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善于倾听 留有余地
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俗话说: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此,在说话时必须有所忌讳,不能随心所欲,对于那些希望成为杰出男孩的青少年来说,掌握说话的基本要领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口才是说话的才能。恰当说话是提高口才的有效方法。为了让说话的才能循序渐进地得到较大提高,青少年要掌握恰当说话的几点要领:
1.重视语言表达
说话受听不受听,说得是否合适,这一点有不少人容易忽视,以为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会说话,其实不然。古人云:“君子敏于事,慎于言。”俗话说:“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这些都是从无数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千真万确的道理。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自以为心直口快是豪爽,见到什么说什么,听到什么说什么,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彻头彻尾地评头品足一番。这里就需要把慎言与心直口快的内涵搞清楚,心直口快是心底坦荡,真诚直率的表现,是很好的内在品格。但是,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把一切事情完完全全地了解透彻,所以,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要采取谨慎态度。即使做到了谨慎,还是有可能说出的话与事物本身的实际情况有差距,何况说话是给人听的,听话的人又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怎样理解、是否会引起歧义或误解,这些都是要仔细考虑的。千万不可信口开河,要把心底的纯正与语言的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失礼,给自己带来麻烦。
2.充分准备
很多人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不必要的。说话嘛,嘴巴是自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有什么可准备的。其实不然,说话前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把说话的内容在脑子里酝酿好,重要的内容还要反复掂量掂量,哪些话先说,哪些话后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如果是十分重要的谈话,那就需要准备得更细致一些,哪些话用什么感情说,哪些话用什么声调说,哪些话大声说,哪些话小声说,哪些话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等。另一方面,要做好表情准备,有人说这是取得说话的资格,这说得很好。表情准备要根据说话的内容和对象,有的要满面笑容,有的要面带微笑,有的要用平和的表情开始说话,有的要用严肃的表情开始说话,在特殊情况下,有的要带哭丧的表情说话,有的要带愤怒的表情说话。一般情况下说话者要做到坦诚、自然、大方、亲近,把情绪和感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3.注意语气 避免伤人
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不仅表达的意思不同,而且取得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例如,两位相互认识的人,一位说:“我要好好向你学习。”如果用平和的语调和诚挚的语气说出来,会使对方感到高兴和自豪。如果把这句话用阴阳怪气的语调说出来,对方认为是对他的讽刺,必然引起不悦或反感。所以,用亲切、真诚、赞美的语调和语气说话,可以表现出说话人谦逊的良好品德。还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好话一句全身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有些人认为,说话用不着甜言蜜语、梳妆打扮,是什么就说什么。这里要区别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赞美,二是吹捧,三是拍马屁、献媚。真诚的赞美,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是对周围任何人的一种基本估价和态度,这里面既不包含带有不实之词的吹捧味道,更没有别有用心的阿谀奉承之意。
4.善于倾听
和别人交谈,最重要的是先听清楚别人所说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意思。由于人们说话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说话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在另一些情况下,也可能说话的人没有把自己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把含义包括在所说的话里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话里有话。所以,听话就要动脑筋,弄清楚每句话里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5.言语谨慎
言为心声。所说的话能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添枝加叶。言多必有失,这是很多人的经验总结。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是:“说出口的话是银的,没有说出口的话是金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不慎,就有招致灾难的危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再也无法收回,所以,必须谨慎言语。特别是在兴奋和发怒时,说话更要十分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时容易说些气话、大话、过火的话、不切合实际的话。
说话和办事一样,都要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说起话来夸夸其谈、大吹大擂、口若悬河,而行动起来却是另一个样子,这是很不可取的,俗话叫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声音像狮子,行动像兔子,古人把这种情况称作一种严重的疾病,连“天医”也无法治疗。
6.尊重他人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不要把话说绝,就是留有余地的意思。我们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所以,说话不仅要留有余地,而且还要留有面子,要根据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对象说话,点到为止。《礼记》中有这样几句话:“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所以,说话时必须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尊重。
说话时不可随心所欲;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充分尊重他人,给自己留有余地;
第二 讲究方式 注意礼仪
千万别先给别人一番赞美,再立刻给他一番批评——马克·吐温
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对别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掌握必要的技巧,讲究方式,注重礼仪。
如果有人问你:“会说话吗?”你一定觉得很可笑。而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不会说话的人。当然,我们指的不是聋哑人——聋哑人还可以用手语来“说话”。这里说的是说出话来让人不受听的人。
人与人接触、联系、交往,离不开语言。列宁说过: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交际手段。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调节人们的行为,激发美的情绪。而语言的应用更多的是说话。
那么,怎样说话才让人受听呢?为了使你说出的话让别人爱听,如下几点基本要求不可不知:
1.说话文明 讲究礼仪
我国古代有一个“以礼问路”的故事。
说的是有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对呀?还有多少路程呀?”
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因为他没有礼貌,心里头很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
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
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
这个故事是对不讲礼貌的人的嘲讽,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讲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足以使当今社会中那些说话不合礼仪的人脸红。更严重的是,说话不注重文明礼貌的人,不注意尊重别人的人,办事常常处处受阻。
有个班级要到一家商店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遭到商店的拒绝;又派了个同学去联系,人家表示欢迎。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先去的那个同学说话不礼貌,开口闭口“市里有精神,你们应该接待我们”。后去的那个同学,在经理办公室外面等经理办完了事,才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进到屋里,拿出介绍信,恳求说:“叔叔,我们有件事想麻烦您和商店里的叔叔阿姨……请您大力支持……谢谢您啦。”一番话说得经理心里暖呼呼的,他当然欣然同意了。
文明、合乎情理和礼仪的话之所以让人受听,是因为它使听者受到了尊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也对对方产生信任感。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感情,大部分是来自别人对自己所抱的感情延伸而来的。如果你听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尽是不礼貌的、刺耳的、甚至是嫌弃你的话,你心里不会好受的,对自己也会丧失信心。
2.分清环境 讲究方式
首先,要考虑听者的情绪。
比如说,一个同学不小心把新买的钢笔掉在地上,把笔尖摔坏了。他正在着急,你却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听了心里能痛快吗?如果你这样说:“别着急,让我看看……能修好的,你先用我的,放了学我跟你一块修理去。”他一定会高兴的。
再如,一个同学买了块电子表,他喜欢得不得了,你却说:“哎呀,样子不好看,这种表走得也不准。”你说他听了心里能舒服吗?要知道,一个人决定买某件物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还有个心理满足问题。他喜欢的东西,贵一点也是高兴的。
可是当他买回的东西,别人对他说不好不值时,这往往使他在心理上就觉得亏了,值也变成不值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十分把握时,不要对别人喜欢的物品、衣着加以挑剔。另外,说话的时间、地点、场合也很重要。比如,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卫国有户人家娶媳妇。婆家借来两匹马,加上自己家里的一匹,用三匹马驾着车,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
到了新娘家,迎亲的人将新娘子搀上马车。一行人告别新媳妇的娘家人之后,就赶着马车往回走。
不料,坐在车上的新娘指着走在两边拉车的马问赶车的仆人说:“边上的两匹马是谁家的?”驾车人回答说:“是向别人家借来的。”新娘又指着中间的马问:“这中间的马呢?”驾车人回答说:“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着便说:“你若嫌车走得慢,要打就打两边的马,不要打中间的马。”驾车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这位新媳妇。
迎亲的马车继续前进,终于到了新郎家。伴娘赶紧上前将新娘扶下了车。新媳妇却对还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说:“你平时在家做饭时,要记住一做完饭就要把灶膛里的火熄掉,不然的话会失火的。”那位伴娘虽然碍着面子点了点头,心里却有点不高兴这个新媳妇的多嘴。
新媳妇进得家门,看到一个石臼放在堂前,于是立即吩咐旁边的人说:“快把这个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户下面去,放在这里妨碍别人走路。”婆家的人听了这个新娘子没有分寸又讲得不是时候的话,都不免在心里暗暗发笑,认为新娘子未免太爱讲话又太不会见机讲话了。
其实,这新媳妇所说的三件事,对婆家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她刚踏进婆家门就俨然以主妇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却引起了旁人的反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人说话、办事,要有讲究策略和方式。如果不顾时机、不分场合,即使是好话、好事,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还会被别人笑话。更为严重的是,还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假如你的同学生病住院了,他的病很重,你去看他时,不要说你的病如何如何严重、危险,而要劝他安心养病,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要使他充满信心,还可以说些注意事项。这和实事求是是两码事,因为不吉利的话只能增加病人的思想压力。
再如,你到商店买东西,人家售货员正在数另一个顾客交的钱,你此时偏要嚷:“请给我拿一根签字笔!”售货员是不会理你的,这和打断别人说话一样让人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