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讨厌妈妈
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日本作家酒井驹子有一部作品叫《我讨厌妈妈》,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小兔子,他说他讨厌妈妈星期天早上赖床,不准备早餐给他吃。他讨厌妈妈总是一直看连续剧,却不许他看漫画。他讨厌妈妈一直催促他动作快一点,自己却老是与朋友聊天聊很久。他讨厌妈妈常常忘了洗衣服,害他穿着昨天穿过的袜子上幼儿园。让他最讨厌的居然是——妈妈说等他长大后也不能跟他结婚。虽然听起来有些幼稚,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
“我不要你做我妈妈了,以后我不要你管。”前两天,一位母亲向我们反映,她发现八岁的儿子陈晨作业没写完就去玩电脑,她一恼火就过去关了电脑,并忍不住批评了儿子两句。谁料儿子竟冲着妈妈咆哮起来。“你自己还不是这样,天天上网看小说看电影,说话不算话,还老爱管人家……”八岁的儿子罗列了妈妈的一堆“罪状”。妈妈说一句他会顶三句,全然不像小时候那个听话的“乖宝宝”。这让这位母亲感到很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陈晨竟然真的几天不理她,每天见到她就像仇人一样,连吃饭都不愿意跟她同一桌,苦闷至极。
十二岁的六年级女生小敏,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就很懂事,自觉学习,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敏开始无心上学,成绩也开始下滑。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小敏厌学现象更明显。尤令父母担心的是,小小年纪的她竟然交了一个男朋友。小敏常常找各种借口,开始逃课,频繁出入网吧,有时很晚才回家,和“不良青少年”一起去KTV、去酒吧。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表面的一个假象,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人们更多的关注。
十二岁的小敏,因为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她,不管什么事,做得再好,父母也看不到,所以心里很失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只要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会注意,就来过问,于是她便以这样的方式去引起父母的关注。
八岁的陈晨,心里有着许多委屈,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但长大后,父母总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叫他做这样做那样的,还不许他有意见。一旦陈晨做错了什么事,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从不听他的解释,总之,“父母说的都是对的”。而他的优点,比如喜欢帮助人,对同学友好等,父母却视而不见。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出现逆反情绪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对权力人物的不合作、对抗与敌视行为,包括:
(1)频繁地大发脾气;
(2)与父母过度争吵;
(3)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
(4)故意使人痛苦和不安;
(5)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
(6)极度地易怒;
(7)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
(8)难过时说话刻薄、恶毒;
(9)寻机报复。
以上征兆通常在很多场合出现,但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特别明显。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叛逆行为的征兆,但许多父母却认为,他们的孩子只是比兄弟姐妹表现得更刚强或要求更高。
表现出明显叛逆症状的儿童应该得到全面的检查。重要的是,要观察孩子是否同时出现其它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消沉以及焦虑。如果同时出现的其它问题得不到治疗的话,也许很难矫正孩子现在的叛逆症状。一些有叛逆症状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发展成行为问题。
叛逆症状的治疗计划包括:有助于管理孩子行为的父母培训计划,有助于有效消除愤怒的个人心理治疗,以加强沟通为目的的家庭心理治疗,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消极性的认知行为治疗,以增强变通性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为目的的社交技巧培训。
教育有叛逆症状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很大的困难。这些父母需要支持和理解。父母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1)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变通总是给予正面的表扬。
(2)如果你继续,只会使你与孩子的冲突更糟糕,那么暂停,或抽时间出去。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除了你的孩子外,保持其它的兴趣爱好,这样,管理你的孩子就不会耗散你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教练和你的配偶)的支持。
(5)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许多有叛逆症状的孩子对父母的正面教育都有反应。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如今的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迫切、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压、独生子女的孤独等都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生疏。此外,一些孩子个性内向,再加上家庭教育过于严肃,形成了缺乏沟通的家庭氛围。
家长首先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阅历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自己积累知识有很大益处。
2.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当儿童还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让儿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与自由观念相违背的。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俄国心理学家塞德兹
情景一:
天宇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他的性格很倔什么事情都要依着他。一次吃点心,他不想吃藕,然后就要把它倒掉,妈妈看见后马上叫他要吃完,他不听走到垃圾桶旁边就要倒,妈妈大声地叫住他,但他不听仍要倒。
情景二:
灵灵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近来灵灵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小学毕业后,爸妈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和爸妈抬杠;灵灵有鼻炎,父母为她买了滴鼻药水,她却有意把它扔了;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及格了,却偏偏说不及格;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灵灵的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她竟当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她聊聊,她却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严重的就是有意不听家人或老师的话。大人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让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对的也不听,故意和大人对着干。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成长。
(1)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孩子通常在两个时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第一次是在3~5岁时,第二次是在12~16岁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问,爱动脑筋,越是不让动的、不许看的就越想动,越想看。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2)正确看待幼儿“逆反心理”
首先,应理解孩子出现的逆反心理,并非真是什么“行为问题”,恰恰是儿童自我觉醒,要求独立的表现,是形成独立性的良好心理准备条件。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性的道路前进。”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就能从受人控制逐渐发展到独立自主,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愿意并能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动脑筋想问题,并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看法。
其次,幼儿期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阶段,仍带有自我中心期的痕迹,有明显的情绪性、他律性、片面性的倾向,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这种意识是肤浅、零星、不稳定的。因此,父母不能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否则就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成人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充分尊重幼儿的自尊心、情感、需要、兴趣,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做到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
(3)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人们常常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12~16岁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明显的、突出的,这是他们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个体最终都要走向独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永远附属于别人。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问,爱动脑筋,越是不让动的、不许看的就越想动,越想看。此时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明令禁止,一方面要尊重孩子探求新知的欲望,并给予鼓励,同时更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明原因、说明道理,对于不好解释的一些问题,不妨用简单的事物打个比方说明,让孩子在沟通中理解父母的做法。
(2)尊重孩子的意愿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既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必行,也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替身,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企图要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模式生活。而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生存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意愿。
(3)避免矛盾激化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软处理、冷处理等方式,来避免矛盾的激化,从而化解矛盾。给相互一个反思,缓解的空间。
(4)与孩子建立和谐关系
对孩子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乐意和父母沟通交流,把父母当成是知心的朋友,而不是认为父母跟他们之间天生就有代沟,难以理解他们,从而导致疏远。
(5)创造民主家庭
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民主的家庭环境,有关家庭中的计划、安排、活动等都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给孩子发言权,听听孩子的想法,使孩子真正享有主人翁的地位,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很高,对父母的爱更加的深,抵触情绪也就少了。
(6)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烈,非常乐意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他们觉得那样很光荣。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积极性应该予以支持和保护,而不要觉得孩子做事是瞎捣乱、添麻烦,即使孩子做的不好,或彻底做错了,也要跟孩子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孩子是在生活中慢慢长大的。
(7)让孩子了解自己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知道自己的性格薄弱点在哪里,然后帮助孩子改正,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知道自我约束。
(8)给孩子足够的情感保护
在孩子受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受到委屈、遭到冷遇的时候,不要再去用一些话语或行为刺激孩子,要给予孩子爱抚与帮助。然后选择适当的时候,耐心地帮孩子分析原因,找错误,鼓励指导,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
(9)教孩子自制
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同时要和孩子做好沟通,跟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真正的从思想上接受这些规矩限制。这样一方面孩子在主观意愿上不存在抵触情绪,可以自觉地遵照,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