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9138000000022

第22章 思维与创新(2)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香港传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卖场上竞价的李嘉诚。其实,“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拍卖场上的李嘉诚,并未显示出横扫千军、力挫群雄的必胜气概。英商华商中都曾出现过一掷千金,搏尽取胜的赌徒式的竞投者,进入竞价高潮,不由得红了眼,不再权衡家底利弊,非得把对手压下去不可。

李嘉诚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古董孤品,存世的仅此一件。而做生意,不论购公司、购土地,不必“非飞翔不可”,不取此幅,以后还有他幅,目的都是发展地产赚钱。拍卖场上的李嘉诚,不仅擅长斗智,还有足够的克制力。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亿港元。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到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榜首;第二位是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市值为242.07亿港元;而一直在香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亿港元,屈居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量而最终取胜。

20世纪90年代初,长实系各公司拥有已完成物业面积1655万平方英尺,建设中的地盘物业达3733万平方英尺,可供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2200万平方英尺。

机遇对于人而言,是人生的转折点,是事业的起跑线,一个人除具备获得成功机遇的能力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遇则显得尤为重要,捕捉到一个适当的机遇,你就成功了一半。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正如我们看到的只是苹果落地,而牛顿却能从中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尽管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但与有些人的熟视无睹不同,智者往往能够通过思考,从中捕捉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机遇稍纵即逝,当后者看到别人的成功,群起仿效时,一切早已时过境迁,而智者又去捕捉下一个机遇去了。

5.竞争即是斗智斗勇

李嘉诚曾说:“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1977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香港政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分红。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其上盖将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是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20个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进军港岛中区。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中环、金钟两站的招标,一定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实竞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无望,不如不投。过去曾有多次政府拍卖中区官地的机遇,中区的地价高,日涨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万港元,是世界地价最贵的地方。一幅地,动辄要数亿至十多亿,非长实的财力所敢参与拍卖竞价。不敢参与,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诚梦寐以求打入中区。李嘉诚一贯渴望挑战,也乐意应战。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撼山易,撼置地难!”李嘉诚估计,参加竞投的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华资地产建筑公司实力稍逊。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长实参与竞投,就必须把置地作为竞争对手,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撼。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香港政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物业和街道的名称及主人,就可知道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攫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等于打入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章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疑是“以卵击石”。李嘉诚心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间直属香港政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照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香港政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计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香港政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地铁公司为购旧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香港政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香港政府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之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资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