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三十岁要懂的博弈论诡计
916300000029

第29章 博弈陷阱:取胜之前先要计算成本与收益 (1)

第十一章 博弈陷阱:取胜之前先要计算成本与收益 (1)

决定命运的是选择,而非机会。拍卖陷阱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果你已经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还是看不到胜利的曙光,此时你应该尽早脱身,而不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因为即使你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获得了胜利,那也只是一种“皮洛斯式”的得不偿失的胜利。

拍卖陷阱:1000美元如何拍卖成2050美元

在某个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朋友,大家互相竞价,以50元为单位,到没有人再加价为止。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偿声此起彼落,当价码抬高到“500元”时,步调缓和了下来,只剩下三四个人在竞价。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张先生弹一弹他手上的千元大钞,暧昧地看着林先生,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这时会场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张先生转而得意地看着王先生,等待他加价或者退出,王先生咬一咬牙说:“2050元!”人群里起了更大的骚动。林先生摆一摆手,喝口鸡尾酒,表示退出这个“疯狂的拍卖会”,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

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M.Shubik)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这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人生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自古以来,人类为捕杀动物所设的“陷阱”,通常有三个特征。1.有一个明显的诱饵。2.通往诱饵之路是单向的,可进不可出。3.越想挣脱,就越陷越深。

人生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与此类似。社会心理学家泰格(A.Teger)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两个动机,一是经济上的,一是人际关系上的。

经济动机包括渴望赢得那张千元大钞、想赢回他的损失、想避免更多的损失;人际动机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证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处罚对手等。

千元大钞就是一个明显的诱饵。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希望自己所出的价码是最后的价码,大家都这么想,就不断地互相竞价。

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出价相当高时,相持不下的两人都发现自己掉进一个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

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

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为了挽回面子或处罚对方,他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手损失得更惨重”。

人生到处有陷阱。在日常生活里,大至商场上的竞争,小至等候公车,都有“陷阱”在等待着你。

譬如公车平常是十五分钟一班,当你花在等待的时间超过十分钟后,你会开始烦躁不安,但通常你会继续等下去,等到超过十五分钟公车还不来时,你除了咒骂外,也开始感到后悔—你应该在十五分钟前就走路或坐计程车去的。

但通常你还会继续等下去,因为你已“投资了那么多的时间”,不甘心现在改坐计程车,结果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直到公车姗姗来迟,你心理的困境才获得解脱。

但人生有很多目标,并不像公车那样必定会来临,而且投资的也不是你个人的时间而已。如何避免踏入陷阱,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机会成本也是成本

1998年,有一位名叫布拉德的电脑工程师,试图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形容比尔·盖茨当时的财富:如果地上有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比尔·盖茨根本不用去理会,因为有了弯腰捡钱的4秒钟时间,他完全可以挣到更多的钱——1998年,比尔·盖茨一共赚了78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他每天有2000万美元的收入,每秒赚250美元。

比尔·盖茨是否应该弯腰捡钱,在博弈上就是时间成本的问题。在博弈中,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付出一定的代价。当得到一个机会时,往往会失去另一个机会。而该选择哪个机会,就需要通过计算机会成本来加以权衡,即选择一件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件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想要的,人们必须学会放弃。

从博弈上来讲,放弃是对各种机会成本进行考量后做出的一种选择,是对有限资源的再分配。通过放弃可以把有限的资源从利用效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利用效率较高的领域,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放弃并不容易,因为面对多重机会,选择总是困难的。不过,只要认清了机会成本,就能作出最经济、所获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最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看到地上有张100美元的钞票,一定会很开心地捡起来,因为弯腰对他来说机会成本几乎是零。但是比尔·盖茨如果看到这张100美元的钞票躺在地上,却很可能不会去捡,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这样的行为是对财富的轻视。实际上,比尔·盖茨的弯腰成本是很高的。因为在这弯腰的瞬间,比尔·盖茨很可能做出一项伟大的商业决定。他的每个重要决策,带来的财富肯定要远超100美元。这就是比尔·盖茨弯腰的机会成本。

不仅仅在弯腰捡钞票这一特殊事例上,比尔·盖茨在早年面对选择时,也曾有过计算机会成本的事例。

1973年,年轻的比尔·盖茨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可是他对法律一直兴趣不大,反而对新兴的计算机情有独钟。19岁时,盖茨有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这个时候他就面临着一次选择:是继续学业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毕业证书,还是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从小热爱学习,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他家人的期待。同时,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也是他一直渴望得到的。但是对计算机的狂热以及对于自己软件公司未来前景的看好,最终让比尔·盖茨选择放弃学业,辍学开办了微软公司。

事实证明比尔·盖茨对机会成本的选择是正确的。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荣登财富榜榜首。

在1999年3月,比尔·盖茨回哈佛大学参加一次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回哈佛上学,弥补辍学的遗憾。对于这个问题,比尔·盖茨笑而不答。比尔·盖茨的微笑已经很明显地表示,他已不愿为了哈佛的学位证书而放弃现在的事业。

在实现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愿望后,比尔·盖茨完全可以继续学习深造,以实现他的哈佛梦想,可他再一次选择了放弃。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对于此时的盖茨来说,和放弃学业继续经营公司相比,放弃经营公司去上学的机会成本更大;更何况,以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水平而言,上学对他来说获得的利益已无法和他经营公司的利益相提并论。如果以机会成本而论,比尔·盖茨拿到哈佛大学毕业证的机会成本就是世界首富的地位。对于盖茨来说,他当然会选择机会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一方。

机会成本和通常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不同,它更是一个纯粹的博弈概念。人们计算机会成本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选择组合,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放弃了并不等于失去

有一只猩猩,手里抓了一把豆子,高高兴兴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着。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滚落了一颗。为了这颗掉落的豆子,猩猩马上将手中其余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转来转去,东寻西找,却始终不见那一颗豆子的踪影。

最后,猩猩只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头准备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颗掉落的豆子还没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却全部被路旁的鸡、鸭吃得一颗也不剩了。

有时候,人们为了得到更多,而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想想我们现在,是否也放弃了本来拥有的一切,却偏偏去追求几乎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我们都应当学会合理地放弃。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运用博弈思维,勇于放弃。

迈克·莱恩是一名探险队员。1976年,他随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天开始下大雪。每行走一步都极其艰难,最让他们害怕的是风雪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当整个探险队陷入迷茫的时候,迈克·莱恩率先丢弃所有的随身装备,只留下不多的食品,提出轻装前行。他的这一举动几乎遭到所有队员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到山下最快也要10天时间。这就意味着这10天里不仅不能扎营休息,还可能因缺氧而使体温下降导致冻坏身体。那样,他们的处境将极其危险。

面对队友的顾忌,迈克·莱恩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这样做。这样的雪山天气10天甚至半个月都有可能不会好转,再拖延下去路标也会被全部掩埋。丢掉重物,就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幻想和杂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可以提高行走的速度,也许这样我们还有生的希望!”结果,队友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家一路互相鼓励,忍受疲劳、寒冷,不分昼夜,只用了8天时间就到达了安全地带。恶劣的天气确实正像莱恩所预料的那样从未好转过。

这一年,英国伦敦国家军事博物馆负责人找到迈克·莱恩,请求他赠送给博物馆任何一件与英国探险队当年登上珠峰有关的物品。莱恩毫不犹豫地将他那次下山时因冻坏而被截下的10个脚趾和5个右手指尖交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