脑的两个半球。两个脑半球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大约由14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就是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结果。

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刺激信息经神经传入大脑,经皮层的加工、整理,然后发出信息,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通过神经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如动作、表情、语言等。

反射是机体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的反射,是先天固有的,如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条件反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是一种信号系统。信号可以分为两大类:①直接物刺激形成的信号,包括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物理刺激等具体信号;②抽象的信号,如我们听到“汽车”这个词而没有看见具体的车,但我们头脑里仍然会出现“汽车”的形象,可见抽象信号是人类实践经验的产物。

仅有人脑,也不一定会产生心理活动,“狼孩”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反映。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能力的反映,这种反映往往受到个人态度、经验的影响,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心理活动还能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心理和其他事物一样也处在发展之中,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得正确与否也必须在实践中检验,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综上所述,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言行变化,从而分析或判断其心理活动的特点。从时间上,观察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上,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范上,可分为个体观察和群体观察。

2.调查法

为研究某一问题,预先拟定题目,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方式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3.实验法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计划安排,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等。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科学,又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古代许多思想家的著作里,我们不难找到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辞章,以及对心理现象的见解,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才有100多年的历史。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已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如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

那么,学习心理学有什么意义呢?

(1)心理学是我们研究人类本身的一门学问,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分析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自觉地扬长避短,力争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准确。它还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地服务社会。

(2)心理学对人类普遍心理现象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一定的心理调节和控制,透过行动表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人的心理特点,并对其未来行动作出预测。同时,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心理学知识也有利于我们展示自己的性格、气质和理解他人,适应社会。

(3)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揭示了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证实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理。正如列宁所说:“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唯心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人的心理过程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觉、知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离开了感知,人也就失去了客观世界的心理联系,就难与周围世界相适应。

一、感觉

1.感觉的特性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受试者单独关在一间昏暗的隔音室里,躺在一张小床上,受试者还要戴上手套、臂套和半透明的墨镜。受试者除听到空调单调的嗡嗡声之外,各种感觉基本上被剥夺了。

结果发现,受试者在此期间,注意力不能集中,有的人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有的人产生了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他们失去了时空观念,各种能力受到了损害。这一实验有力地说明,感觉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没有感觉,人的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我们用眼睛看到物体的颜色、用耳朵听到声音等。按照感受器官的不同,心理学将人的感觉分为5大类,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感觉的主要特性有绝对阈限、差异阈限、感觉的适应等。

阈限是界限的意思。实践证明,任何刺激要能引起我们的感觉,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在这个量以上的刺激就能引起感觉,在此之下,便不能产生感觉。阈限可分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前者是指能引起我们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例如,在室内多远放一块手表,我们能听到它的滴嗒声;夜晚我们能看到多远的烛光。后者是指能让我们感觉出2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如某人提2千克物品,然后加0.5千克,如果他感觉不到两者的差异,可再加0.5千克,这时,如果他正好感觉到了3千克比2千克重,那么1千克便是他的差异阈限。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感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器官灵敏度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当某种刺激较久时,能够引起感觉灵敏度降低,这时人的绝对阈限和差异阈限加大,必须要加大刺激强度,才能产生感觉。古语中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说明。同样道理,如果较长时间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觉灵敏度随即提高,人的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减小,只要有较弱的刺激,就能产生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普遍存在,它对人们的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如身居闹市,对车辆、行人等发出的噪音,我们适应之后,依然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这是感觉适应的积极作用。再如,冬天长期用煤炉取暖的居民,对煤气的嗅觉灵敏度降低,有时发生中毒事件,这是感觉适应的消极作用。

感觉变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叫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觉器官同时或较短间隔时,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的长方形,放在白色的背景里会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里会显得亮些。这是两种刺激同时作用视觉器官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再如,人刚吃过苦药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是甜的,这是由于刺激物先后作用于我们味觉器官而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视觉与听觉

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视觉与听觉是最重要的两种,它们分别是由光和声音刺激引起的,人们80%的信息来自这两种感觉。

光的刺激分为两种:①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②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我们在生活中被刺激的光大多是反射光,因而在没有光线或光线不足时,我们便看不见物体。颜色的感觉是光波的长短引起的,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都反射出来,看起来此种物体就是白色的;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波都吸收,因而看起来是黑色的;有的物体反射红色以外的所有光,因而看起来就是红色的。

暗适应和明适应是视觉的两种主要特性。如从阳光下走进电影院时,开始你什么也看不清,过一会儿后,你才能慢慢看清一排排座位和其他观众,这就是暗适应。亮适应与之相反,在阳光下的雪地里,人会不自觉地眯起眼睛,过一会才能适应。暗适应与明适应是依靠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感光敏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听觉是由声音的刺激引起的,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或固体来传送,但比光的传播要慢。引起听觉刺激的声音在物理上称为声波。它有3种属性,即频率、振幅、复杂度,心理学研究声音时,一般表述为音调、音强和音色。

在介绍视觉和听觉时,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盲人与聋人,也许我们发现过这种现象,即盲人的耳朵特别灵,聋人的视力特别好。心理学上称之为感觉补偿,指某人失去某种感觉能力后,他的其他感觉能力会因此得到提高。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人认为是后天注意力集中训练造成的,盲人失去了视觉功能,便不自觉地注意听力训练以适应生活;也有人认为是“用进废退”的结果,聋人听不见声音,因而平时较多使用视觉,提高了视觉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