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心理断乳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父母,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变化,巧妙处理这个时期比较棘手的亲子关系。
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们似乎越来越不听话,家长们切莫气急败坏地强制孩子像小时候一样顺从,一定要谨慎处理。
1.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父母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的。
3.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对顶嘴的孩子,不要谩骂、不要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4.允许孩子拥有更多自由。孩子到了学龄时期,不妨适度给他一些空间,教他为自己负责,例如:可以骑脚踏车去同学家,到了先打电话回家报平安等等,等他渐渐长大,才会懂得如何安排更多的自由、接受更大的挑战。过度的保护或管束只会阻碍他的成长和能力的养成。
5.订立明确的范围。如果孩子要求更多的自由,在答应他的同时,要让他明确地知道自由的范围。例如:“你可以去朋友家玩,可是我要知道你去谁家,什么时候回来,还有,到了以后要打电话回家。”这样,你比较放心,也可以观察孩子是否负责任,做到你所交待的事情。
6.适当对孩子进行惩罚。如果孩子滥用某项自由,没有遵守事先的约定,剥夺他的自由和权利一段时间以为惩戒,然后再给他机会,看他是否有所改进。例如:“我事先已经告诉过你,脚踏车不可以骑到大马路上去。现在罚你这个星期不准骑脚踏车。下个星期再骑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个规则哟。”
三、帮孩子告别网瘾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17岁的高中生小陆(化名)沉迷网络游戏,为了买游戏装备,竟瞒着父母向他人借款7.7万元,结果被对方告上法庭。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小陆的父亲当庭一次性给付原告4.5万元。其实,类似的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随着计算机的平民化,互联网的普及,在带来无限丰富资源的同时,却也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对其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造成了严重损害。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网瘾会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美国的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泰普林教授介绍了戒除孩子网瘾的新招。泰普林认为,对有网瘾的孩子采取说教式甚至是个别谈话式的心理辅导,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可能效果很小,只对少数悟性高的孩子会有一定效果,因为孩子虽然明白道理,但缺乏自控能力。他建议家长应送孩子参加封闭式的团体辅导和心理拓展训练班,强制性地把孩子与网络隔开,同时进入军事化管理的环境,改变孩子生活和行为习惯。同时他还建议,家长平时要帮助孩子规划好时间,每天适当上网,因为有些网站能帮助孩子开阔思路,学习到知识。
著名网瘾戒除专家陶宏开提出了网瘾戒除过程中的“十个不要”。
不要绝望。要相信孩子的问题会解决好的,这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永远也不要放弃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正确的方法。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
不要迷信。不能只相信某一个人,而不相信其他志愿者,怀疑志愿者。戒除孩子网瘾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包括家长、老师、志愿者和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
不要急功近利,要求马上见到效果,马上见到孩子脱离网瘾。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孩子的网瘾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去看待。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曲折,上网成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而已。
不要做总是指挥命令式的传统家长。要做会与孩子沟通的现代家长,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才会给你说。
不要溺爱孩子。溺爱就是过于疼爱,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操心不行,要让孩子早点懂得做人的责任,即让他学会早点操心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也要让孩子适当关注。
不要歧视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做了错事,要帮助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千万不要歧视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犯错误的孩子更需要尊重,而不是挖苦、讽刺孩子,那是最愚蠢的做法。
不要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也不要一切都以家长为中心。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坚持,比如道德、比如尊敬长辈、比如善良,这些做人原则性的东西不能丢,哪怕孩子不乐意也要坚持。同样,家长也不能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比如工作忙了,加班了,就把孩子抛在一边不管了,或者总是以自己的事情为重,认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不放在心上,这样,孩子早晚会出问题。
不要用老眼光看现在的孩子。要与时俱进,时代不一样了,观念思想就要变化,家长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方法。
不要忽视孩子的电脑网络教育。预防是最好的挽救措施,不要等到孩子上网成瘾了,才去想办法戒除、挽救。孩子接触电脑网络前就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明白电脑网络就像字典一样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要正确利用好这个人类最新最先进的工具,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高级玩具来玩。
最根本最有效的戒除网瘾的方式是减缓孩子们的压力,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以使得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心理压力都能得到正确的疏导与合理的释放,只有如此,孩子们才不会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寻求虚幻的心理安慰。
四、朋友——必不可少
一位研究科学教育的专家这样概括,青春期中学生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交友、求知、选择人生。交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友谊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意义。
儿童期的友谊多为团体友谊,往往是一群孩子一起玩。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心理上也逐渐成熟,希望摆脱父母的管制,拓展自己独立的活动天地,结交知心朋友,倾诉困惑,解答疑问,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才能。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朋友求精不求多,而且朋友的地位已经渐渐超过了父母和老师,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为孩子以后步入社会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父母切不可忽视孩子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有较为固定玩伴群,无朋友的只是极少数,有几位较好的异性朋友也占青少年中很大的比例。然而,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交友问题上还没有遇到过挫折和矛盾,尚欠缺必要的辨别能力和交友技能,需要正确的引导。
小云是个初三女生,由于转学,她原来的两个好友都不在身旁,她感觉很孤单。总觉得在新班级中大家不喜欢她,看到别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她总觉得插不进任何一个圈子,她开始不爱去学校。一个月后她总算有个契机与同桌小雅交往起来,一起吃饭,一起出入。此后她快乐很多,也爱上学了,可是两人常因意见不同而争吵,进而影响学习。
像小云这样因交友产生各种苦恼的孩子特别多。会交朋友应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能力。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说:“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懂得人际交往甚至比学习更重要。
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交朋友。
第一,要广泛交友。每个人都要有三圈朋友。一是“点头之交”的外圈朋友,即见面能互相打招呼的朋友;二是可以一起有些互动的中圈朋友;三是可以互诉心事的内圈朋友。这些朋友的功能不同,才不至于只与一个人交往。“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过于频繁的交往,会出现“审美疲劳”,使互相间产生厌烦,因此即便是朋友间也要有适当的人际距离。
第二,要主动付出,并且不求回报。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呢?积极,爱帮助你,注意你的感受等等,别人也喜欢这样的朋友对吗?那么,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当你主动对别人关心时,绝大部分人都会给你回报。
第三,要多参加活动。如运动会、旅游、演讲赛等,常使大家在交往中增加友谊。而且必要时,还可自己创造活动机会,如帮别人组织生日会,组织打球、下棋比赛等。总之,找各种机会与团体和他人进行互动。
第四,多笑。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最容易给微笑以回报,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当成人以微笑面对婴儿时,婴儿也总会以微笑来回报。人际交往中的表情就象挂在路口的一块路牌,面带微笑等于在告诉人:此路畅通;面目呆板等于在告诉人:此路不通。所以说,微笑是交朋友最好的通行证。
五、如何对待早恋
近些年来,早恋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问题,而且早恋渐渐趋向低龄化、公开化、普遍化。大街上时常会看到穿着中学校服的男孩女孩手牵手,十分甜蜜的样子。有时候男孩会骑自行车带着女孩兜风,女孩环着男孩的腰,两人一路说说笑笑。让人不由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孩子早恋对家长来说却如同洪水猛兽。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题目是:因担心孩子早恋,家长到学校“堵门”。内容是某省示范高中,一到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就会聚着十余名家长,他们说是来接孩子放学的。高中生为何还要家长来接?再三询问,这些家长终于说出实情。原来不久前,该校一名女生早恋,每天放学后和一名男生出去玩,女生家长知道了这件事。某天,家长在校门口将放学的女儿和那名男生堵了个正着,当着众多师生的面,他打了两个孩子的耳光。事后,那名女生出走了两天。听说出了这事,家长们就格外忧心,担心自己的孩子早恋。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选择了接孩子放学。一名母亲说,她接了女儿三次,女儿就和她吵了三次,但她一直在忍受,孩子以后会知道她的苦心。
孩子早恋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那么对于早恋的孩子,父母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处理呢?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
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能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与成年异性交往,则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把握分寸。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
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从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这时的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的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