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水宝典:你应该了解的500个风水常识
9168700000024

第24章 大师篇(2)

《晋书·韩友传》记载,韩友凭预感避免一场血腥之祸。安徽省宣城人边洪在广阳(今河北蓟县)任职,母病返家。韩友行至广阳时准备去他家投宿。当时已是傍晚时分,韩友进边洪家看了看,便迫不及待地告知随从立即捆绑行李离开边家。随从推辞说:天黑了,还有几十里路程,何必着急赶路呢?韩友说:我仿佛看见这儿地面覆盖着许多人的鲜血,预感灾祸将要降临。随从苦苦相求,朋友边洪一再挽留,都没有动摇韩友,就这样匆匆离开了。夜里,边洪突然患疯病,用绳子绞杀了两个儿子,杀掉妻子,砍伤父亲和婢女,逃离了家。不几天,人们发现他也在房前树林里上吊了。

418.萧吉是如何用风水预测隋朝灭亡的

萧吉的经历更为丰富,处世也更加的圆滑。萧吉一生身经四朝十五帝,青年时还是北朝齐梁宗室的贵族子弟,后来,经历北朝后期的战乱,偃首低眉成了隋文帝的忠臣与弄臣。也许是他的经历太过丰富,处境也是极尽微妙,所以造就了他狡黠圆滑的个性。他以自己在阴阳五行方面的造诣,到最后直接成了隋文帝的御用风水先生。

在他入隋后的初期,因为属于异国贵族,所以很受排挤,在政治上不太顺利。《北史》记载:“吉性孤峭,不与公卿相浮沉,又与杨素不协,由是摈落,郁郁不得志。”杨素是隋朝元勋,很看不起三易其主的萧吉;在只手遮天的杨素面前,萧吉也不得不低头做人,因此,他闭门读书,倒也“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这一短时期的养精蓄锐,终于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发现隋文帝“好徵祥之说,欲乾没自进,遂矫其迹为悦媚焉”。开皇十四年(594),萧吉给隋文帝上书,投其所好,大谈符命徵祥,极力的拍隋文帝的马屁,颂扬隋文帝与日月岁命合德,隋统一天下是天命使然。这一番溜须拍马,让“上览之悦,赐物五百段”,由此奠定了他的政治地位。

后来,萧吉就成为了隋文帝身边的红人。《隋书·萧吉列传》记载了萧吉为隋文帝驱鬼的事情。有一段时间,东宫经常闹鬼,传言说有鼠妖作乱。隋文帝令萧吉前去禳邪气。萧吉在宣慈殿设神座,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果然有回风从艮地鬼门来,吹扫太子座。萧吉用桃汤苇火来压风,风即刻止住了。隋文帝认为萧吉降服了鬼邪,于是更加的信任他。

不久,献皇后死了,隋文帝命令萧吉选择墓地。萧吉经过反复勘察,终于选到一块吉地,说“卜年二千,卜世二百”,意思就是说,如果按年份计算,这块墓穴可保大隋江山2000年,如果按照世系计算,可保隋皇室血脉延传200代。隋文帝对相地术半信半疑,说:“朕以为,吉凶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墓地。当年北齐后主高纬埋葬他父亲的时候,择地而葬,按理应有吉瑞,可是,北齐顷刻就灭亡了。这该怎么解释呢?正如朕祖上的墓地,如果说墓地不吉,朕就不会做了大隋的天子;如果说墓地不凶,可朕的皇弟杨整怎么会过早地战死呢?”

在那个充满迷信的年代,隋文帝说出这段充满着哲学辨证味道的话,也没辜负了他这贤君的美名。为了说服隋文帝,萧吉又用相地术的望气之理劝说文帝:“上个月十六,皇后山陵西北方向,在下半夜有方圆五六百步的黑云从地上升天。同时,在东南方向出现了旌旗车马帐幕。直到天亮时,这种现象才消失。臣根据《葬书》分析,这是大吉大利、子孙无疆的征兆。”这一番马屁话,隋文帝将信将疑,最后还是按萧吉的意见去办理了,他虽为一代贤君,却并不知道萧吉选择这块墓穴的别有用心。原来,这一切都是杨广事先和萧吉串通好了的。

萧吉从殿上退出来后,悄悄地对他的本家人萧平仲说:“今天我给皇后占卜陵寝之地,皇太子早就派遣左卫率宇文述对我说:必须以择陵使太子早日当朝为先决条件。并许诺,如果被立为天子,一定以荣华富贵报答我。我对皇太子说:四年以后,您一定将御临天下。”

仲对这番解释有些摸不着头脑,萧吉说出了他的文字把戏:“‘卜年二千’,不过是‘三十’这两个字的变形;卜世‘二百’,不过是取‘二辈’的谐音。隋朝的运数不会太长,仅有两世之传,这才是真实的。”后来,萧吉的话果然应验,太子即位,是为隋炀帝,炀帝暴虐无度,隋朝32年而亡。

在萧吉本传中,著录了萧吉八部“并行于世”的著作,它们是:《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板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八部著作都已亡佚。

419.舒绰是如何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的

舒绰,东阳(浙江金华)人,是唐代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水师,精通五行术数,在当时誉倾海内外,名振朝野。当时在朝高官杨恭仁任吏部侍郎,想把父母之坟改葬到京师长安附近,便于祀拜与管理,便请了当时闻名海内的相地高师五六人,舒绰自在邀请之列。

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杨侍郎无法辩别谁为真正的高手,于是就付银两给每一位地师,让其各自为其父母寻地,一月后回府聚会并汇报。于是各位大师便分头行动,一月期满大家回到府中,大家都献上佳穴,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大家一同登山观穴。五六人各有利弊,大师们理法并施,谈天说地无人服众,杨侍郎也无法定夺熟是熟非,回到家中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叫来几位亲戚,连夜赶往地师们所点之穴位,开穴一尺许深,并取土一包,把地理地貌统统记录在小本之上,连同小本一起密封起来,运回家中,杨侍郎作好记号后,把记录小本藏起来,并在后花园的地下也取出一包土混在其中,尔后叫来几位风水大师,让他们根据斗中之土,把所取土之处的地理形势和地形地貌解说出来,并说明此地是否佳穴,能否发富贵等,以便与原记录作比较。

经过分析,其他几位大师均不得要领,只有舒绰一人认为几包取回之土中,有三处可以作穴,并定下发富贵的层次,最精妙的是他所描述的地形与小本上所记录的实际情况全部吻合,并对后花园所取之土,作过一首较滑稽的诗“黑中见青有雾云,气贯二孔草丛生,此土葬下先人骨,一嗅到底伤后人,此土润湿养花根”。其他几位风水师见舒绰有如此神术,无不惊叹,自愧不如,带上杨侍郎的酬金,不声不响地走了。

等别的风水师走后,舒绰对杨侍郎说道:“我选定的那块墓穴,在开井五尺深以下会有谷物,若你能得到一斗谷物,便是富地了,能保杨侍郎一家世代富贵官至公侯,杨侍郎对于舒绰的风水技术已是十分折服,听完此话后,当即与舒绰一道前往京师,来到舒绰所寻的穴地,令人往下继续开穴,当挖至七尺深时,发现一个小孔,再轻轻挖开里面有近二尺方正大的穴洞,穴洞里面有七八斗之多,外形很似谷类之物。杨侍郎目睹此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杨侍郎迁葬了父母之骨于此穴之中,后来果应世代富贵,并出了杨家将忠烈之后。

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都把舒绰视为神圣,相请之人络绎不绝,寻龙布穴之风风靡一时。

420.形派大师杨筠松是如何被害的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死于唐光化三年(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时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杨筠松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其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风水上的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

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遄此处何地,曾文遄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遄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遄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421.浮屠泓是如何为张说卜宅的

僧人泓师,祖籍黄州(湖北黄冈),善阴阳算术,世称“浮屠泓”。根据北宋《太平广记》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泓师曾帮着张说(燕公)在京城长安东南购置一宅,并告戒说:“此宅西北地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土。”过了一个月,泓师又对燕公说,此宅气候忽然索漠,肯定有人在西北角取土,燕公与泓师一起到西北角查看,果然有取土处三处坑,皆深丈余。泓师大惊日:“祸事!令公富贵止一身而已,二十年后,诸君皆不得天年。”燕公惊问:“可否填之?”答日:“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纵填之,如人有痔疮,纵有他肉补之,终是无益。”后来燕公之子张均、张即皆被安禄山委任大官,叛乱平定后,张均被诛杀,张即被流放。竟如其言。

422.曾文遄是如何劝杨救贫定居三寮的

曾文遄,江西宁都崇贤里人(现江西省吉安境内),生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杨筠松之高徒。撰有《青囊序》、《天玉经序》、《阴阳问答》、《寻龙记》、《八分歌》等著作。

曾文遄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进仕,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崇贤里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

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遄却想为自己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遄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遄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423.范越凤是如何规划泰宁城的

泰宁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建镇,镇名归化。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改归化镇为归化场。中兴元年(958)又升归化场为归化县。是为泰宁建县之始。这风水先生就是东川(今属云南)人范越凤。

范越凤来到泰宁,相度山脉形势,勘查溪流走向,风尘仆仆,走遍全县山山水水,依据山川龙脉走向,结合本县历史源流、文化背景,运用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理论,为泰宁日后的城市建设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规划首先是将城址向东移动了500余米,搬到炉峰山东侧山麓。

城址确定之后,便是挖掘水井,开通城市地下水道,待一切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就绪,然后才开始建造街衢民居,迁徙城市。范越凤开挖地下水道时,还在北溪拦河筑坝,把河水引入下水道,平时既可解决市民洗刷用,发挥消防功能,发洪水时它还能分流部分河水,缓解灾情,设想非常周到,算得上是经典之作。范越凤的下水道设计又十分符合古代风水理论,城市搬迁以后,归化县“民物繁庶,人文丕振,”古镇百姓又把这项功劳记在范先生的头上,甚至认为,新城“风俗敦厚,编户殷足,处其庐者,皆能长子孙。”于是家家自觉遵守城建规则,维护排水设施,如果有人建房时影响到地下水沟,必将受到邻里的谴责。

424.何溥为何为江文采选墓地

何溥(922~1019),字令通,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作《灵城精义》。北宋初年,南唐国师何溥因得罪皇帝遭贬,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到灵山隐居。何令通与萧江六世祖江文采来往甚笃,江文采曾赠地50亩,为其在灵山修建碧云庵。为了感谢江文采,何令通决定为他选择了江湾这个好阳基地。

何令通认为,江湾这个地方,非常有利于宗族的繁衍发展,并指点将后龙山与笔尖之间的缺口填补上,以接通龙脉;然后在上街村外沿河修筑一条坚固的拦河坝,逼使河道南移北拐;最后在村的四周栽上5棵樟树呈梅花状,护守阳基吉地,并在村内开凿两口水井,以制服对岸山脊“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