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疑云
9106400000026

第26章 外国卷(10)

完整无损的法老木乃伊、闪闪发光的黄金器皿、鲜艳夺目的艺术珍品夺走了考古学家们的目光,没有人关心同时挖掘出来的另外三具木乃伊。

因为一是这三具木乃伊是在法老主墓室边的侧室里发现的,法国考古学家武断地认为,这三具木乃伊可能是法老的奴仆,没有多大的考古价值;二是这三具木乃伊的保存状况不太理想,尸体破损相当严重,法国权威考古学家对如此“品相”不好的木乃伊没有什么兴趣,尤其是那具“年轻些的女人”的木乃伊已破损得奇丑无比,考古学家根本没有将她和古埃及最美丽的王妃纳芙蒂蒂联系起来。他们觉得这三具木乃伊价值不大,就没有将他们运出墓室。金银财宝和法老的木乃伊被清理一空后,三具“不起眼”的木乃伊被胡乱地丢在了一边。美女王后就这样失去了第一次惊世现身的机会。

1907年,埃及考古学界为了保护阿肯那顿法老的陵墓,决定重新封闭第35号墓室。在墓室封闭之前,法国和埃及的考古学家对仍搁放在墓室里“不重要的物品”进行拍照存档。在给“年轻些的女人”拍下最后一张照片后,第35号墓室的大门被关上了。王后的木乃伊被注上“不明青年女尸一具”的字样,从此就再也没有人关心她了。美女王后就这样失去了第二次惊世现身的机会,揭开纳芙蒂蒂面纱的宝贵机会就这样又一次被错过了。

直到1991年,英国约克大学考古队的重要成员乔安·弗雷彻在研究法国考古学家1907年拍的那些照片时,她被“不明青年女尸”木乃伊深深地吸引住了。说不出为什么,她总觉得这具木乃伊绝非寻常,甚至让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可供她对比研究的条件并不成熟,因为她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埃及政府重新打开阿肯那顿法老的陵墓,而有关这具神秘木乃伊的材料也就是那么区区几句话。

6年过去了,“不明青年女尸”不但没有淡出乔安的脑海,反而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她是谁?为什么我心中就割舍不下她?!一个偶然的机会,乔安来到了德国的柏林博物馆。当她第一眼看到柏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埃及王后纳芙蒂蒂的全身雕像时,她觉得自己如同“遭雷击一般”:眼前的她不正是在自己脑海里浮现过千百次的“不明青年女尸”吗?两者实在太像了:美丽的面孔、细长的脖子、微挺的鼻子,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乔安的心狂跳了起来:真的是她吗,这个古埃及历史上最传奇最美丽的女人吗?要想知道答案,这得征得埃及政府的同意,将那具神秘的“青年女尸”从墓里起出来。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埃及政府不会轻易地为了外国考古学家的推测而答应开墓取木乃伊的。

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乔安只能通过当年法国考古队遗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进行研究。但是,这样收获不大,直到埃及政府终于被乔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答应把那具木乃伊交给她研究时,她知道揭开真相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封尘近100年的第35号墓室再次被打开。当乔安和同事们打开那一层层远古的亚麻布,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木乃伊被折断的弯曲的右臂皮下布满金丝——只有法老或者王后死后才有可能叠放成这样的姿势,也只有纳芙蒂蒂才有可能做金丝植入!

乔安激动地说:“我一眼就断定,这一定是纳芙蒂蒂的木乃伊,除此之外,在纳芙蒂蒂当政的时代,没有谁能享有如此之高的待遇,没有谁能享有金丝植入。我知道,我12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我想她就是赫赫有名的纳芙蒂蒂。这是一个伟大的名字,她在埃及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戴米安斯科·菲尔德和来自谢菲尔德大学的德马丁·埃文森动用了先进的头骨复原技术。电脑模拟出来的“不明青年女尸”用现代标准看,绝对是美人儿。她拥有长长的脖颈、高高的额骨和纤秀的鼻子,五官近乎于完美,与德国柏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12年德国考古队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首都亚马那城遗址处发现的纳芙蒂蒂半身雕像,惊人的相似。乔安兴奋地说:“说实话,我真的大吃一惊。这张复原头像是如此的真实。她太迷人了,简直让人窒息。”

纳芙蒂蒂美丽的面孔不但让3500年前的埃及法老怦然心动,甚至连3500年后的各国考古学家看到这张面孔时都一致为她的美丽所震惊。

美丽的女人知道自己容貌的重要,已经掌握至高无上权力的纳芙蒂蒂也不例外。为了把自己美丽的容貌留驻永远,她留下了一尊跟她真人一样大小的雕像。正是这尊雕像的存在为证明纳芙蒂蒂木乃伊的真伪提供了证据,因此,这尊雕像也成了这世间的艺术珍品。而这件艺术珍品跟纳芙蒂蒂一样充满了神秘的传奇。

1912年12月6日中午,德国考古队在埃及离路克索不远的荒漠进行挖掘时,无意中发现一“人体肤色”的脖颈露出地面,经小心清除积沙后,竟是一个头朝下和真人大小一样的“女子”雕像,用天然石灰石雕成。此像不知何故被埋没了三千多年,但其色泽如新,只有些微小的损毁。

后来,经由专家证实,此雕像是纳芙蒂蒂王后生前由高超水准的石艺雕刻师按她本人容貌雕成的。在头像刚刚被发现时,没有人对这个雕像有任何的兴趣,直到1923年该头像在柏林博物馆展出时,才令雕像的声誉震动全世界。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雕像便神秘失踪了,不知去处。

1945年4月,一名美国士兵在德国法兰克福以北的一个盐矿巡逻时,一个神秘的东方女人告诉他:“矿中藏有黄金。”当将信将疑的美国大兵们进入640公尺深的矿穴中,才发现这是德国纳粹秘密收藏抢来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的藏宝库。之后起出数千箱宝藏,其中有一个箱子里装着纳芙蒂蒂王后的雕像,考古专家称,这个雕像的价值不亚于100箱金银财宝。

奇怪的是,美军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神秘的东方女人。1956年,第二次劫后余生的王后像被安置在西柏林新建的博物馆中,在防弹防爆玻璃柜中受到极严密的保护。埃及政府曾通过各种途径要求索回国宝,但遭到拒绝。

现在,王后的真身现世了,不知道德国政府会不会同意跟真人一样的雕像也能回归故里与她相会。

远古的谜团巨石阵

在荒芜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耸立着一根根巨大的石柱,这些石柱排列成几个同心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阵。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位于英国南部的威尔特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巨石建筑群。

4000多年来,那一条条笔直的石柱插天而立,它们默默地在岁月中注视着人间的沧桑,而自身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之中。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巨石阵是一处非常古老而又十分神圣的地方。每年夏至日前后,人们都会自发前来这里进行朝圣,人们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支起许多帐篷,燃起篝火,围着巨柱狂欢,甚至爬上石塔顶部放声高歌。

巨石在苍穹下散发着威严的气势,促使人们跪拜在石下,祈求神秘的力量庇佑自己。既有父母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到这里洗礼命名,也有浪漫的恋人夜卧在巨石下,或者在这里举行婚礼,他们虔诚地希望自己得到先祖或神灵的祝福和护佑。

但是在1984年夏至,巨石阵周围众多的游人的露宿引起了英国文物保护部门的担忧,情急之下,英国政府下令禁止夏至日在石柱周围狂欢和祭祀。

然而,第二年夏至日却有更多的人在这里狂欢,他们与封锁交通的警察发生了暴力冲突,仅被捕者就有500多人。1986年则发生了更加严重的冲突。1987年夏至,英国政府被迫取消了这项禁令,祭祀仪式又恢复了。毕竟,信仰高于一切。

据考古证明,巨石阵的修建是分几个不同阶段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开始了巨石阵的第一阶段的修建。人们先挖了一道环形旱沟,在沟的外侧斜置了一块石块,在环沟内侧,修建了土坛,坛中有56个土坑,用蓝砂岩排列成两个圆圈。

在公元前2100—公元前1900年,人们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巨石阵,形成了夏至观日出的轴线。人们以巨石做柱,上面横上一块巨石做楣,构成直径为30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内是呈马蹄形的巨石牌坊。其后500年间,人们不厌其烦地多次重新排列这些巨石的位置,并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来的格局。

石阵的主体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紧靠着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坑用石灰土填满。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故被称为“奥布里坑群”。坑群内圈竖立着两排蓝砂岩石柱,现已残缺不全,有的只留下原来的痕迹。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上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砂岩圈内部是五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一个个马蹄形,也称为拱门。

组成拱门的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根约10吨重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恰好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信道,在信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砂岩巨石,高4.5米,重达50吨,被称为“踵石”。

尽管现代科学家们借助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已准确地确定了它的建造年代和建造方法,但却始终无法解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建造这样的庞然巨构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关于巨石阵最早的记录是1126年英国史学家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它记载了亚瑟王的谋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以作葬地之用的功绩。

而另有一种传说则是:“巨石阵是入侵英国的古罗马人为他们的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坛。直到现在,每年夏至,还有人身着朱伊特式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阵周围,吹响号角,迎接夏季的到来。”

但传说终归是难以使人相信的,对于建造巨石阵之目的与用途的研究,几百年来从没有间断过。有人认为它是战争纪念物,有人认为它是早期古代人建造的墓地;有人认为它是用来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建筑,还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某个民族举行聚会或仪式活动的场所。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的创造……

直到200年前,才有人注意到它的天文学意义,指出石阶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日出的方位,而其中第93、第94号两块巨石的连线又指向冬至日落的方位。20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宣布,据他推论,石阵标志的是一种一年分为8个节气的历法。

1965年,波士顿大学的天文学家霍金斯通过计算机测定,巨石阵的排列可能与太阳和月亮在天空运行的位置有关,而56个奥布里洞则起着准确地预报日食、月食的作用。

霍金斯在其撰写的《揭开巨石阵之谜》一书中指出:“实际上,奥布里坑群组成的圆环可能曾被用来推测许多天体的运行情况。”他认为,石阵是一座推演天文历法的“计算机”,其中几个主要位置标出了夏至时太阳在北回归线上升起的位置,从相反方向则可看到冬至时太阳从南回归线下落的位置。

石阵的结构包含了主要节气时月亮升落的准线。那56个洞则跟日食、月食56年一个周期的规律相符。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石阵的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远比希腊人、哥白尼甚至牛顿更高。

天文学家迈克尔·桑德斯则认为,石阵是在已经了解太阳系构造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对种种疑问的最好回答似乎仍然是英国19世纪的莱顿的一句名言:“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迹,它诉说着多少事情,同时又告诉人们,它隐藏着更多的事情。”

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地区,存在着一个2000年的谜局: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这些线条沉默无言,似乎在耐心等待后人的破解——究竟是谁创造了纳斯卡线条,它们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神秘线条背后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一天,两个美国人,考索克夫妇来到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上,眺望着绵延数英里的一片标记,它看起来像是涂画在一本巨大而神秘的便笺上。在广阔的沙漠上,上千条苍白的线条指向各个方向。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5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长的蜂鸟,一只108米长的卷尾猴,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

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而通过对陶器碳14的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