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服由于思想认识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认识、恰当评价自己。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也就是说,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理。例如,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对的事情,进行自我暗示——不要紧,别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好,自己再努力一把也许会把事情做好。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我评价的。如果他人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特别是来自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因此,要注意捕捉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作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去捕捉,将捕捉到的好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2)克服由于生理素质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补偿自己。人身体是具有“用进废退”功能的: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当我们因生理有缺陷而产生一种不如健康人的自卑感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单就生理素质看,咱俩也是等量齐观的,我并不比你矮半截。其实,人是靠心灵称雄的。社交场合的强者,是有修养、有知识的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问题是,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然后才能希求不被别人轻视。
3)克服由于社会环境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在社会中,农村与城市的人、较富裕的与生活条件较差的人、学历高的与学历低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有天然的优越感与自卑感。自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修养、知识、能力没有内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城市的人不一定就比农村的水平高,生活条件较差的人不一定比有钱的人能力差,无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比有学历的人能力低。不要背上矮人一头的包袱,在交往中去焕发自己的风采。
有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重要任务、重要交往活动都由他人包办代替了,他的父母、兄长或团体领袖不要他承担独立的交往任务,这就促成了他安于现状、依赖他人的个性。如果他心目中的权威人士,如父母、师长、团体领袖认为他缺乏交往能力,那他也就会乐意接受,并潜移默化地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对交往缺乏信心。克服这种自卑心理,就要增强性格的独立性,摆脱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对自己的成见,使自己在交往中日益成熟起来。
4)克服由于性格气质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克服内向性格和性格孤僻。
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向者较沉静、稳重、处事谨慎,但反应缓慢,适应环境比较困难,顾虑多,交际面窄。在社交方面,内向性格较之外向性格则有更多的消极因素。例如,内向性格的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悲欢告诉别人,他们宁愿独自去忍受或享受,这就容易进入激情状态,使意识的控制作用降低,使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或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要使内向性格逐渐变得外向些,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努力:一要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环境作用于人,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我们要正确对待环境条件,使我们的性格不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得到良好的塑造。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主动与别人接触。二是自我调节并解决心理冲突。内向性格的人常常把痛苦、烦恼统统闷在心中,时间越长,性格就会变得越内向。因此,要学会宣泄,把苦闷向他人谈一谈,排遣掉,使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三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广则交际广,又会学到许多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出多种才能,有益于活泼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有的人性格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是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这种类型的人,觉得他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不愿与别人为伍,即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不自然,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因此变得独往独来。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特殊的习惯行为即那些有怪癖的人,使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接触。要克服孤僻的心理障碍,关键在于思想上转弯。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对别人要求太严。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别人。
就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的本事再大,知识再丰富,也永远是沧海一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别人不会因为我们孤僻就特别仰慕我们,相反,会因之瞧不起我们。这样,我们不但不会有收获,还会带来心理负担。至于有怪癖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再者,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要有一种恒心,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性格的改变是很不容易的,其原因就在于习惯了。但须确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性格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变化,可以通过调整、改变生活环境和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影响,培养出良好的性格。
5)克服由于生活经历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反抗,或妥协,或固执。有的人由于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挫折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从此变得自卑起来。当我们在交往中,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嘲讽时,不要回避,不要气馁,要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态度,用笑脸去迎击悲惨的厄运,用自信的勇气承受所遭到的不幸。
6)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
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才能、专长全部列在纸上,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另外,你也可以将做过的事制成一览表,比如,你会写文章,记下来;你善于谈判,记下来;你会演奏几种乐器,你会修理机器等,你都可以记下来。知道自己会做哪些事,再去和同年龄其他人的经验作比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分量。
7)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8)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9)正确地补偿自己。应该用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足,驱赶自我暗示中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自卑使人产生优越的渴望。他认为,有自卑的心理,并不表明一个人有问题,或是心理不正常。人感到自卑,就会在某些方面加倍努力,以期得到更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卑感一方面是积极进取的刺激物,但另一方面,沉重的自卑感也能摧垮一个人,使他终生无所作为。
但一般来说,具有自卑感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消极的暗示。如果敏感超出了常态,就会造成对自己心理上的束缚,影响身心健康。一个人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如果能把外界的不良刺激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的。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补偿作用”,即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为划时代的“乐圣”。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杰出人物的,作为优秀的男孩,你要相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克服自卑心理 正确对待生理缺陷;
理性分析社会环境 认真把握性格气质;
冷静对待挫折和不幸 正确评价自己;
第四 克服羞怯 广泛交往
我们所知道的最好、最可靠、最有效而又最无副作用的兴奋剂是社交——爱默生
克服羞怯心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多和别人交往,在这方面,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即使是男孩,也会有羞怯情绪。本节内容从8个方面给出了克服男孩羞怯心理的方法,男孩克服羞怯心理必须得到家长的帮助,因此,本节内容与其说是写给男孩的,不如说是写给父母们的。人的羞怯情绪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某些领域来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羞怯是一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意与他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为人着想;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太羞怯的人,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十分自信,很少拘谨,能够捕捉到较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太过冒失,容易与人争执,从而得罪和伤害别人。因此,羞怯与不羞怯究竟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但它们都不能超过一个有限的“度”,过度的羞怯则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过分的羞怯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与社交,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
害羞的大学生承认他们害怕同雇主见面洽谈。一个害羞的人一旦找到工作,更容易失去被提拔的机会,因为领导岗位尤其需要娴熟的社交能力,善于辞令也是个人晋升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之一。害羞的人完成工作的方式往往被动而不是大胆的,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考虑最多的是不要失败,而不是如何取得成功,这势必会限制他们潜能的发挥。羞怯的人感到主动结交新朋友很困难,因此他们的孤独感往往强烈。有一部分人由于害羞而闭关自守,与人隔绝,当他们真的与人相处时,又常常不愿中断关系,希望避免为寻求宝贵的友谊而遇到的困难,结果,他们结交的伙伴当然不会是最理想的。害羞的人常常感到自卑,他们普遍对自我形象持否定态度。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阿诺德·巴斯通过研究提出了先天羞怯与后天羞怯的区别,先天羞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受遗传影响的生理现象。对高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害羞程度比异卵生子更大。害羞的成年人中大约有40%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相反,后天羞怯则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这种羞怯与个人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调查表明,美国有40%的成年人认为自己害羞;在日本,羞怯的人很多,大约占60%;而以色列人大约占30%。专家分析认为,日本人普遍羞怯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接受一种“羞耻教育”,即受到不许给自己家族丢脸等清规戒律的束缚,使人变得谨小慎微,怕失败,不敢担风险。与此相反,以色列的男孩很少由于失败而受责备,却常常由于成功而受到高度赞扬,这样,他们就变得越加自信和爱冒风险了。后天羞怯更是出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而社交经验不足。他们担心受到别人的非议,感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他,他们为青春期的变化感到窘迫,在社交上缺乏自信心,他们在这一时期如果遭受挫折和打击,受到戏弄或嘲笑,自卑感就会更加强烈,产生长期的羞怯感。
尽管害羞的成年人要比青少年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羞怯感会自动消失,必须采取适当的办法才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