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疑云
91064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卷(14)

项坤鹏不敢怠慢,赶紧报告沈岳明。沈岳明马上整合人员加快发掘,一个用青砖砌成的宽50厘米、深60厘米的四方形池子露了出来。

随着这个不知用途的“神秘”池子的出现,接下来的日子里又开始惊喜连连,现场越来越清晰的遗迹不断显现。在发掘范围的西侧,一条石子路沿着山坡而建,它的一侧,连着一条排水沟。另一个由一个个类似匣钵底的东西筑起的“奇怪”池子也浮现了出来。

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考古队共挖掘面积1600余平方米,揭露了一系列的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标本。

出土遗物器型惊人的丰富,其中较多的为明代龙泉青瓷,有碗、钵、盆、盘、洗、瓶、壶、炉、灯、塑像、鸟食罐等,重要遗物有莲口牡丹花纹大盘、鼓钉炉、三足花盆、爵杯、五爪龙纹盘残片、“顾氏”印文碗、“吉”字狮形小挂件、牡丹纹玉壶春瓶残件、刻铭文窑具等等。瓷片标本釉色莹绿,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是龙泉窑以往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过的。

考古队的重大发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大窑龙泉窑遗址无疑是中国青瓷史上的一个亮点。

“禹墟”的传说

传说禹率众劈开山脉,黑云压顶、瘴气翻滚,淮河水顿时倾泻而出,顺流而下,不再泛滥,劈开的山变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荆山和涂山。

正在考古挖掘中的安徽蚌埠“禹墟”,有个叫“禹会”的村子,相传是“禹会诸侯”的地方。

被称为“禹墟”的遗址位于蚌埠市西郊涡淮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当地的传说认为,这里是“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发生地,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妻“涂山氏女”并生儿子启等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

据村民讲述,4000多年前,淮河泛滥成灾,舜派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治了九年没结果,最终被杀。

其后,舜派大禹治水,大禹采取因势利导方式,最终消除水患。现在,禹会村保留着一条路,叫走马岭,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到工地查看工程经常骑马走的路;路的尽头有一个池子,称为饮马泉;以前还有一口井,传说是大禹捉住水怪大魔头时用作囚牢的。

治水过程中,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结婚第三天即离家治水,治理好淮河后又去治理长江。出发时带走了涂山的一块石头,放在长江边上,将那个地点当做“涂山”,就取地名当涂。

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生儿子启,抱子望夫,最后化成一块巨石,被称为“启母石”,现在仍屹立山中。大禹治水功绩卓著,“万国”诸侯“执玉帛”来朝,场面壮观。后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兴建了大禹庙,解放初期还存有大禹庙的遗迹。

“当时,禹墟的面积很大,建在大土堆上。上面有两个大石碑,还有一些庙宇的残留石墙。”附所的村民回忆说。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毁,成为废墟,上面栽着庄稼和果树,立了一块“禹会村遗址”石碑。

此外,禹墟附近的水沟边曾经有一块500多斤重的黑色石头,传说是龟岭圣母残骸所化,被大禹放置在此。而这块巨石则被村民们传说为具有神性的“圣石”。据老一代的村民讲这块石头非常神奇,动物身上有擦伤,便来到石头边摩擦,过了一会儿伤口便会愈合;大旱时,所有沟塘干了,唯独这里的水仍是满满的,而且。牛在上游盘水,浑浊的水经过石头以后就变清了。据说后来,日本军队来过以后石头就不见了。

关于禹墟的传说在禹会村代代相传,但由于没有确凿的实物证据,“传说”仅仅被当做“传说”。直到1981年,当地文物部门在这里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使禹墟的传说有了考古学印证。

禹墟遗址时代与大禹所处的时代相同。禹会村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同时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壳、螺蛳壳、红烧土层、烧土块、灰坑等。通过比较,其文化性质属于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范畴。

龙山文化因1982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被发现而命名,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传说中的大禹刚好处于这一时期,时间上吻合。

其次,考古人员的发掘现场与历史记载的地点非常接近。从史料研究论证的结果,考古专家们普遍认为“夏之兴以涂山”“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中的“涂山”在安徽蚌埠市境内。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人员在禹墟挖掘,发现“甲”字形遗址头部是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龙山文化大型建筑基址时,“禹会诸侯”的历史遗存似乎具备了可能性。

事实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历来在史学界争论颇多。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这八九千年的“先秦”历史由于文献资料匮乏,史前记载皆为传说,故又称为“传说时代”。

这个时代的英雄,形象人神相糅合,超越现实,所留下的史料只言片语、歧义纷纷。大禹也是如此。

根据史书记载,禹在舜死后,“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正式开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将中国历史带入文明时代。

而传说中的“禹会”则是指大禹会诸侯的盛典,如果真能证明禹会村是当年大禹会诸侯的地方,那么“禹墟”将成为一个重大发现。

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很多,各地的禹王宫、禹王庙就是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所修建的,但是,以大禹会诸侯为名,叫“禹会”的地方并不多见。

禹时“天下万国”,绝大多数没有留下历史传说,涂山氏属于少数留下历史传说的氏族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有禹娶涂山氏这个历史事件。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涂山氏女是当年涂山氏国一位年轻“君主”,是雄踞淮上的一方诸侯,华夏族酋长之一的大禹通过与夷族世家涂山氏女的婚姻,寻求淮夷力量的支持。

在禹会村中,尚存“启母石”和“台桑石”,分别由涂山氏女望夫化石和“启所生处”而来。作为大禹事业成功的基础和背后的力量,并教育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君主,涂山氏女充满传奇;启“攻益而夺天下”,废除禅让制,实行帝王世袭制,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孟子、司马迁所赞。

关于禹墟的发掘,是否能发现大禹和涂山氏的遗迹,对于印证中国古老的神话和华夏民族的起源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考古人员的挖掘,人们正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荆门和三国的那些故事

掇刀石

在荆门市南郊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块耸立的巨石,人们叫它“掇刀石”。

传说东吴大将吕蒙取荆州后,关羽从襄阳带兵去收复,在关坡望援兵不到,来到掇刀石这个地方,心中又急又恼:“想我关某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单刀赴会,英雄无比;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怒斩庞德,威震华夏。东吴鼠辈,焉敢取我荆州?实乃欺人太甚,我与之誓不两立!”

关羽越想越恼,高高举起青龙偃月刀,狠狠地向这块巨石一击,只听得一声轰鸣,火星四溅,惊得满山兽奔鸟飞。再欲举刀,却比撼山还难。低头细看,原来刀已深深陷入巨石缝中,用尽平生气力,也只能左右晃动,再也拔不出来。从此,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就一直插在这块巨石中,后人便将这块巨石取名为“掇刀石”。

祭公剑

荆门市西50里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尖”,“鸡公尖”又称“祭公剑”。若问原因,还得从“观天早”说起。

三国时,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率兵攻打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被东吴都督吕蒙乘机偷袭了荆州。关羽星夜提兵救荆州,沿漳河古道疾行至今漳河库区一座山岭上时,军队停下歇息。

关羽登高遥望荆州城,四周一片寂静,并无什么凶兆,心中暗想,但愿吕蒙夺荆州是讹言。他仰望星月,正值深夜,就叫军士们就地休息,等待天明再赶路。

关羽的话音刚落,关羽的赤兔马就地打捻起来。关羽顿觉不好。俗话说:“赤马打捻,祸在眼前。”果不其然,忽有流星马到,报说公安守将、南郡守将都降了吕蒙。

关羽怒气冲塞,疮口迸裂。他忍着疼痛,一跺脚,蹬上赤兔马,策马催征,铁心要去夺回荆州。如今,这块地方有一块10余平方米的大石板,其上有马打捻的痕迹,于是得名“马打捻”,又名“观天早”。

关羽率兵从丁河村路过,赤兔马在沟边饮水,不幸落下铃铛。如今,此地保存了“落地铃”的地名。俗话说:“赤兔马落铃,祸不单行。”关羽心中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要遇上什么祸端。

关羽领兵继续前行,到了漳河水库一个山岭上,突然山风大作,松涛呼啸。忽报后面魏军追击而来,前面吴军堵住进路。原来,曹操得知关羽退兵樊城,回救荆州,便修书东吴,约定两军夹击,将关羽困死途中。

在这危急关头,关羽急中生智,叫部下在栗溪山岭上遍插班旗,尽书“关”字、“孟”字、“刘”字。魏、吴两军见满山遍野旌旗飞扬,以为上庸守将刘封、孟达的援兵已到,故不敢近前,各自退兵。自此,这山岭便叫做“插旗岭”了。

关羽在插旗岭施疑兵之计,退了魏、吴两军,便聚兵前往观音寺。观音寺东南有一座山活像金鸡独立,名叫鸡公尖。关羽十分痛恨东吴吕蒙背叛孙刘联盟,面对鸡公尖,圆睁凤眼。

关羽祷告上苍:“剑兮!剑兮!随身不离。多年鞘内藏,从未露锋芒,今日对天誓,誓死报答汉中王。汝能明我忘,助我兴汉邦。”

他对天盟誓,要与吕蒙决一死战,于是挥舞青龙偃月刀,一刀将山劈成两半,一半倒向观音寺,一半朝天耸立,形如宝剑,刺破青天。

后来关公失了荆州,在回马坡被吕蒙部将马忠用绊马索所擒,断头归天。人们为了祭奠关羽,便称“鸡公尖”为“祭公剑”。因为“祭公剑”叫起来不顺口,人们仍叫“鸡公尖”。“祭公剑”作为一段历史传说,载入《漳河水库志》传给后人。漳河水库,四座大坝中最长的一座大坝,就被命名为鸡公尖大坝。望兵石荆门市南郊两里许的关坡上,方圆上十里,青石林立,块块石头朝北,人们叫它“望兵石”。

相传,关坡原先光秃、平坦,是关羽的跑马冈。东吴大将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决心夺回。他站在一块巨石上向北瞭望援兵是否到来,嫌这块石头太低,看不清北面的兵马,便大声吼道:“顽石!快抬起头来。不然,我要把你踏个粉碎!”

接着两脚踏上巨石,直踏得这块巨石格格作响,他翘首北望,盼着援兵早早到来。至今这块石头上还留有两个深深的脚印。

山神吓得赶快出来,喝令满山石头都向北昂首而望,隐隐似千军万马埋伏在关坡上。

后来,吕蒙领兵来到这里,一见满山尽是“伏兵”,以为又是诸葛亮弄计,吓得扭头就跑。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四句民谣:“一声怒吼鬼神惊,满山石头把头伸;犹如诸葛八卦阵,吓退吕蒙数万兵。”

拾回桥

荆门市东南百里许,有一座桥,名叫“拾回桥”,据说因关羽曾在这里来回走了十次而得名。

东吴大将吕蒙袭取荆州之后,关羽从襄阳带兵南下来收复荆州,走到荆门时,据说曹军又从樊城追来,关羽腹背受敌,处于困境。

他登上关坡望援兵不到,跑到关坡的一块巨石上掇刀,结果青龙偃月刀又被巨石陷住了,心中十分烦恼,便纵马驰骋,转瞬百里,来到一座桥上,向部将赵累说:“现在前有吴兵挡住,后有魏兵追来,吾在其中,救兵不至,将如之何?”

赵累答道:“营日吕蒙在陆口时,常致书将军,两家约好,共诛曹操。今他却助操而袭我,是背盟也。将军可暂驻军于此,差人遣书责之,看他如何对答。”

关羽从其言,遂修书遣使赴荆州,指责吕蒙。谁知吕蒙复书,竟不买他的账,还收买了关羽派去的使者,在关羽军中散布谣言,惑乱军心。

此时,关羽又气又急,心乱如麻,便策马来往徘徊于桥头十多次之多,不知如何是好。后人为纪念关羽,就称这座桥为“拾回桥”。现在这里还有一个叫拾回桥的小镇。马刨泉赤兔马是曹操赠给关羽的坐骑。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笼络他,“上马金,下马银”送给他珍宝不少,他全不稀罕,唯独深爱这匹宝马。关羽盖世英名与功绩,大都与这匹马有关。这里有一段关于马的传说。

关羽被封为蜀汉前将军时,治理荆襄九郡,兴师攻打樊城,途中缺水,行至关坡附近,人困马乏。只好下马找水。

赤日炎炎,一片荒山秃石包,哪有水喝?这时,赤兔马仰天一声长啸,举蹄在地面猛刨几下,蹄下便涌出一股甘美的清泉,马喝足后,泉水仍然不断向外喷,从此终年不涸。人们为了纪念赤兔马刨泉的功劳,将泉取名为“马刨泉”。

千百年来,人们畅饮清冽的泉水,谈论着当年赤兔马刨出清泉的故事,无不津津乐道。有诗赞曰:“赤兔腾空关坡前,口干舌燥喉生咽;一声长啸龙王至,霎时蹄下涌清泉。”响岭岗响岭岗位于荆门市掇刀区的关坡上。响岭岗虽南北向,长十余公里。传说每天天未亮关公就骑着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赤兔马在岗上舞刀射箭,跑马如风,铃响如雷。这铃声不仅响彻天空,还入地三尺,人马歇息,仍有铃的嗡嗡回声。传说掌管这山岗的是两个山神,即南山神和北山神。

一天,两个山神相会,南山神说:“每当鸡叫,满山铃响,真奇怪!”

北山神说:“听说这关将军每天在这儿练马,不知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