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得中进士,还做了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知县。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跟在父亲身边,不幸的是大约在姜夔14岁左右,父亲就病逝了,整个家庭也就坍塌了。姜夔只好寄居在姐姐家里,直到长大成人。一个读书人,没有了家庭的依靠,科举是光耀门楣、个人独立的唯一或者说是最好的一条路。于是,姜夔,也同样重演着学而优则仕的文人老路。
那一年姜夔20岁出头,虽然一身才华,奈何家道中落,孑然一身,所以也未曾娶妻。阳春三月,姜夔自鄱阳应试后回家,知道自己此次无望,不免心中十分惆怅。好在旅途风景秀丽,年轻人的乐观情怀如同风一样吹走了满腹苦闷。诗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独自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意气风发,吟诗歌咏,内心的失落得到了些许缓解。姜夔由于身上没多少钱,又不愿意接受朋友救济,只好以卖字谋生换些盘缠。
这一日姜夔游历到合肥,投宿在城南河边的一家客栈。月光如洗,微风阵阵。酷爱音乐的姜夔感受着夜色的美好,想要谱一首曲子,这时一阵琴声若隐若现、忽强忽弱地萦绕耳旁,音色优美,曲调婉转。姜夔精通音律,仔细辨识,一时间却也不知是什么曲目,不过丝丝入耳,扣人心弦。羁旅之情本就容易触动感伤,20多岁的小伙子,好奇心更强,便循声而去。原来是对面阁楼中的两位女子在弹琴。虽是三月,夜晚不免有几分凉意,窗门虚掩,缝隙之中依稀可辨二人的绝代风姿。姜夔心中不免小鹿乱撞,多了几分倾慕之情。但若此时闯进去,不免唐突,于是诗人匆匆回了自己的房间,反复琢磨这段旋律。
翌日清晨,姜夔来到赤栏桥畔吹奏自已刚刚填词谱曲的新词,这段曲调正是昨日那段琴声用萧的重新演绎,加之姜夔斐然文采,新词更是别具一格。阁楼之上的二位佳人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便来探个究竟。姜夔吹过一首新曲之后便摆开桌案,研墨书字,二位姐妹看到这里心中暗喜,想必这位公子定是对昨晚琴声的应和。想到这里,两位女子前行几步,身体娇软,步履轻盈,来到姜夔跟前,施礼说道:“刚闻先生萧声空灵悠远,令人心旷神怡,先生书法苍劲有力,定是饱学之人。”姜夔赶忙说道:“昨夜听二位姐姐扶琴声色悠美,曲调婉转,令人陶醉。恕在下冒昧,斟酌再三,谱了这首词,还望不要见怪。儿女微微一笑,道:“先生客气了。”没聊几句,姜夔已是满面通红,从小读书,除了姐姐,也没接触过几个女子,今日得见如此佳人,实在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说道:“今能得识二位姑娘,实为我姜夔人生一大幸事呀!”二女道:“先生今游历至此,先生不如到寒舍一叙,以便我们姐妹向先生求教词曲音律。”得遇知音,千言难尽,原来由于连年战乱,百姓困苦不堪,姐妹二人幼年失去父母,为生计所困,沦落在这风尘之中,出于无奈只好以卖唱为生。姜夔也为二人的遭遇感到不幸,三人越聊越投机。就这样姜夔与二位姐妹一起谱曲填词讨论音律,生活过的很是惬意。三人一起泛舟江上,姐妹俩陪同姜夔一起游巢湖、登姥山,弹唱姜词,真是郎情妾意,令人心旷神怡。一叶扁舟,一双美女,琵琶古筝相附相和,自己作的词曲从那清丽婉转的嗓子中唱出,是何等惬意和浪漫啊。转眼间,姜夔在此已有半年之久。
在这期间,金兵南下,几番来犯,国家已是破碎不堪,想到这里姜夔觉得大丈夫应为国家出力才是呀,怎可痴迷于男女情爱。更何况自己功名未就,居无定所,也无法安置心中佳人,只好决意离去。姜夔对二人说:“丈夫在国家危难之时理当为国家出力,如今山河破碎,大敌当前,我姜夔堂堂七尺男儿,理应博得功名,为朝廷效力,今日也不得不就此别过,只望有缘人来日再聚。”遂取笔在素笺上疾书:“酒磨壮志,花消英气。国家有难,岂能熟视?”临别之际,姐妹二人与姜夔立下誓言,如若相逢,必定订下白首之约,三人在渡口洒泪分别。
几年以后,南宋大败金兵后又收复合肥。战争稍停,那段少年情事埋藏在诗人心中许久,他又一次来到合肥,想要寻找姐妹二人,然已是人去楼空,一片破败景象。
姜夔心中满是忧伤并挥笔写下了名垂词史的《长亭怨慢》: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事情过去多年,姜夔虽然已是颇有声名,但终究没有博得一官半职,生活穷困。后来,自己也娶妻生子,但是年少时的那段情结却久久无法忘怀。有的考证说,姜夔一共有22首词作都在反复回味这一段爱情,占他所有作品的1/4,可见这段感情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许是诗人未得高官,也许是诗人自己也不愿向人讲述这段故事,总之他没有在任何一首作品中完整地讲述过这段感情,史书中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也使得他的一些词作读起来晦涩难懂。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我们今天能略略窥探或者猜测这段故事,主要得益于现代著名学者、词学家夏承焘的考证。夏先生将其称为“合肥情事”。
诗人晚年落迫,一年上元佳夜,他独披单衣,依窗而望,多少往事历历尽在目。想到年少之时赤栏桥畔的相遇、相知;想到相伴之时的欢声笑语;想到佳人已去的残酷现实,不知不觉悲从心来,然而此时却无人可以轻诉衷肠。微微酒意激荡胸怀,睡梦中仿佛又回到合肥的城南客栈,仿佛又再次与二姐妹泛舟水上,填词吟曲。这段情铭心而刻骨始终让词人难以释怀。姜夔将自已内心的情感寄托在词曲之中,提笔写了开篇那首《踏莎行》。
诗人不再介怀世事,也不再提及自己早年的相思。姜夔最终在杭州一家旅店里过世,被安葬在钱塘门外。随葬品仅有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
3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太平宰相的优悠生活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时就能创作诗歌。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极力举荐晏殊进京赶考。第二年,14岁的晏殊就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而且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晏殊似乎是真正的“神童”,就是现在许多少年班的精英们与之相比恐怕也要失色许多吧。等到第三天复试“赋”的时候,他看完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14岁孩子的诚实与才华,赢得了宋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宋真宗想着,这孩子将来一定可堪大用。
晏殊的仕途格外顺利,没多久,赵恒又想破格提拔晏殊为东宫官,说:“近来春暖花开,群臣游玩饮宴,听说只有你闭门读书,如此自重严谨,正合适做太子的老师。”晏殊连忙跪倒,诚惶诚恐地说:“陛下,其实我也很喜欢游玩饮宴,只不过家贫无钱。若我有钱,也会去参与宴游。”赵恒大笑不已,从此对他格外信任。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晏殊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仕途虽也有波折,但也位极人臣,生活比较富足,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关于这首词的故事自然流传甚广,版本颇多。
有一次,晏殊途径扬州,晚上打算在大明寺里休息。这大明寺也算扬州地界名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提了好些诗词。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但不能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不错,可也分辨不出是哪位名士之作,就问:“是谁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微微点头。巧的是这王琪也在寺里。晏殊就叫人去请王琪。王琪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觉得这个年轻人挺不错,就请他吃饭。两人吃完饭,一起在寺中散步。晚春时节,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微风吹过,花瓣飞舞飘扬,煞是好看。晏殊对王琪说:“小王啊,我有的时候要是想起什么好句子,就记下来。今天也有个句子,但是自己还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小生愿试上一试?”
晏殊念道:“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略略沉吟,说:“似曾相识燕归来,可行?”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相接,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落去”和“归来”的强烈反差,更使得思绪游荡,情感绵延不止。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回到房中,晏殊反复琢磨这两句,随即写了这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但大部分都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除了《浣溪沙》之外,一首《蝶恋花》同样在词坛享有盛誉,特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界也。”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往往情感细腻,意境略有不足。而这首《蝶恋花》不仅具有婉约词情致深婉的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中少见的寥阔高远。
晏殊不仅才识过人,更兼心胸阔达,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4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纵然时光若逝水,真才子自风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