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请示、申请函的篇前撮要多表现为“交代缘由式”。即在开头着重讲明请示的原因,却很少像决策指令性文件那样在开端处一般先交代目的。请示的目的句通常置于“缘由”之后,并以“为此……”“为……”“鉴于……”“为解决上述问题……”等做句首,形成目的前置,这就是请示与申请函篇前撮要的特殊之处。
⑤批复、批示、复函的篇前撮要多表现为“引述来文式”。即以引述来文的日期、发文字号或标题作为本文的开端。
⑥讲话稿的篇前撮要,一般表现为“观点结论式”。即把讲话的中心观点及结论性的意见置于开头,然后再讲内容、事项和具体问题。为了吸引听者,做到“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有些讲话稿在交代观点、说明结论时又多采用“明知故问”的方法。
⑦计划、规划、工作要点、方案、安排等计划性文件,其篇前撮要基本表现为“起句立意式”,即开端处要用简明的语言,讲清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总的目标与基本主张。
176.为什么公文写作特别强调要“开门见山”?
【解答】“开门见山”是公文开头的一种基本写法,即单刀直入,除弃铺陈,直接揭示主题。由于文种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开门见山”也有不同形式:一是以根据开头,一般使用“根据、遵照、按照”等词语起篇;二是以原因开头,即首先说明发文的缘由,或冠以“由于、因为、鉴于”等字样,或先概述某种原因,然后以“因此、所以”等词语承接;三是以目的开头,即开篇表明发文的目的,一般使用“为了、为”等介词结构;四是以引文开头,一般使用“×月×日来信已收到,内情尽知”、“你(单位)××号文收悉”等词语起篇。开门见山的作用是可使公文观点突出,增强表现力和吸引力。
177.公文写作中如何坚持优良的“文风”?
【解答】“文风”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文章的作风。优良文风的基本特征,就是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的:“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是公文的科学性,即具有科学精神,要合乎实际,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使公文具有准确性,应当认真把握三点:一是公文的观点要正确,即自觉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加强对客观事物的反复分析与研究;二是公文的材料要正确,即真实可靠、准确无误,慎重使用第二手材料,引用材料时要核对;三是公文的语言要准确,字斟句酌,恰如其分。鲜明性,是指公文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观点正确、态度明朗。要使公文具有鲜明性,应当做到:一是倾向和态度要鲜明,即是非清楚、爱憎分明;二是观点要鲜明,即写公文要注意明确提出问题,然后靠深刻有力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经过分析、综合使问题得到鲜明的解决或回答。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写作方法,就是指公文写作中存在的只罗列现象,而不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不良文风,属于观点不鲜明。生动性,是公文写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公文写得生动,讲究文采,使人爱看,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要使公文具有生动性,应当做到:一是内容要新颖;二是增强公文的形象性;三是要富于变化,克服和防止死板老一套的写法;四是要有创造性,从结构、表达方式到选词炼句,都应不断脱俗创新。
178.公文写作如何运用“省略”?
【解答】“省略”,简略、疏略之意,亦可称为“删繁就简”。恰如其分地运用省略,并非易事。写作主体既需要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政治水平,又需要具备精深的语言文字功夫,还必须讲究高超的行文表达技巧。
公文写作中的省略技巧,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对于社会实践提出的一些重大而敏感的政治问题
在公文写作中不能给予回避,而又难于表述时。就要敢于和巧于用省略来处置。
(2)对于公文表述中一些特定的内容
譬如:读者一看便知的语义信息;标题中已经蕴含的内容;约定俗成或已被社会公认的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也可以使用省略的技法来处理。例如:
【例文】
天津滨海新区条例
(2002年10月24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滨海新区范围包括塘沽……
第三条滨海新区是以建设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
第四条海滨新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在这段引文中,“制定本条例”一句,省略了主语“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因为主语在公文标题中已反映出来,所以省略之后,读者不会发生误解。
此外,这段文字中“海滨新区”一语,在第二条中已经加以界定,其他各条再用也就十分清楚,省略了很多文字。
(3)对于一些含有附件的公文
附件所涉及的内容。在正文中也往往采用省略的办法来处置。
此外,公文中的某些内容,如果在已发的其他公文中已作过表述,本公文又需涉及,则亦可采用省略的办法处置。
179.什么是公文写作的“思路”?
【解答】“思路”是写公文时思考的线索。它是公文撰拟者与指挥者对客观世界如何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作者的头脑里,经过调查研究,思考判断,形成对这一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依照一定的逻辑理出一个头绪来,就是思路。
180.有人说,公文写作靠的是“灵感开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解答】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灵感”。灵感主要是指文学写作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创造力高度发挥、艺术构思神速进展的心理状态。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易逝性的特征。讲公文写作靠的是“灵感开发”,显然是不符合公文写作的实际运动过程的。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前者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后者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因此,公文写作更多的是需要对问题的敏锐观察、冷静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一份公文什么时候去写、写什么、写给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写作愿望或意图,更不能靠一时进发的“灵感”,而是决定于领导的意图,或依照决策层的意愿,决定于客观解决问题的必需,在机关单位主要领导人的授意下进行“遵命”写作。显然这种特殊的写作情形与个人的“灵感”很难合拍。你“灵感”来了想马上去“创作”,可谁会买你的“账”?你“灵感”未发,可领导要你立刻写一篇讲话稿,写一份“请示”、发一份“通知”,你说“我还没有灵感”,那行吗?
181.如何看待“重要讲话”?
【解答】所谓“重要讲话”,按理说是指那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具有战略性、前瞻眭、创造性和真理性的讲话。
当前在一些方和部门,不看内容如何,只要是领导同志的讲话,千篇一律地在讲话前面冠以“重要”二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毛泽东在195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毛泽东在这里虽然指的是写文章,但对讲话也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讲职务、不看内容,只要带“长”字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那么实际上也就没有真正的“重要讲话”了。
有的讲话,内容本来非常重要,但并未冠以“重要”二字,而人们却一致公认它很重要,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1957年3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大标题是:“最高国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副标题是:“毛主席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讲了话”。无论当时或者现在的眼光看,这显然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话,而当时并未冠以“重要”二字,只用了“讲了话”三个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一重要讲话的学习和认识。
又如,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在天津人民礼堂做关于“双百”方针问题的讲话,内容十分重要。而会议主持人、天津市委第一书记黄火青的开场语不过是一句“请毛主席讲话”寥寥几个字。听众并不因为他没说“重要”二字而不重视毛泽东具有战略意义的讲话。
由此可见,讲话重不重要,关键是看其内容,而不是靠“说”出来的。实际上,对领导同志的讲话要不要冠以“重要”二字,还是应当务实一点为好。当年吴官正同志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时候,有一次到《大众日报》去视察,就省委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省委领导的讲话,从我开始,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把‘重要’两个字去掉,讲话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重要啊!”这段话讲得是多么切中时弊,又多么深刻有力,令人拍案叫绝。
182.什么是“惜字如金”?
【解答】说通俗一点,就是在文件写作中能用一个字表达明白的就绝不用两个字。要做到“惜字如金”,就必须讲求“字简”“语简”,做到长话短说。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这两句话,从公文写作角度要求,可以简化为“白天”“夜晚”四个字;再从“惜字如金”的角度去考虑,可进一步缩短为“昼”与“夜”。
183.“形容词重叠”可否使用?
【解答】目前乱用形容词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工作一定要开开心心地”“领导讲话要气气派派地”“美丽着你的美丽”“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富有着他的富有”“困惑着他的困惑”等,简直不像中国话。对这样的话,作为社会政治集体表达意志的公文来讲,当然只能加以“谢绝”,别无他论。
184.“名词”和“副词”可以连用吗?
【解答】汉语的名词从来不能跟副词连用。但是,这几年把副词置于名词前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很中国”“太中国”“很青春”“很大陆”“太孔雀”等。这种所谓“追时髦”“带洋味”不讲汉语规则的做法极不可取。
185.“缩略语”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解答】所谓“缩略语”,即把长词压缩成短词,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使用带字母的词,其中多为外来词,不少的是英语多个词的首个字母的缩写组合。如B超、X光、CD、BP机、EMS、VCD、“泰达”(天津·经济·开发·区四个英语的首个字母,即T、E、D、A)等。二是使用数字加以缩略。如“三讲”“五个一”“三讲四美三热爱”“一国两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三大法宝”“双拥”“国八条”(抑制房价飞涨)等。三是通过省略其中某些文字加以缩略。如“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北大”“清华”“离休”“退休”“交行”“建行”“工行”“首钢”“宝钢”“鞍钢”等。其中又具体分为:省掉前面的字而形成的“缩略语”,如“中国农业银行”简称为“农行”;省掉后面的字而形成的“缩略语”,如“狗不理包子”,简称“狗不理”,“复旦大学“简称“复旦”;此外,更多的是省略中间的一些字。
186.什么是“文不对题”?
【解答】“文不对题”是指公文内容与标题不相符合,互相脱节。
187.为什么公文写作要坚持“一文一事”?
【解答】所谓“一文一事”是在一份文件里,只讲一件事,以利于问题集中,方便处理。特别是向上级机关行文请示或报告事项,更应严格坚持“一文一事”制度,避免“一文数事”和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或在请示中掺杂报告内容。
188.公文写作如何做到“三简”(事简、意简、字简)?
【解答】“事简”是指在撰写文件叙述问题时,要做到“一文一事”,问题集中,这是使公文内容达到简明的一个方面。
“意简”即在撰写文件说明问题、主张、意图时,要做到“内容单一确定”,这是使公文内容达到简明的一个方面。
“字简”是指在撰写文件使用文字上,要惜字如金,尽量做到用比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这也是使公文内容达到简明的一个方面。
189.什么是公文的“条理性”?
【解答】一切文章都应讲究条理,而公文尤应突出。它的条理性主要表现在层次和文理上的一目了然。具体地讲,主要是指:一是主旨的明白显露,多在标题的事由部分加以概括或在开头处进行篇前撮要;二是结构篇章上的分条列项、立章划节、划层列段及标明序号;三是语言的简明和逻辑的严密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