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儒家经典与中国式管理
9190500000029

第29章 《朱子语类》——宋代正宗理学的集大成者(2)

日本学者及企业界人士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品质方面,应有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积极性、进取心、忍耐性。其次,在能力方面,有捕捉信息和鉴别信息的能力,有洞察事物和果断决策的能力,有不断创新和竞争的意识,有说服能力,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和凝聚能力,有为企业发展忍辱负重的能力,有尊重员工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有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能力等。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四方面的素质:首先是眼光,就是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赚钱机会。哪个投资领域是好的,哪一个产品是好的,谁能首先发现并开拓市场,谁就具备优秀的管理者眼光。其次是胆量,任何一种新的投资,或没有尝试的事情,肯定要冒一定风险,就看你敢不敢去做。只看见机会好,而不敢投资,那么这个钱你是赚不到的。第三是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就是能够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减少外部的摩擦以及内部的消耗,从而使整个机构相互融合产生高效率。第四是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必须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要有社会责任感。

第二,执两用中的管理谋略

朱熹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一切事物,对于事物一分为二、二中有一的状态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四书章句·中庸章句·第六章》中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朱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离开这种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即分二合一的关系,事物就不能发展和存在。

执两用中,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要善于从事物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兼顾矛盾的两极,不至于失之偏颇,而在对立面的互补中获得一种整合效应。

执两用中的管理谋略是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价值观和德行。它告诉人们,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是一种高明的智慧。

中国式管理中的“以德服人”以“情、理、法”为最高原则。管理专家指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庸”、“不执着”、“务实”,合起来就构成了“情、理、法”三个互相贯串的层次。具体而言:

“中庸”是“恰到好处”,亦即“不在拘定客观一理去循守,而在自然的无不中节”。凡是有所拘定,有时可能反而会妨碍生机,不合天理。管理者以真实的情感而自然流露,才能够时时得其“中”。“中”与“仁”异名而同实,都是指那种心理的平衡状态。平衡即“安”,“不平衡”便“不安”。所以“中庸”实在就是“情”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不执着”是“不把心思黏在一特定的方向上,以免不虚不灵”。管理者要“秉持常道而权宜应变以求其通”,便需使自己的心灵“虚一而静”,才能适时应变,并且“权不离经”而能合“理”。

“务实”是“实实在在地去做”。一切管理措施,都是要经历实践过程,惟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各自尽力做好份内的工作,才会有所收获。“务实”的基本表现,即在“守法”,所以说:“崇法务实”。

马寅初先生少年时体弱多病,他却活了101岁,他因“新人口论”遭到批判,人生遭受很大挫折,但他胸怀坦荡,诚信不欺,在最艰难的日子,牢记“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这两句名诗,并身体力行。正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马寅初快到80岁时遭到打击,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但想到同时离开喧闹的政坛,无不欣慰。他在京郊的小院,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大江静犹浪,片舟独且征”,后来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让人难以置信。

第三,贵权尚变的变革精神

朱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易的过程,时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却可以认识时势,有所作为。他贵权尚变,主张借鉴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反对盲目恢复古制,因而具有一定的发展眼光和现实精神,在策略思想上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经权思想是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策略选择的一般方法,是变革制度的基本指导思想。经是根本,是一般规律;权是变通之法,是特殊形势下的相应措施。朱熹极力反对“不当用权而用权”和“不当守经而守经”,“权与经固是两义,然论权而全离乎经,则不是”,“经是可常之理,权是碍着经行不得处,方始用权。然当那时却是常理”。

朱熹贵权尚变的变革精神,强调管理中的通权达变,这与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权变思想不谋而合,重视主客观环境中的变动因素,尤其强调对变动的积极适应。

贵权尚变的权变谋略和变革精神是儒家文化的传统,从《周易》开始就一直强调。《周易·系辞下》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意思是不应该墨守陈规旧制,要勇于变革。

美国经营管理专家约翰·沃洛诺夫说:“为了使企业迈向成功之途,只维持现状是不够的,必须做大幅度的修正、改革与改良。而最重要的是‘创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针对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推出新的经营方式,通过彻底清除商品生产和推销各个环节的问题,实现全面的改革。“变则通”,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通向成功之路。

A&P公司(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联合公司)是一家巨大的食品连锁商店。作为美国零售食品之王,它一直遭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随着默默无闻的塞夫威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第二大食品连锁商店,A&P的市场占有率受到严重威胁,销售额和利润急剧下降。

正当A&P公司停滞不前的时候,新接任的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威廉·J·凯恩因循守旧,重新采用以前的老套路来驾驭庞大的A&P公司。在指导思想上,凯恩企图通过最大程度地降低价格、缩减利润来使公司在竞争中重新夺回失去的顾客,结果,在实施这种超级廉价活动的一年内,情况变得更糟,与凯恩原来所希望的截然相反。

就在这时,一家大的联合企业——海湾与西部工业公司乘虚而入,一举兼并A&P公司。为了把对A&P公司不满的股东拉到自己一边,它愿提供诱人的375万股股份。同时,A&P公司的降价策略使竞争对手对它怀恨在心,在毛利率已经很微薄的行业中获得了恶霸的名声。其他商店联合起来对付它,采取同进同退、一致行动的方式排挤它,企图把它整垮。

面对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众多股东要求减少亏损的巨大压力,加上海湾与西部工业公司的觊觎,A&P公司只得急速提高商品的售价。但是,这样一来,原有的顾客又因此数量大减,最后的结局是塞夫威公司取代了它,成为美国最大的食品零售企业。

A&P公司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的领导人经营死板,不知变通,最后只落个失败的下场。

《朱子语类》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至严之中,便是至和处。

——《朱子语类·卷二十二·论语四》

[译文]制度最严格的地方,就是民众最和睦的地方。

原典

德字从心者,以其得之于心也。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论语五》

[译文]德字与心有关,因为它是一种心理的道德和善心。

原典

以政为德者,不是把德去为政,是自家有这德,人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

——《朱子语类·卷二十五·论语七》

[译文]施政时候用德,并不是用德行去施政,而是管理者本人有德行,那么民众自然就归附,并敬仰他,如同众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

原典

只是不生事扰民。

——《朱子语类·卷三十五·论语十七》

[译文]只要不专门生事,打扰民众。

原典

所谓权者,于精微处曲尽其宜,以济经之所不及耳。

——《朱子语类·卷三十七·论语十九》

[译文]所谓的权,是在精微处体现它的特点,以补充经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原典

权得其中,固是与经不异,毕竟权则可暂而不可常。

——《朱子语类·卷三十七·论语十九》

[译文]权在经中,不能背离经,因为权毕竟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

原典

经是可常之理,权是碍着经行不得处,方始用权。然当那时却是常理。

——《朱子语类·卷三十七·论语十九》

[译文]经是一般方法,权是特殊形势下一般方法行不通的地方才使用的相应举措。在特殊形势下,相应举措就成为一般方法了。

原典

能常而后能变,能常而不已,所以能变;及其变也,常亦只在其中。

——《朱子语类·卷七十二·易八》

[译文]能够遵守规律也能够随机应变,在客观规律行不通的情况下,就能够变通;等变通之后,客观规律也隐藏在其中。

原典

“学源于思”,思所以起发其聪明。

——《朱子语类·卷九十六·程子之书二》

[译文]“学习知识起源于思考”,思考能够使人变得有智慧。

原典

论世事,曰:“须是心度大,方包裹得过,运动得行。”

——《朱子语类·卷一百八·朱子五》

[译文]处理世事,应该大度,才能包容万物,有所成就。

原典

问:“今日之治,当以何为先?”曰:“只是要得人。”

——《朱子语类·卷一百八·朱子五》

[译文]问:“治理国家什么是最重要的?”回答:“得人是最重要的。”

原典

今日人材须是得个有见识,又有度量人,便容受得今日人材,将来截长补短使。

——《朱子语类·卷一百八·朱子五》

[译文]理想的人才,必须是有见识、有度量的人,有了这样的人才,以后就可以充分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

原典

兵以用而见其强弱,将以用而见其能否。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译文]军队只有通过实际作战才能看出强弱,将帅只有通过实际指挥作战才能分辨出有没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