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唐诗宋词故事:诗意春秋伴人眠
9105500000006

第6章 诗意春秋伴人眠——拂拭古诗里的繁华与苍凉(5)

息夫人是春秋时代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了息国后将她据为己有,但息夫人始终不跟楚王说话。含沙射影暗指宁王霸占人家妻子,拆散他们夫妻二人。宁王顿感面上无光,只好对卖烧饼的夫妻说:“多有得罪,其中实情却有不知,现在成全你们夫妻,回家去吧。”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得张九龄提携,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从其《献始兴公》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想要有所作为的迫切愿望。两年后,张九龄罢相,次年王维也被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诗人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渐渐地远离政治中心,被排挤出了朝廷。在出使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到哪里呢?“属国过居延”,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如同“征蓬”一样出了汉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孤烟直”和“落日圆”给人以亲切苍茫之感,更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景色之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但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不知还会发生什么,诗歌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被俘。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收复长安、洛阳,王维则因曾被迫担任安禄山的给事中而被投入狱中,随后押往长安候审。后因有人拿出王维的凝碧宫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以证明其忠于唐朝之心,唐肃宗才没有杀他,后又擢升其为尚书右丞。

1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拒绝高官收买的张籍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约公元767~公元830年),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这首诗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即是一首拒绝李师道而写的名作。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李师道正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权势极大,炙手可热。割据一方的藩镇,常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愿意依附他们,不过韩愈就非常反对文人独立品格的丧失,并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同样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这首诗便是诗人借用抒发男女情事之诗,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汉乐府的《陌上桑》、《羽林郎》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婉拒诗,这首《节妇吟》似乎是从中脱胎而来,但却更为委婉含蓄。这里的“君”,喻指李师道,“妾”是自比。“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一句表明我已委身于朝廷,将要效忠于皇帝,你又许我金银富贵,将二人微妙的关系形象具体化,即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语气中带微辞,含有一定的谴责之意,直接道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第二句却笔锋一转,“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似乎妇人对“君”还是有情谊的,即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谢李师道的知己,但是细细品味则能感觉到就是委婉的拒绝,我们的关系就只能到此了。妇人又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丈夫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既是表明心意,也略带警告地说:我夫君也是不好惹的,你最好小心点,不要太过分。通常在古典诗词中,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明确了自己的立场,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心满意足,没有二心。

感念您的一番美意和日月纯真之情,这是客气话,后面这半句才是重点。“我与丈夫誓同生死”,八个字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同时也规劝李师道,您就不用费心了!

人总是迫于压力,委曲求全地在现实中行走。李师道位高权重,诗人毕竟还要为官生存,不敢去得罪,也不能得罪。所以,最后还要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似乎是自己生不逢时,有情有义却无缘无分。“一波三折”之后告诉李师道:感谢你的一番‘好意’,但是我不得不拒绝。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表达得十分委婉,恐怕李师道读了,也只能是深感惋惜,却又无可奈何,下次见面,还要眉目传情,只恨上天不公,没有让“有情”人终成一家。

15.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愤然赋诗有幸获功名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字不详,生卒年不详,河朔间人。约唐僖宗中和初(公元881年)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896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在《全唐诗》中,高蟾的诗传世的有36首。对于他的诗,历来褒贬不一。诗中往往用叠字,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美好的诗句;整体诗风与李白相似,不尚雕饰,以表情达意为主,有的时候,宁肯不合律,也不以声害义,这是他诗歌的独特之处。从整体上看,他的诗思路清新,但在形式上追求奇险,寓意疏淡,内涵寡薄。同时期的诗人薛能曾对人说过:“倘见此公,欲赠其掌。”我若是见到高蟾,一定赏他几个耳光。

高蟾出生在河朔间一个贫寒家庭,从小就天资聪颖,性情任侠,倜傥不俗,很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看重他的才华,觉得高蟾家庭贫寒,想要资助他。但被他断然拒绝了,说自己还过得去,不愿平白无故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此光明磊落的高蟾自然得到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当时较有诗名的“芳林十哲”之一的郑谷就是很好的朋友,郑在酬赠诗里都是称他为高先辈。但是高蟾在科举的路上却并不顺利,多次应试屡屡不中,不得意的情感难免郁结,心中不畅。

关于科举取士,自然有许多被人们批判的地方,但是在每个时代都为无数寒门学子打开了跻身上流社会,施展才华与抱负的空间。特别是到了唐代,科举风气之先更使得无数学子学而优则仕,一旦考中,享有的待遇也是最为优厚的。有利益角逐的地方往往就会有各种手段和暗箱操作,科举同样在所难免。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也越来越为考生和社会所不满。

一年省试后,高蟾在考院墙壁题写了一首诗,有人觉得这是年少轻浮的恶作剧。可是对于一个满腹才华,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来说,更多的则是抒发他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这首颇带几分怨愤和瞻望的诗激发了很多考生的情感共鸣,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次考试存有不公正的现象。不过,激愤之言不足为凭,除了被批评干扰考试纪律之外,对考试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高蟾仍然只能承受这个残酷的结果,黯然神伤。看着他人金榜题名,处处受人吹捧爱戴,看到被众星捧月般的同辈或晚辈,他心中怎能不惆怅失落。这时,恰好高侍郎与自己通信,年轻的诗人把无限酸楚和怨愤化作诗文,一气呵成,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诗中所表现出的安于本分,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不卑不亢的精神,反倒显得别具新意和特色。全诗没有自怨自艾的惆怅,而是自我肯定地说:“芙蓉生在秋江上”,此时花未开,不必向东风抱怨,品格更高了一层。高侍郎大为赞赏,在他的推荐下,高蟾得到了一些公卿的赞许。有的时候,历史就是在与渺小的生命个体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名利或许就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不需要准备,也无所期盼。高蟾自己也没想到,这首《落第诗》为他赢来了赞誉,甚至传至后世。

一个人品格极高,必定要承受更多的寂寞和痛苦。年轻人,满腹才华,看着那些得第者平步青云,光耀门楣,自己却屡次落选,怎能不觉颜面跌损。独行于高墙之外,听着宴会的繁华喧闹,落寞之感萦绕于心,久久不能平静。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会谄笑献媚,向当权者低头,靠放弃品格获取那些为自己所鄙视的现实利益。这首不亢不卑的诗作,更多的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孤高峻拔的青松傲骨,令人敬佩赞赏。高侍郎仔细品读之后,非常赏识高蟾,十分同情他的处境遭遇。一方面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帮助他获得名声;另一方面帮他打通关系,多多引荐,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经过了十年苦难、众多磨砺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昭宗年间(公元896年前后),高蟾又升任御史中丞。当然,诗人的价值不是靠官位高低来衡量的,不过,在那样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境况,当官是最为便捷、最常规的方式。高蟾留给后人的不是他的传奇故事,不是详尽的人生履历,仅仅是几首诗文而已,但已经足够了。

1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爱恨中生死纠缠的李益与霍小玉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公元748~829年),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华,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公元827年)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当时被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细玩全诗,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诗之本事不详。蒋防《霍小玉传》中说,李益早岁入长安应试,与霍小玉相爱,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后来,李益回乡探望母亲,不料其母已给他和表妹卢氏订婚,迫于封建礼教,他不敢违拗,小玉也为此饮恨而死。从此,李益“伤情感物,郁郁不乐”。此诗也许与此事有关。

你也许曾经遇上一个人,你与他相爱,以为他是你全部的需要和存在的意义,你爱他,如生如死静如呼吸。然而有一天你们分手了,得已不得已情愿不情愿。声嘶力竭歇斯底里愤怒悲伤安静压抑,而那个人就那样消失于你的世界了,同时,他静默地关闭了你通向他世界的门。

天国的阶梯,消失在云间,你仰头瞻望思念的余光,只看见蓝天上白云轻轻流动,天上圣门已阖,在安静的夜晚你想念他,思念若水滴,还没落泪,就干了。

如果你为一个人切骨般痛过,你就会明白李益在说什么。他说,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失去了那个人以后,他再也没有千金一刻的春宵,也没有了风清月白花下相偎相诉的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