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反正我也学不好,甭费劲了
每个人可以有不同于别人的目标,只要有目标就同样有成功的可能,对任何人来说,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心态,保持对未来的企盼和信心。
案例:(心理咨询所)一对父子前来咨询。四十多岁的父亲很焦虑,他说,为了儿子的前途,从小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为了不让他分心,家中事从不让他操心,也控制他学习外的事和交往。他小时候很听话成绩很不错,可初中开始越来越差了,考进的是很一般的高中,现在学习不用心只想法子上网,而且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了。
儿子是被母亲哄来的,情绪有些消沉不太愿说话。他说自己的成绩在班上前五名,但不是快班是“渣滓”班。小时候曾获得过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爱好足球,是校队的主力前锋,但父亲说影响成绩不让参加这些活动,父亲还严格控制他看电视上网、不让买MP3和手机。对这些,他表示理解,因为父母是为自己好。但自己是没希望考上好大学了,已经“废”掉了,学也没什么意思了。对话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茫然。
像这样抱怨自己孩子不爱学习、不思上进、爱好另类、不想上学、不愿回家等的家长为数不少,同样,类似上面那位有着自暴自弃消极心理的孩子也不在少数,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应对关系,家庭环境存在明显缺陷的,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明显高于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那么,家庭环境中的哪些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呢?
一般说来,家庭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对孩子成长期望值过高以致急功近利、包办代替,对孩子物质生活过分关心照顾,对孩子的自由过分管制或放任自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父母对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较多的是满足自己的意愿或从面子出发,过早地明确应对孩子成人后的社会竞争,使孩子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产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畏难恐惧心理;如封闭孩子在家庭责任、课余爱好等个性发展的其它许多空间,让孩子难以体验到成长的成就感和快乐感,那么自卑心理就很容易产生了。而自暴自弃易使孩子“丧失”努力成长的目标。
有无数事实证明,考不到高分不等于是“渣滓”,考不进好学校不等于“废掉”。每个人可以有不同于别人的目标,只要有目标就同样有成功的可能,考高分和上好大学也只是有成功的可能,而没有目标才是最最可怕的。对任何人来说,关键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心态,保持对未来的企盼和信心。
案例:安语,初二学生,处世消极,没有人生目标;学习懈怠,自暴自弃。他曾是位学业优良、要求进步的学生干部,因为贪玩、自律性差,被撤职,所以有点自暴自弃。平时老师和家长都对他要求严格,但是给予指责远多于鼓励。
期终考试因紧张过度,漏做二大数学试题。结果成绩从原来的前几名下降到二十名,由此孩子日渐消沉,心灰意懒,连寒假作业都不肯做了,爸爸妈妈责备、打骂均无济于事。甚至有了弃学的想法。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营造孩子舒适的心灵空间。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常常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孩子叫到跟前,训斥一通。家长还自以为孩子能够汲取教训,岂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会产生信任危机,自己也会产生强烈挫败感。如此,孩子又怎么会有信心学好呢?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暴君的位置上走下来,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在孩子行为有偏差时,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以伙伴的身份去帮助他。
多与孩子书信交流,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国内外有不少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都经常用书信这种方式和子女沟通。因为即使天天见面,也会有许多话不方便当面说,写封信,写个纸条,会一下子缩短家长和子女之间心的距离。写信交流的方式尤其适合于不善于说话、性格偏执、容易犯错的孩子。
同老师达成互助教育,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享受。从这位家长的来信中得知,孩子曾三次转学,还有一次在家自修,其中两次是因为和班主任不对眼。这其中的细枝末节我不清楚,但家长这种回避矛盾的做法根本无益于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对老师抱有任何成见,而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作好沟通工作,以真诚合作的态度,与老师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办法。只有孩子不断地得到老师与家长的肯定,才会充满自信,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
15.打死我也不改——倔强的“萝卜”
教育倔强孩子,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但你应该看到,倔强孩子往往有他独立的见解和个人的意志,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倔强、反抗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倔强的孩子较容易有反抗行为,然而倔强的孩子不一定不好。从坚持度来说,倔强代表有毅力,有主见,为了让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讲道理”的人,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去做合理的判断和有效的思考。
教育倔强孩子,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但你应该看到,倔强孩子往往有他独立的见解和个人的意志,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即表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为了加强和发展自己地位的表现。你若以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就会同你“顶撞”,倘若你听之任之,则更助长其“犟脾气”。因此,教育倔强的孩子应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行。
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为参考:
(1)避免情绪失控
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避免使用权威的口语或方式来教训孩子,而应拿出一点“办法”来。首先深呼吸,不要让自己跟随孩子的生气情绪,然后试着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
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即将爆发的情绪。譬如:“妈妈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妈妈讲给你听!”或“宝贝,你不是和妈妈说想要一个×××吗?跟我说说你的想法!”
(3)离开现场
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点试探的性质,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情况下,就试试让他哭个够,等他安静下来后,再去处理。
(4)戏剧角色的扮演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无论是在学习或行为矫正上,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善用孩子的语言或喜欢的卡通人物来作适当的引导工具,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更具趣味化与游戏性,以化解孩子的情绪。
(5)提前报告
如果父母要终止孩子的游戏,而不想让孩子产生反感、抗拒时,要预先告知,让孩子心理有所准备。对于有时间观念的小孩,可以在五分钟前预告一次,然后每一分钟预告一次;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孩,可用钟或表的长针来作指标,告诉小孩:“当这根针从×走到×时,就要×××了。”这样就能以理性、和平的方式,解决孩子的坚持。
(6)适当使用隔离法
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让他一个人独处,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不熟悉的地方。
(7)满足需求
当孩子正努力组合一张拼图或搭积木时,却要他尽快去洗澡,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值得表扬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弃,孩子反而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的性格。
(8)尊重孩子的意见
对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场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都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分干涉。有时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应让他体验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时候,偶尔可以正确示范一遍给他看。
(9)面对面沟通
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试着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行为。
(10)恩威并用
有时不妨运用处罚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玩玩具、买玩具、看电视、去超市、吃肯得基等活动,但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处罚的原因。处罚过后,也别忘了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处罚归处罚,爸妈还是爱他的,或者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谈谈心。
教育孩子国外一些方法可借鉴。
法国:“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们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法国家庭“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我们有些家长并无二致,他们常常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因此加重。为此巴黎的街心都给孩子们留出一些空地来,或当旱冰场,或做自行车练习地,或用来搭建滑梯、秋千和跷跷板等,孩子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
德国: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丹麦:年轻父母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比利时:儿童每天上学轻轻松松的,倒像是去童话王国玩了一天。没有家庭作业,一半的课程是让他们动手制作模具。老师常常带孩子们去郊游,参观各类博物馆。孩子们谈起拿破仑、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如数家珍。
16.我不要“空头支票”
没有信任就没有威信。父母言行一致的品质,不但能取信于孩子,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情景一:“失望的画笔”
早上妈妈要去上班,我不想让她走,拽着她胳膊不让她出门。妈妈似乎有些着急,开始给我做“思想工作”,对我说:“妈妈不上班要犯错误的。”我摇头:“不干!”妈妈第一招失败,又说:“老师说小朋友要听话的,禧禧听妈妈的话,好不好?”我还是摇头:“不好的。”第二招又失败,妈妈突然想起了我比较喜欢画画,所以就说:“妈妈上班可以赚钱钱,赚了钱钱给禧禧买画笔好不好?”我一听到画笔,心里就高兴了:“好的。”满怀希望地跟她挥手“拜拜”,放她给我买画笔去了。好不容易等到了晚上,妈妈终于回来了,我伸出手等她把画笔放到我手上,可是妈妈居然一脸茫然,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她竟然没有带回画笔!这太让我失望了!
情景二:“让人无奈的老妈”
虽然妈妈还没到更年期,但是她老是忘记自己说过的话,比如说这个周末要陪我去看《变形金刚》,下个周二,要带我去检查视力,我担心到时候,又要我去提醒她,还好,我已经习惯了;还好,我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
妈妈老是说她忙,忙得有一回还忘了去开我的家长会,害得第二天我挨了老师的批评。唉,摊上这样一个老妈真是无可奈何啊!
惟一让人安慰的是老妈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检讨自己”,这不,我只好原谅她了。
没有信任就没有威信。父母失信于孩子,害处是相当大的。
(1)失去孩子的信任
因为孩子有时并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原委,所以会认为父母说话不算数,从而不再信任父母。以后父母再要求孩子什么,答应孩子什么,在孩子心中都会打折扣,使得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出现障碍。而且,家长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家长的威信从哪里来?主要基础就是自己的言行。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家长,会使孩子重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2)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
如果父母常把对孩子的承诺不当回事,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可以说话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这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不遵守诺言、不承担责任,或是总以猜忌、多疑、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其他人。这对孩子的社会交往、人格魅力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3)影响亲子关系,造成隔阂
父母越是用所谓的“权威”强迫孩子就范,孩子就越是怀疑或不相信父母,从而与父母之间出现矛盾、隔阂,影响亲子的感情交流和相互信赖,甚至出现逆反——父母越是让孩子往东,孩子越是要故意往西,使很多原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尖锐化。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