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过度延伸还会给企业带来一个风险,即品牌价值被贬低的风险。当企业欲进入一个新的分类中时,如果其新产品比竞争对手给消费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利益,或者产品的品质更高,或者在同等品质下有更低的价格(这种低价是建立在改善品质情况下获得的,而不是价格战),那么,不管企业用新品牌还是原有品牌,都不会对品牌价值带来损害。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分类往往是出于竞争的考虑,其核心目标是争夺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并尽快获得销售规模上的优势。如果这些企业进入新分类的产品,没有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利益,或者也没有提供更高的品质,或者也不具备在同等品质下更低的价格,此时新进入的企业必然以价格战为进入新分类的策略。接下来,价格战的持续必然使品牌价值贬值,如果企业用同一个品牌进行延伸,那么由于在新分类中品牌被贬值,最终会使这个品牌在其他分类中同样被贬值。
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是,在同一个分类中品牌延伸了过多的产品,从长期来看,这对品牌也有很大的损害。当然,产品的过渡延伸是企业所采取的进攻型或者防守型策略的表现,但是,从整个分类来看,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企业开发了更多的产品就更多地使用(食用),也就是说,整个分类的市场规模并不会因为产品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意味着过度的产品延伸势必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加激烈的价格战。显然,在以竞争为目的的前提下开发出的新产品,一般都是以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在包装、规格等做的微小的变动为主,它们并没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徒然加剧了分类中的竞争程度。
那么,随着价格战的持续,行业中各个品牌都会贬值,因此,过度的产品延伸是一种两败俱伤、低级的竞争方式,最终损失的是行业中各个品牌的附加价值。但是,在很多成熟行业中,各个企业都感到欲罢不能,最后在分类中充斥了过多的产品,这不仅使企业提升了生产和管理成本,也给供应链中的批发商、零售商同样带来了经营管理成本的提升。实际上,如果企业通过科学地产品分析,不断地优化产品组合,使保留的每个产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商业逻辑),那么企业在降低了内部生产和管理成本后,由于单位产品的贡献率(包括销量和毛利)的提高,也会得到零售商的大力支持,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七节 品牌管理新的思想和方式
正如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随着国内市场的持续发展,竞争环境、消费趋势、零售业的变化等关键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中国本土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还是停留于改革开发的初期,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提升的话,以上提到的几个品牌管理问题将还会存在下去,那么,本土品牌的崛起将会变得更加艰难。而且,在消费者追求低价的消费趋势,以及现代零售业发展的共同影响之下,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总之,在大多数消费品行业中,企业应该更加关注产品本身对品牌的支撑作用,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始终加强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将会是更加符合消费趋势的品牌管理方向。另外,在建立品牌定位时,更加重视产品(包括品质)因素,而不是情感因素,从以情感因素为核心转变为以产品识别和品质保证为核心建立企业的品牌定位。当然,由于各个行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中,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要采取以上的品牌管理方向。在新分类出现的初期,更加需要品牌担当品质保证的职能;然后,随着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产品同质化的加剧,其品牌重点应转向建立差异性的品牌形象,也包括建立差异性的情感因素;最后,当分类被消费者视为普通消费品时,品牌形象的塑造就不应该是重点了,尤其是品牌的情感因素,企业应该将重点又回归到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了。
而且,企业的品牌传播方式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大众媒体(主要是指电视)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了。在改革开发的初期,由于大众媒体的广告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大众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也非常大,因此企业普遍喜欢更多地应用大众媒体。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媒体业的多元化发展,大众媒体的广告作用远远不如从前了,而且,广告费用也大幅度地提升了,企业通过大众媒体塑造品牌显然已经不适应了。将广告费用投入到直接促进销售的活动中去,成为企业新的营销方向,也就是新的品牌传播方式。
朱迪斯·科斯蒂恩斯和马赛尔·科斯蒂恩斯在《决胜零售》一书中,也提到了欧洲在广告方面的改变,即以产品、包装和货架空间三者的结合替代大众媒体打造品牌。首先,企业的产品尽量争取零售商更大的货架空间和更好的陈列位置,然后以差异性的产品包装吸引顾客停留并购买,当顾客使用(食用)产品后,在产品具有的特点和优良品质下,确实感受到产品非常好,他们就会形成重复购买的习惯,那么品牌自然就形成了。其实,这种品牌推广方式也恰恰证明了产品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品牌的情感等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最后,品类管理(分类管理)对企业建立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大。其实,品类管理不仅用于与零售商的合作中,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当然也包括品牌管理中,脱离零售商而独立的应用品类管理关于品类管理的问题,在我2007年出版的《分类管理》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实际上,某个商品分类也可以说就是某个行业,但是,分类比行业更加具体,或者说,分类比行业更加形象化、可视化,在零售商的货架上就能看到实际的分类,但是,我们很难真正的看到行业的全貌。因此,从分类管理的角度去管理品牌,企业就可以将一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概念,转变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显然,这使品牌管理变的更加简单和直接。比如,我们只要站在零售商的货架前,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品牌是处于什么样的定位上,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品牌相对于同一个分类中的竞争品牌的定位,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品牌延伸至不同的分类后各自的定位。一旦品牌定位出现了问题,企业的营销人员就可以马上发现,这样就能将品牌管理这项类似于艺术性的工作,转变为一项普通而科学的工作了。
另外,分类的范围往往比行业(或细分市场)小,也就是说,分类可以以很多的角度去细分一个行业,比如,品质、包装、口味、功能、价格带、产地等,分类不一定是真实的市场,它也许只是为了管理方便而虚拟的一个管理单元。而一个细分市场往往就是一个真实的市场,因此,细分市场往往要少于分类。那么,如果企业从分类的角度管理品牌,就能更加细致地管理品牌,或者说,就能以更多的视角来看品牌。
那么,当中国本土企业明确了新的、更加有前途的立命之本,即以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为核心,并建立了更加正确的、富有生命力的品牌管理思想和方法之后,本土企业就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具有真正价值的品牌。在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的保证下,中国本土品牌也可以与那些外资品牌一样,赢得更多的忠诚消费者,他们愿意为此品牌付出更多的钱,并在货架上产品缺货时,延迟购买或者到其他超市购买。此时,中国本土企业不用仅仅是做代工生产了,可以开始轻松的、充满信心地踏上市场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