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分正宗的文学和邪宗的文学。“文以载道”,以文(散文)的地位最为尊贵。“诗言志”,抒发个人心中的情志,地位也很尊贵,虽不能经天纬地,但也有“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的功效,所以也属正宗。而小说总是当做街谈巷议之言,戏曲一般也被当做不可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中国的小说、戏曲发展得比较晚。在元、明、清以后,小说和戏曲迅速发展起来,也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如元杂剧、明清传奇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剧,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中,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都是艺术中的珍品,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辉煌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部小说媲美。《红楼梦》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研究已形成了一门专门性的学科——“红学”。尽管如此,小说戏曲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总的来说地位是较低的,它总是被视为民间俗文学而为某些文人所鄙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尽管在不断发展,但其特点显得异常稳定和凝固化。与西方文学相比,表现出一种相当明显的统一性和单一性。这种特点是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命运:(1)中国文学大部分是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的,并经过漫长的时间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2)中国文学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实施严格控制的国家中获得发展;(3)尽管改朝换代,但中国文学在3 000多年中始终没有中断过;(4)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比较少,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封闭的自生自灭的环境中;(5)除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联系相当淡漠,主要是世俗的色彩。这样的背景和命运,使中国古代文学表现出凝重、稳健的性格。
到了近代,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发展到清中时,虽作家作品众多,风格流派各异,但大都因袭旧的艺术形式,缺乏新的思想内容,已走向末路。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陷入空前的危机,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开风气之先的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派”。在戊戌运动的前后,中国文学在观念上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明确主张,同时还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由于和政治上的改良运动相配合,梁启超还特别提倡政治小说,主张用小说的形式号召人民起来变革。一方面也产生了以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以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为主的“谴责小说”。与此同时,当时为了救国图存,出现了柳亚子、秋瑾为代表的一群忧国忧民而慷慨悲歌的爱国诗人,形成了近代文学中的新文学潮流。
经过近代文学的准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把“五四”以后的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阶段和特殊的部分,并且称为“现代文学”,不仅因为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文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2)以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3)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4)现代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10余年里有过繁荣,30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70年代末期才复苏过来。(6)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比较多地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话,包括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7)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8)现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广泛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各种复杂原因,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自“五四”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处于艰巨的探索和实践中,但这个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些世界性的作家。其中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作品给现代的中国人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性作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成了文化的主人。因此,中国文学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它一面发扬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文学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与人民相结合,新的作家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学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大群的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获得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的开拓,文学内容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这是中国文学新的繁荣,这种繁荣仍在继续发展之中。这个时期的文学通常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
台湾文学、港澳文学及海外华人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做出了贡献。
(二) (1)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汉语言和作为汉语符号(不仅仅做符号)的汉字则有更为明显、更为突出、更为独特的表现能力。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今天的这个特色,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
汉语言文字有几个基本特点:(1)以表意文字为主。在表声和表意这两个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一般说来,每种文字初始都是象形的,属表意文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的文字已经表音化,而汉字则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基本特点。从汉字的构成方式即“六书”来看,除“假借”、“转注”、“形声”这三种方式里有一些表音的成分之外,“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方式都是表意的。(2)单文独义汉字是方块形的,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义(个别字如“玻”和“璃”、“旮”和“旯”之类无独立意义的单字在汉语中属于少数例外),易于进行形与义的灵活的组合。(3)一字一音。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汉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音节。
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易于进行音与义的灵活组合。(4)单音词丰富。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词,尤其在古汉语中是这样。汉字是一字一音,因此所谓单音词就意味着单字即词,那么,词义、字形、音节就成为一个灵活的组织了。(5)区别“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四种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现代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汉语独有的用声调来区别不同的字义和词义的方式。“中国”zhōnɡ ɡuó和“种过”zhònɡ ɡuò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文章”wén zhānɡ也没有“蚊帐”wén zhànɡ的功用。(6)言文分离。汉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有一种纯粹的书面语即“文言”,同日常生活交际所用的语言相去甚远。这是说,操汉语的人,要读懂“文言”,除了识字以外,还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以上六个特点,对于中国文学形成和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下列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