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当我说交友的过程是容易的时候,我并没有忘记,对于某些人来说,交友的确是更为困难。我认识两三个性情感伤的人,他们很渴望友情,希望能与别人交上朋友,但却发现很难获得友情。他们很难与人相处,缺乏交际的技巧。他们对错误的人说正确的话,或是对正确的人说着错误的话。当他们流露出简朴性情的时候,显得很优秀。但原本应该缄默的时候,他们却滔滔不绝。他们总是小题大做,但友情应该是一个渐进与不经意的过程,我们无法去压制或攻击他人。人可能凭借炫耀来获得别人的欣赏,但无法因此获得别人由衷的赞美。那些急于想结交朋友的人最为恶劣的一点,是他们往往倾向于炫耀自己,给人炫目的感觉,吸引别人的目光。盎格鲁—撒克逊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情感丰富,喜欢多愁善感,虽然外国人不怎么待见我们。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淘气的,不带什么情感的,有时如天空一样沉闷,有时如天气那样善变。摇摆不定的不列颠人呵①!我们为之自豪的,就是自身的坦率与无与伦比的诚实。但在欧洲这么多国家里,我们又被视为最没有信仰的国度。我们会说英国人一诺千金,外国人对此也是赞同的,因为他们深信这两点都完全是忽悠人的:我们的话语充斥着欺骗,而我们的诺言更是轻如鸿毛。但我相信,我们彼此间的友情是忠诚的,不会随便怀恨在心,而是急于给别人腾出空间,随时准备宽恕别人,去忘怀一些不开心的事情。
虽然,我肯定英国人在交友方面有着某种天赋,但是他们却又在人生早年就固定了自己的思想,这甚是有趣。在学校或大学里结交下来的友情,有时能延续一辈子,通常都带有某种浪漫的色彩。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人都会丧失这种能力。我们会逐渐墨守成规,固执己见,觉得再增添一些内涵是很麻烦的事情。我时常觉得,很多英国人在年老之后变得谨小慎微,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晚餐桌上,我身边时常坐着一些人,我对他们说:“要是你能够说出心中所想,而不局限于一些保守的思想,我肯定会喜欢与你交谈并且信任你。为什么双方要去谈论一些彼此都不感兴趣的话题呢?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阅历、观点与思想,为什么不将这些感悟说出来呢?为什么要去玩这种让人觉得疲倦的‘草地网球’,你随便一句,我敷衍一句呢?”有时,我觉得这显然是缺乏坦诚的结果。这种规避现实的做法让外国人觉得我们很圆滑,而实际上我们只是羞涩而已。但在英国的诗歌与散文里,人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朋友或友情的主题,内容之多超过其他方面。这表明了我们无论在情感上说些什么或假装想些什么,真正的情感就在那里,一颗心闪耀着炽热的光芒。
①原文是拉丁文:Perfidious albion,原指古罗马人队时降时叛的不列颠的称呼。
即使我们假设试探的过程结束了,人与人之间的“藩篱”被拆掉了,所有常规的圆滑都被剥去了,朋友之间能做到互信互爱,那我们到底又期望感觉到什么,索取或是给予什么呢?
首先,让我谦卑地说,不要告诉朋友他们的缺点,也不要让别人告诉我们自己的缺点!可能在紧急的情况下,这个原则才不适用。在我们这一辈子,告诉朋友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哪怕是只有一次,这可能算是一个让人感到悲伤与极不情愿的责任吧!但这样做其实对他造成了真正的伤害。一般而言,我们肯定比别人更加清楚自己的缺点!我们也不能期望时刻炫耀自己的情感,就像挥舞着旗帜,吹奏着情感的喇叭。也许,只有在快乐的时分,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欢乐的时候,才能偶尔放肆一下。我们所期望获得的,就是对友情关系的考验。我们能够不带抱歉或恐惧地裸露自己的心灵深处,不再觉得有必要去避谈某些话题,而是能够坦率、自然地说出那些让我们欢喜悲伤的事情,而根本没想过要去制造什么效果,或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抑或去赢得什么。不管耐心与否,我们都要专心去聆听。这不是一件多愁善感或是充满思想的事情,而只需要认可一个事实,即两颗心灵竟然如此莫名地亲近,却又如此的陌生,连在一起走在相同的朝圣路上。彼此间没有任何秘密,只有快乐的陪伴,相信友情不会就此终结,也不会在此时此地消失。
世上最为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当我们走过人生之路的时候,给予别人一种信念、信任以及陪伴,不是为了私欲,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是全然出于内心的亲切、善意、友好以及信任。我有幸认识一些人,他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天赋,他们相信别人也如自己一样诚实、坦诚与友善。就因为这样,他们的善意就如阳光照亮周围的事物,让最冰冷的心感受到温暖。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人们称之为“魅力”,能让人的言语、举止以及笑容都显得如此吸引与美丽。但我们可以避免不去做伤人的事情,扬弃冷酷的话语、抛开专横的判断、收起卑鄙的嗤笑、卸下猜疑的防备。若是我们无法做到满怀热心或是为人慷慨,至少也不要吹毛求疵、恼怒成性、让人觉得了无趣味或是为人严苛。“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一位脾气暴躁与愤世嫉俗的人对他的朋友说。这不是一个恭维的时刻。那位朋友微笑着说:“你真的不知道吗?”接着就是一阵沉默,然后那人轻轻点头,微笑着说:“不,我知道。”
爱的宽恕
一天,我在教区教堂里聆听一位年轻助理牧师的布道演说。这是一篇无论在情感或是形式上都可称上乘的演说:情感表达自然,措辞得当。我很久都没有聆听过这样的演讲了。对于这位牧师在演说中所持的立场,我无意去反驳,但我真心不敢苟同。
这是一篇关于宽恕主题的演说。按照这位牧师的说法,上帝自由大度地宽恕所有的罪孽者,但罪者仍然要接受严厉的惩罚。
我觉得不解的是,此处是否可以使用“宽恕”一词。因为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语义,“宽恕”一词与这位牧师使用的语意是完全相悖的。“宽恕”一词的本意是,即使某人犯下了一些错误,但受害者并不打算让侵犯者接受应有的惩罚。受害者不愿对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怀,而想尽快忘怀,就好像自己根本没有被别人冒犯过。宽恕某人的债务,就是让欠债者以后都不需要偿还了。要是债主对欠债者说:“我可以宽恕你的债务,但你还是要乖乖地偿还所欠的每一分钱。”我不能将这称为宽恕。在我看来,这与《福音书》中对“宽恕”的定义是相悖的。在那个债主与欠债者的寓言故事里,当欠债者说:“要对我有耐心,我会偿还你的。”他这样说不仅是希望债主能延长他还债的期限,而且还希望债主能赦免他的债务,以后不再提这事了。而当债主没有展现出仁慈之心,仍然强迫收入卑微的欠债者还钱时,欠债者终于知道自己要遭受惩罚了!主的祈祷之语与这下面这句是紧紧对应的:请宽恕我们的僭越,因为我们也会宽恕那些冒犯我们的人。要是我们选择去宽恕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而上帝却仍然让我们去为自身的罪孽接受惩罚,那么这并不意味着祂宽恕了我们。凡人对宽恕本质的理解,不就是债主既往不咎吗?但对宽恕的定义是不可能如此片面的,难道上帝只是在道德层面作出让步,以此来为自己正名?当儿子偷了父亲的钱,要是父亲对儿子说:“儿子,我原谅你的偷窃行为,但是我还是要将你送到警察局,让你接受法律的制裁。”难道这是基督教倡导的宽恕吗?这样做能称之为宽恕吗?
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的发展,谁也不能保证惩罚会得到公正与适当的执行。一时的粗心大意通常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而故意的犯罪若能细心掩盖的话,就可能逃脱所有的惩治。心肠狠毒而举止谨慎的犯罪者可能让人察觉不到,甚至完全不用为他们所犯罪行承担惩罚。而一些无知莽撞的少年则可能只是因为犯了一个小错误,结果一生都蒙上了阴影,让人生所有美好的前景都成为泡影。我自己也曾遇到这种情况。我所能说的是,倘若一些罪行真的应该接受严重的惩罚,那么给予冷血、残忍却又谨慎的犯罪者们的惩罚,就应该是残酷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当然,大自然并没有总是因为罪行而惩戒人类,她所惩罚的,只是所有过犹不及的行为。上帝也会惩罚那些因无知而僭越法则的人,严厉程度好比惩罚故意犯罪一般。但我们必须要坚信一点,即自然的法则也是上帝所制定的。
再试想一下我所引用的例子。一个少年堕落到犯罪的深渊,发现自己日后的人生都将因所受的惩罚而蒙尘,看不到半点希望。他诚心祈求上帝能宽恕他。要是他知道上帝这样说:“是的,要是你诚心忏悔,我宽恕你。但你的一生都将因你的犯错而背上耻辱与骂名。”的话,他会作何感想?也许,他被一些心肠更为歹毒的人引入歧途,而那些人似乎还在吃香喝辣,百事无忧,生活得一帆风顺。你叫他如何去相信世间公理与正义的存在呢?事实上,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番事实,即上帝时常会很严重地惩罚那些一时疏忽而犯错的人,而似乎对一些罪恶满盈却又善于隐藏的人放纵不管呢?
我想,要是不正视类似这样的疑问,那就是一个极为致命的错误。只是让这些念头从人们的脑海里闪过,然后获得某些若有似无的微弱满足感,这是毫无用处的。要是漠然视之,那当我们真正遇到任何与此相关的具体问题时,就会发觉整个信仰系统都会轰然倒塌,手足无措,感觉前途一片茫然。
我以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不要拿自己的处境与其他人作比较。我们所处的境遇,只有自己最清楚。事实上,很难找到哪几个人会觉得上帝不公正惩戒了自己的例子。事实恰好与之相反。我时常惊讶地发现,原本我以为会对上帝的惩罚有所抱怨的人,都显得很平静,甚至为自己接受的苦难而感恩。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正在遭受过分严重的惩罚。
其二,我们必须笃信一点,即上帝的惩罚绝非残忍与变化莫测的。在接受苦痛洗礼的时候,有机会让灵魂不断升华,而这是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就我个人的观察与经历来说,可以肯定一点:苦难不仅能带给人性格的转变,而且还能获取真正的幸福,让人因此萌发耐心、勇气以及怜悯之心!心灵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将过往遭受的苦难统统遗忘,即便这些都曾刻骨铭心。当人们蓦然回首,敞开心扉,过往那些充斥着烦恼与痛苦的日子,早已化成了一缕缕甜美的芳香。
因此,我们必须要笃信一个事实,即上帝的宽恕是真实存在的,而没有任何戏剧成分。要是我们所遭受的惩罚看似超越了自身所犯的过错,这并非因为上帝是一位锱铢必较的惩罚者,让我们饱受苦难。祂这样做,只是让我们得到一些无法以其他方式去获取的东西。
我们所犯的错,在于将上帝视为自律主义者了。要是某位父亲对儿子说:“儿子,我原谅你,但我还是要惩罚你。”我们可能只是觉得,这位父亲还不知道宽恕的真正含义。事实上,他还要惩罚儿子的这个行为,就说明了他内心并不真正相信儿子的忏悔之心,而是要通过惩罚,保证儿子的忏悔不是为了逃脱惩罚的托辞。有时,我们还是不得已这样做,或是觉得自己必须要这样做。但这只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去读懂别人内心的真正想法。要是我们知道别人的忏悔是真挚的,那就根本不需要去作任何的惩罚。但人类在上帝面前,是没有任何隐瞒可言的。要是某人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忏悔,然后洗心革面,改过自新了。倘若这个过程没有降临任何让他感到恐惧的惩罚,那他会因上帝大度的宽恕而深为感恩。要是真的遭遇惩罚,那他也会自我反省,是否自己的忏悔不够真诚,抑或只是一个为了逃避惩罚的权宜之计。尽管他遭受很严厉的惩罚,也会相信惩罚会带来美好的祝愿。除此之外,再也没有让陷入迷途的心灵趋于平静的途径了。
最让人难以去面对的,是无知的父母对无辜的孩子所犯下的“罪行”。这似乎超出了人类对正义观念的范畴。但要是我们能将之视为上帝的一份礼物,那么就不会再有这样的困惑了。诚然,我们必须要运用人类所有的能力与知识来缓解或是移除一些可治愈的痛苦。否则,我们最终只会陷入诡辩术这一可悲的泥沼之中,甚至还会认为,只要是能取得良好的结果,给别人带来痛苦也是无所谓的。
而我们所犯的最后一个错误,就是虽然我们都宣称对永恒充满了信念,但事实上却并不相信这一套。对于上帝正义的思想,我们还是只局限于肉身在这个世上存在的短暂时光。要是我们能意识到,这是更为宏大、宽阔与渺远的事情,那我们就会心平气和淡然地面对困难与烦恼,学会去慢慢地等待。
倘若我们要向上帝学习,那么在落实行动上,就必须要坦诚自由地给予他人宽恕。要是我们能展现出完全信任他人忏悔的真诚,那么于人于己,我们都是得益的一方。即便我们有时会失望多次,这也要胜于某些人假惺惺地宣称,别人作假,他们必须要接受惩罚。因为后者的做法根本就不是基督教“宽恕”的应有的本义。我们不能说:“我已经宽恕你很多次了,而你每次都再犯,这次我再也不相信你了。”相反,我们要这样说:“你让我失望了很多次,但这次我还是选择相信你的忏悔。”有人会说,这只是温顺与软弱的情感体现。但这样的说法却是完全错误与低俗的。在世人眼中,这可能显得愚不可耐,但这才是真正让灵魂觉醒的力量。我并不是说,要不顾任何常识不假思索地去这样做。但即便真的这样做了,也要比不信任的猜疑更为高尚与纯美。有一种考量是这样的:觉得应该出于抓典型或是震慑作用而去实行惩罚,以为这样对犯错者更有好处。这样的出发点必须要给予极为严谨与真诚的审查。我们要确保个人的报复心理没有裹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还记得小时候在学校因违反纪律而被一位老师惩罚的经历。这位老师宣称这完全与个人恩怨无关。但我还是感觉到,他在惩罚我的时候,内心深感高兴,因为他终于为困扰自己的烦恼找到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当他说这样做,其实是“打在我身,痛在他心”的时候,我内心充斥着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我知道他说的话并不是真的,我只是觉得大人们在这些事情上所说的话都是不可信的。
因此,要是我们铁了心要去惩罚别人,那最好还是不要去谈论什么宽恕了。这两者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通常来说,宽恕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遗忘;或至少要表现出我们已经忘怀的样子。也许,最为宏大与美妙的解决之道,就是秉持那句法国谚语的精神去做:爱,就是去宽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