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9138000000007

第7章 谦虚与骄傲(1)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1.谦虚赢得他人的尊重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要出人头地,古时那些读书人哀叹:“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会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别人,这样,别人便会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破坏者。

因此,一个人应对自身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不贬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其实,隐藏锋芒也可理解为我们所讲的谦虚一词。谦虚的人在交际应酬场合总是有许多朋友的,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受欢迎的人。

而锋芒却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致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会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而踏实走向人生旅途的表现。

孔融的例子就是证明。

孔融是三国时代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表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是早有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么样。

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别人诬告孔融“欲规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世,其妻子儿女也同时遇害。

正如《礼记》中所讲:“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即使做出了一点成绩,也认为很不够,因而总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谦虚是人的一种修养。凡谦虚之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具有这种气质的人从不盛气凌人,不以长者自居,不以能人骄人,不以贵人下人,因而人格高雅、尊贵,他人自会感到可亲。一般来说,越是见多识广,越是素养高雅者,就越是谦虚;而越是无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而越发狂妄。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也并不是一种可取的美德。

谦虚与恰当的自我表现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途径。

2.请教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李嘉诚说:“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释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长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长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向他人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更能让我们在学到实质和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美国历届总统中,最肯虚心求教于他人的,莫过于老罗斯福了。对于他所信任的人,总是毫不怀疑。他每遇到一件事,常常召集与那件事有关的人员开会,详细商议。有时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参考,甚至发电报至几千里以外,去请他所要请教的人前来商议。

而美国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乔治,治理政务也以精明周密而声名远扬,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学问还是常感到怀疑。每当他做好了财政预算送交议会审核之前,几乎每天都要和几位财政专家商议,即使一些极细微的地方,也不肯放弃求教的机会。

在我们的个人成长过程中,自上小学开始,教科书和老师们就列出了许多伟人和成功者的事迹,以鞭策和鼓舞后来之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学会了把成功者的成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些人还遵循成功者的模式,以此构筑自己的未来。

当然,发挥成功者的楷模和示范作用,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人们总是需要看到成功的“希望”,并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鼓舞自己。但如果一切向“成功者”看齐,这可能使有些人坠入一种幻觉当中,他们认为自己也可以成功,而一旦自己难以获得成功时,就感到命运对自己不公,并责问:“为什么他们可以成功,而我就不能成功呢?”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某一位成功者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主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向人学习也应该有选择性,你不可能学习每一位成功者,也并非所有成功者的经验都值得你去学。你可以学习某人成功的一些方面,但不必全部照搬。而且向成功者学习有时反而可能是失败的起因,它会让人失去清醒。

所以,有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与其时时“以成功者为师”,不如有时看看那些失败者,研究一些失败的案例,仔细探究失败的原因,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警示,让自己将来不致犯下同样的错误。

有一位企业家,从创业开始,就仔细观察同行以及其他行业的失败案例,并分析其原因,他不断地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因此,他不但创业顺利,而且发展得迅速稳定。他认为一个企业的“存在”比“壮大”更重要,首先要“存在”,才可能“壮大”;如果仅仅为了“壮大”而推动“存在”,那就失去了创办企业的目的。更何况失败都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如果多次失败,就有可能永不再起。所以,“避免失败”比“追求成功”更重要。

细想一下,这位企业家的想法不无道理,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一种逆向思维。任何失败都有其原因,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不过要了解失败者的失败原因不太容易,因为失败者往往不愿意谈论自己失败的过去,这样会暴露自己的无能。如果你找到失败者本人谈,他大概也不会告诉你真相,他只会告诉你,他的失败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朋友拖累、银行紧缩,或是被出卖、被骗、被倒账……属于他个人的能力、判断、个性上的问题,他是不会告诉你的。何况有些失败者根本不知道他失败的原因。因此,要了解失败的原因,你得多方收集资料,参考专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至于这位失败者的个人条件,可从他的朋友那里多加了解。

当资料收集够了以后,再把它们一条条列出来,仔细分析,并归纳成几个重点。不过并不是只了解一下就算了,你必须把你所观察、分析到的东西拿来检验自己,和失败者的一切做个对照比较,如果你的个性、能力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和那位失败者具有相似之处,那就要提高警觉,弱的地方要加强,不好的地方要改善,这样你就可以避免犯和那位失败者同样的错误,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除了办企业以外,一般做人做事也应多以失败者为师。

在做人方面,看看谁和谁处得不好,谁得罪了谁,谁不受欢迎,参考他们的个性,观察他们平日的来往和作为,你就可以知道他们做人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以便自己以后能够多加注意,使自己做人处事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做事方面,“失败者”的例子更多,这里所谓的“失败”包括做得不尽完善的事,如果是工作中的事,主管一般都会在开会时进行检讨,这种检讨有时只是应付应付,但因为近在身边,所以不管检讨是不是在“应付”,你都会有不错的收获。

做人做事都一样。犯的错误少,成功的几率就高,而要减少错误,就要“以失败者为师”,这种教育可不是用钱可以买得到的。况且,无论怎样,多拜人为师,既能满足对方“好为人师”的优越感及虚荣心,而且也能学到知识,使自己得到成长,可收到一箭双雕的奇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向他人尤其是“失败者”学习是你进步的“必需品”。只要你摆正心态,放低姿态,一定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的收益。

3.抬高自己就是孤立自己

李嘉诚常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是。”

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某人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他的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失掉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把自己孤立了起来。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与其谈话的人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语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的没有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张某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有人缘的骨干,按说做人事调配工作是很难不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

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在同事中几乎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为每天都是尽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受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的点拨,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从此他开始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成就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说自己的成就。

老子曾经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人总是隐藏起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起锋芒,收起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容易被他们操纵。

约翰·保罗也曾说过:“一个真正伟大的人,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史记·李斯列传》曰:“大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其实,学会谦虚一点,就应该把自己看低一点。再说,自己本事不高,别人也很难把你看高,更何况即使自己真的本事高,再加上谦虚一点,难道不是锦上添花,两全其美吗?

为人处世,绝不可以骄傲自满,想要成为完善之人,首先要觉得自己始终不完善,并要不断地努力。在人际交往中,要“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倔傲,则去之者多”。意思是说,谦虚待人,愿意和他亲近交往的人自然就多;如果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即使是原来与他亲近的人也会离他而去的。

谦虚是人品、学识修养高的表现,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人。这种人总是喜欢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