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916300000032

第32章 思维博弈:像成功人士一样思考 (1)

第十二章 思维博弈:像成功人士一样思考 (1)

有句格言说:“假如所有人都向同一个方向走,这个世界必将覆灭。”此话包含着深刻的酒吧博弈智慧。酒吧博弈的核心思想在于,如果我们在博弈中能够知晓他人的选择,然后作出与他人相反的选择,我们就能在博弈中取胜。

随大流的时候正需要理性

酒吧博弈问题是美国教授阿瑟1994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题为《归纳论证和有界理性》一文中提出的,然后他又在1999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复杂性和经济学》一文中阐述了这个博弈。

其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假设一个小镇上总共有100人很喜欢泡酒吧,每个周末要么去酒吧活动,要么待在家里。这个小镇上只有一间酒吧,能容纳60人,并不是说超过60人就禁止入内,而是因为设计接待人数为60人,只有60人时酒吧的服务最好,气氛最融洽,最能让人感到舒适。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数去了这间酒吧,导致酒吧爆满,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多数人抱怨还不如不去。于是第二次,人们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认为,人多得受不了,决定还是不去了。结果呢?因为多数人决定不去,所以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一次高质量的服务。没去的人知道后又后悔了。

问题是,小镇上的人应该如何作出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

小镇上的人的选择有如下前提条件的限制: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也没有信息交流。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困惑,即如果多数人预测去酒吧的人数超过60而决定不去,那么酒吧的人数反而会很少,这时候作出的预测就错了。反过来,如果多数人预测去的人数少于60,因而去了酒吧,那么去的人会很多,超过了60,此时他们的预测也错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作出正确的预测,必须知道其他人如何作出预测。但是在这个问题中,每个人的预测所根据的信息来源是一样的,即过去的历史,而并不知道别人当下如何作出预测。

这就是著名的“酒吧博弈”。酒吧博弈的核心思想在于,如果我们在博弈中能够知晓他人的选择,然后作出与其他大多数人相反的选择,我们就能在博弈中取胜。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与这个模型的道理是相通的。“股票买卖”、“交通拥挤”以及“足球博彩”等问题都是这个模型的延伸。

例如,现代城市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挤。在这种情况下,司机选择行车路线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酒吧博弈问题。

正常情况下,想要到达目的地,司机往往有几条路可选择。当司机出行时间处在交通高峰时段,他往往需要选择没有太多车的路线行走,此时他宁愿多开一段路程,而不愿意在塞车的地段焦急地等待。司机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哪条路更好走。当然,所有司机都不愿意在塞车的道路上行走,因此每一个司机在选择时,必须考虑其他司机的选择。

在司机行车的“酒吧博弈”问题中,经过多次的选择和学习,聪明的司机都能找到规则性,这是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给他的指引。虽然这不是必然有效的规则,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给他带来便利。

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酒吧博弈中的理性策略,那就是找对众人心。因为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之后,你就可以采取对策,站在少数人的人群中,从而避开现实中的种种“拥堵”现象。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了一个人牵了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然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果然如此。赶鸭子的人把数百只鸭子放在河里,不用绳子系住,鸭群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二只,其余的都会跟上岸。”

联系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盲从的心理。比如,有些人每天都在追随着无数的东西,别人考研,他们也考研;别人出国,他们也出国;别人学电脑,他们也学电脑;别人学英语,他们也学英语;别人喝可乐,他们也喝可乐……人们不加思考地追随着别人,浪费自己的经历、时间和生命,他们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跟随别人,自愿地成为酒吧博弈中的“多数者”,内心里却不清楚这种处境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如果他们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借助酒吧博弈的智慧,为自己找到一条不寻常的成功之路。

其实,“不寻常”有的时候确实是成功的一个诀窍。成功的机会以及可以助我们成功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一部分少数者才能拥有,因此,在这种多人博弈中,如果你盲目从众,无异于踩上了一颗地雷,自取灭亡。只有绕开从众的误区,走与众不同的路,才能找到一条生路。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往往是那些与众不同的少数者,能够顺风顺水地改变命运。

有一个被引用无数次的淘金者和卖水者的例子。

在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于是纷纷奔赴加州。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了加州,梦想着能够淘出哪怕一丁点金子去改变家人的处境。

这个梦是如此美丽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而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不但金子难淘,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了致富梦,反而葬身此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但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口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既然淘金的希望如此渺茫,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放弃了挖金矿,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纱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去卖给那些淘金者。刚开始的时候,同亚默尔一起来的同伴很不理解,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继续卖他的水。

结果,很多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赚到几千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小亚默尔在无意中运用了酒吧博弈策略,在其他淘金者都选择挖金时毅然选择了卖水,从而取得了成功。

2005年,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词语——蓝海。蓝海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学术界、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引起了政界的高度重视。而小亚默尔这种酒吧博弈策略正是蓝海思想在经济领域的现实运用。

“蓝海”是针对“红海”提出的。在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中,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削价“战争”屡见不鲜。众多企业都全神贯注于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不敢稍有懈怠,因为整个竞争局势是那么刀刀见血,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若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败对手吗?其实不然。在“红海”中,一些成功的企业会打破并且开拓现有的产业边界,创造出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于是形成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

尽管“蓝海”一词听上去非常新鲜,但事实上这片海洋并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想一想汽车、航空、石化、管理咨询等行业,在一百年前闻所未闻;现在的许多大型企业,在三十年前却是不起眼的;再比如手机、生物科技、邮件快递、家庭影院等,几十年前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近几年,“无聊经济”在中国的出现,也是蓝海战略的生动体现。

常听人说无聊。譬如,打电话等待对方接听;等电梯上楼;等公交车;在电脑前处理完公务,打算休息一下……可是又没什么好做。这时,那些聪明的商人来了,给我们带来一些用来打发这些无聊时间的东西。你打电话,可以听彩铃;你等电梯,可以看分众传媒装在电梯口墙壁上的液晶电视广告;可以公交车,那就用手机给朋友发几条短信幽默一下;你办完公务打算休息一下,可以玩一会儿盛大网络的《传奇》游戏……结果,你轻松地打发了无聊时间,那些商人们也把你的无聊时间换成了金钱。好一个“无聊经济”!

“无聊经济”并没有去争夺现有的市场,而是开发出消费者无聊时“眼球”形成的“蓝海”。在这里,它不需要与传统的“眼球经济”竞争,而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为消费者所防范和抵触。“无聊经济”帮助消费者打发无聊时间,消费者自然乐得其成,所以这时的传播力就形成了无干扰、无防范、无竞争的独特优势,并且从“传播者导向”转变为“受众导向”,从“消费者请注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信息传播到达率远远超出传统的“眼球经济”。正因为如此,商家更愿意给“无聊经济”的执行者付费,无聊的时间自然就生出钱来。

法学20 年代初短短几年的迅猛扩招之后终于“积劳成疾”,已经连续两三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法学专业热招生冷就业的话题也就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而 2006 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

高娣是某校法学院2004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全班48个人有一半以上选择考研和考公务员。她无奈地说:“按我们的说法,法学本科毕业是死刑,研究生毕业是死缓。”当初她入校时,法学是热门专业,录取分数是全校最高的,谁知当初入校时的热门,如今却成了就业的冷门。

一些过去“默默无闻”的冷门专业却开始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黄山是贵州大学农学院2004级烟草专门化专业的学生,虽然离毕业还有大半年时间,但他手上已经有了3个就业意向。“全国只有贵州大学等3所大学开设这个专业,所以每年都有相关单位直接到学院来要人。”黄山所在班级共有38人,都已拿到了就业意向。“我是后来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没想到工作反而更好找。现在是我们挑单位,因此大家都不急着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