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名单时,就会惊奇地发现有师徒关系的比例高达40%以上。根据美国获奖者的统计,有师生关系的达60%以上,其中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的比例还要更高。从获奖者数量上统计,从诺贝尔奖颁奖开始到今天,美国获奖人数最多,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同时,也有必要向人们明确指出,还有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指导老师,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这些人也是出自名师的指点的。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可以说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从这里先后培养出了近3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丹麦哥本哈根有一个玻尔组织和领导的理论物理研究所,而这里至少也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玻尔本人过去也曾在卡文迪什实验室汤姆逊和卢瑟福手下工作过。德国的哥廷根城也是著名科学家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云集的地方;这里学术空气异常活跃,欧洲、美国的许多获奖者都有一段在哥廷根城学习和研究的愉快往事。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也是一个培养出较多获奖者的地方,至少也有7人在这里获得诺贝尔奖金。在上文所说的这些地方,名师云集,选题准确,设备优良,学术空气活跃,许多青年人在这里都能够及时得到富有经验的名师指教,因此这些青年人很快地就成长起来。在获奖者当中,有父子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也屡见不鲜,他们由于得到了长辈和亲戚的及时指导和教育而获得巨大成就。
1975年获得物理学奖的艾吉?玻尔是1922年物理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的儿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放电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物理学奖,他的儿子小汤姆逊由于用离子的晶体衍射效应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而获得1937年物理学奖。布拉格父子由于用X射线从事晶体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1915年物理学奖。
1903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一对夫妇,他们是波兰出生的玛丽?居里夫人和法国的皮埃尔?居里,可是8年后,居里夫人再次获得化学奖。
1935年他们的女儿艾琳娜?约里奥?居里(小居里夫人)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又分享了化学奖。
1970年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位瑞典人冯?欧勒,他是1929年化学奖获得者之一冯?欧勒?歇尔平的儿子。现在,师徒关系出现了更为普遍的多代延续现象。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可以追溯出五代相传的情况:1909年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培养了能斯特,他于1920年获得化学奖;接着能斯特的学生美国的密立根又获得了1923年的物理学奖;1936年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安德逊是密立根的学生,安德逊的学生格拉塞尔又获得了1960年物理学奖。再如,获1953年生理学、医学奖的克雷布斯是瓦博格(1931年获奖)的学生,瓦博格又曾跟随1902年获化学奖的费希尔学习,费希尔的老师是3年后才获化学奖的冯?拜耶尔。如果再向前追溯,还可以找到在诺贝尔奖金设置以前的几代先驱者。在科学发展的国际性、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现代情况下,社会上的师徒关系就更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知识的传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在人类知识的积累还不多的时代,这种知识传授过程简单而易行,也不需要通过特殊的形式,只是在某些单项技艺需要达到高超的程度时,才需要名师在某些方面给予指点,而这种传授过程在一家一户或者在偏僻的环境下都能够进行,在中国科学史上类似的家传技艺,拜师学艺的情况较为普遍。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学校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中学、大学和各种学术团体也纷纷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研究工作,如伽利略、牛顿、高斯、麦克斯韦等人都是在接受了一般教育后马上有所发现而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了20世纪,简单的传授形式已经显得很不够了。
因此,大学后的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实践说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登上科学的高峰,因此需要对少数有前途有才干的人,进行特殊的培养教育。这就是研究生制度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1895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由汤姆逊教授主持开创了研究生制度。第一批国外的研究生中就有法国的郎之万和新西兰的卢瑟福。名师手下为什么能出高徒呢?这首先是因为,这种结合不是一般的结合,在名师和高徒的结合中,导师对有前途的青年人经过了严格的考察和慎重的挑选后才加以培养的;另一方面,学生也在对导师进行选择,物色自己准备献身的科学领域内能为自己信赖的著名科学家作为自己的导师。只有在双方的选择达到一致时,这种结合才得以进行。但是,这种双方的巨大努力往往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名师和高徒得到结合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的。在名师指导下能减少摸索道路的过程,这也是名师手下出高徒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上,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信息情报交流非常迅速。站在科学技术前沿的著名科学家,他们随时都能了解迅速变化着的科学研究形势,并且能够把握研究的新动向,在他们手下工作和学习的人们,也就有了随时了解最新信息情报的有利条件,这就能够使他们的思想跟着时代的脉搏及时地思考新问题。名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准确而且有效,是名师手下出高徒的一个重要原因。名师掌握着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情报,有预见,有眼光,对相邻近的学科的关系也看得很清楚,学生们各自研究课题的目标又被确定得很明确。培养出1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卢瑟福有两句指导学生的名言:“我永不给一个人一个以上的题目”,“永不放一个人于无用的研究项目上”。卢瑟福总是让他的学生集中精力考虑一个有用的具体问题而从来都不分散其注意力。他定期召集所有人员进行自由讨论,发表想法,并以他丰富的经验和洞察力,及时地指导和解决实验上出现的疑难问题。这样准确而有效的指点,就能使学生们很快地获得成功。名师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能谦虚待人,又是极为严格的长者。要知道,在知识这位巨人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迟钝和懒惰与名师是无缘的。这就要求,来到名师手下的学生们一定要非常勤奋和努力。在核物理研究中经常有几天几夜的连续实验,要从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张照片上才能分析出某个发现的迹象。居里夫人就是在处理了几吨矿渣以后才得到了0.1毫克氯化镭的。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这说明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难性。科学研究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繁复计算,更重要的是要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要去发现前人尚不知道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备敏锐的头脑和深刻细致的分析能力,而这些优秀思想品质的训练,往往要在名师直接的影响下才能形成。名师和高徒之间的关系,还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关系;他们既是师与徒,也是良好的合作者,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合作是科学上优秀分子的组合体。在这样的组合体里,师徒共同讨论,互相质疑,互相启发;他们在征服自然界揭示其奥秘的过程中,又是志同道合的战斗者,这种组合体的联合作用,能使他们更快更多地取得成绩。在名师手下确实有许多有利条件,然而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本人的刻苦努力,要取得成绩同样是不可能的。名师出高徒,虽然反映了某种客观规律,但并不是唯一的规律,并不是说在名师指导之下一定能出高徒,也不是说没有名师的指点就做不出成绩来。在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自学成功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也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做出成就的。如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依靠自学成长起来的,他在瑞士专利局工作的7年,只能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而这7年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年头,这7年他为20世纪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化学家戴维,白天当医生的学徒,晚上自学,他发现了钾、钠、钡、硼、锶等元素,后来还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李政道和杨振宁正是在名师费米的指导培育下成才的。历史的事实确实显示出名师出高徒的规律性。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需要大量的名师带出大量的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