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
9112500000013

第13章 软实力之洞察力(2)

近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的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仪表堂堂,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若绝对地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未取的后果。”

同样现代企业的领导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的流失。

事实上,即将进入21世纪的组织,需比以往更加重视尊重个人的需求和发展。正如美国汉诺瓦保险公司总裁欧白恩所言:“我们寻求建立的组织类型中,人的自我发展与财务的成功是同等重要的。”美国民意测验专家杨克洛维其也认为:“现代的工作观已由工具性转为较注重精神层面。在工具性的观点下,工作是产生收入的工具,传统的组织也是支持大家朝工具性的观点发展。”但现代组织的领导者,需要更多地关注组织成员精神的需求,并对其成长要素、个性特点、价值取向、性格优势等因素洞察和了解,充分认识和理解个体差异性,然后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工作热情和对组织的认同,实施积极的领导。

柳传志在“赛马中相马”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临危不乱,重新强化目标,调整战略,确立新的发展规划和方案,并随时掌握变化和冲突,使变革顺利进行。洞察力能真正考察一个领导者在现实工作状况之外的特定能力。其表现在:首先,对领导关系和下属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状况的敏锐性。其次,对行业现有状况的特有分析能力以及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能力。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鉴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时候,就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运用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考察方法。

管理者都知道,中国历代的管理经验,都要求领导者在考察人物方面,要有其独特的眼光和尺度,要善于识人用人,做到知人善任,并对人才的发展具有预见性,既要大胆起用,又要防患于未然。因为管理者们都明白,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的组织形态来运作,而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由不同的团队来进行。经理人员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学会正确的鉴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给企业提供一个平衡、紧密的工作组织。

而能够发现真正的人才,能够从候选人中鉴别出优秀人物,是每个企业家、管理者的理想境界,也是职责所在。在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看来,最好的认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去做事,在做事中洞察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柳传志不会拉过一个来就开始“相面”,或者再读一读履历。他认为人才是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确认的,其实这个道理也非常简单,说的俗一点就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实践“助跑”的过程中,还包括一个“赛马的选拔赛”,也就是淘汰赛,这样的识人过程最能优胜劣汰,最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考察和识别人才,才是识人的一条正确之路。

柳传志习惯激发他的部下,当他的部下被激发之后开始全速运动的时候,他却会在恰到好处的距离看你怎样运动。他会给下属一种自由,让下属不必一边跑一边回头去看他这个教练,下属只需全心全意去跑。只有当他觉得下属对自身的毛病或错误毫无察觉时,他才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刻提醒下属注意。

柳传志从不去严格界定“人才”这个概念,他明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是一种很理想却又十分模糊的期望与状况,对一家具体的用人单位来说,管理者只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确定他的用人标准与选人方式,也就是古代管理经验常说的“量体裁衣”,才会事半功倍,人尽其才。

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同时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二节 洞察先机,抢占市场

在这个万物更新的年代里,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似乎已成为成功最基本之要义。机变之中,洞见商机。捕获信息于瞬间,然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看当今社会之潮流,寻时代走向之脉络。信息万变,社会缤纷,错综复杂。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在这个万物更新的年代里,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似乎已成为成功最基本之要义。机变之中,洞见商机。捕获信息于瞬间,然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组织内部和外部存在着多重关系结构,并且相互作用,构成组织系统。这一系统是随时可能变化的,从稳定到不稳定,从不稳定到稳定,各种变化冲突都是难免的。作为领导者既可能是变革的直接参与者,也可能是协调员、调停人。

不管身处何处,成功的领导者应具有对环境的敏感性,随时关注冲突发生的可能,洞察其内在及潜在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控制和减少不良冲突的产生与激化,解决冲突所暴露的问题;同时,力图掌握冲突可能带来的组织不均衡,并利用冲突所激发的创造力,强化正面作用,降低负面损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见之明

三国时期,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曹操在镇压黄巾军以后,有了一定的地盘和实力,但还不足以号令天下。因此,他想把在洛阳的汉献帝迎接到自己占据的地盘——许昌。但是,也有许多人反对。

这时,荀彧拜见曹操说:“过去汉高祖东伐时为义帝举哀而天下归心。自从战乱以来,将军首倡义兵,声讨董卓,已经表明了将军安定天下的志向。这时如能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而服雄杰,天下虽有叛逆的人,一定不能奈我何。如果不快速决断,主上就要被别人夺走,那时就晚了!”曹操立即采纳了荀彧的意见,亲自到洛阳把汉献帝强迎到许昌。

如此,天下诸侯都“上表庆贺”,这给曹操用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

汉献帝拜他为大将军,曹操掌握了实权。曹操借皇帝之名,第一件事就是加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密令刘备斩杀吕布。第二件事就是要刘备“起兵讨袁术”。刘备虽知是曹操之计,却无可奈何,因为“王命不可违也”。马上点兵备马起程。此后的数年里,曹操凭借天子的名义和威望,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中原。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智勇造势,借权为己所用的谋略,可谓高明。

联想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当中,有些企业具备很好的技术和产品或已经具备了某种优势,只是苦于无资金或无名气而显得一筹莫展。其实,他们可以向三国的曹操学习,可以开拓思路,眼界放宽,适当的寻找一些优势互补的或具备所需资源的伙伴,借势造势,协力合作,实现企业发展的优势提升和共赢。

组织发生危机时,各种冲突都可能被激化,此时领导者引导和操作变革的方法和手段更能显示领导者的洞察力和驾御水平。优秀的领导者能够临危不乱,重新强化目标,调整战略,确立新的发展规划和方案,并随时掌握变化和冲突,使变革顺利进行。

洞察先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面临重大抉择时,能排除庸人之议,勇于独断的领导当然是明智的领导,而能防患于未然,事事都能想到别人前面的领导更是明智的领导。这也就是洞察力对于领导者的可贵之处。

当初,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可见,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把这个道理引申一下,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领导者必须要具备洞察先机的能力。如果一个领导者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他的团队是岌岌可危的。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古代一对著名的父子身上看出来。这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对将军父子,即赵奢与赵括。

赵奢是赵国的一员猛将,一生征战无数,打的胜仗也是无数。一提起他,我们就会想起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来,那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他在战场上不仅能够洞察先机,攻敌之不备,而且他看人也具有这种本领。他的儿子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使得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而后赵国国势衰微起来。春秋战国几百年,论决定性的战役,莫过于长平一役。一战死四十余万,这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之后秦朝灭亡的巨鹿一战,项羽杀降20万,(不知在战役中秦军损失多少,但是估计不多过20万),秦朝主力毁于一旦,秦灭。秦灭楚时动用兵力60万,也已经是秦国当时动用的倾国之军,由此可见,长平一役对赵国的打击有多大。

这个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没有人能说过他的,每每与其父赵奢谈论领兵打仗之事,不管问及的是攻还是防,他都能根据兵书所言,挥洒自如。假若是现在,他一定是战略游戏高手。对于这样一个儿子,按理说赵奢应该高兴才是,但是赵奢对儿子的评价不好。他曾不无忧虑地说:“兵者,死地也,而括竟然以书为依据谈论的如此轻松,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赵国不以括为将则已,若令其为将,则赵军必败也。”说儿子把打仗看作游戏一般,假若赵国用了他,那会给赵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虽然赵奢有先见之明、有观人之力,但赵王却缺乏这种洞察力。可见,如果一位管理者缺乏洞察先机的能力,那么他的团队将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中。

数年前,当互联网先锋Netscape推出划时代的互联网浏览器时,比尔·盖茨并没有重视,认为互联网浏览器只不过是一个上网的工具。在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Netscape竟然占有80%的市场份额,几乎成为所有人通向互联网的门户。并且,Netscape展开了其通过浏览器来掌管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宏大战略。这时,盖茨方才醒悟,大呼不好,急忙调整战略,动用人力财力,尽快推出了微软浏览器。终于,仗着财大气粗,经过几年的奋战,微软浏览器抢下市场80%的份额,从而将Netscape一举击败,并将微软就此转到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平台。

如果微软当年没能赢得浏览器之争,今天的软件业界也许就是另一番格局。盖茨应该庆幸当年醒悟还算及时。但是,因为盖茨的疏忽,微软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巨大的开发费用和因免费在浏览器上失去的收入。从此,盖茨“先发制人”的战略出台,多年来,许多潜在的竞争对手均被盖茨用“先发制人”的战略扼杀在摇篮之中。当然,这也成就了今日的微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