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密华为
9037100000036

第36章 华为不上市迷局 (2)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市场风生水起的华为还准确把握了中国3G元年的市场机遇。据华为2009年年报的数据显示:2009年华为在中国市场实现合同销售额100亿美元,并拿下了中国3G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华为在中国联通WCDMA网络和中国电信的CDMA2000 EV-DO网络设备市场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设备中市场份额超过30%,位居第二位。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华为已累计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收685亿人民币。2011年,华为的净利润为238亿元,净利润率为12.8%。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为可用现金流为381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华为现在不差钱。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脚。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

看上去华为的现金流十分充足,不过华为也曾有过缺钱的时候。2001年IT泡沫的破灭,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

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会根据绩效分给老员工内部期权,购买的这些股份年终会有分红,这也将员工与公司紧密联系起来。

华为的这种融资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钱,利息照付,并且把一部分资产给子女作抵押。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互惠的,深受华为员工欢迎,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乐意拥有公司的内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获得资金支持,而华为的股份也没有外流。如果持股员工想要离开公司,公司会将股份赎回。

上市时机未到?

很多人认为华为上市是迟早的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正非也曾说过,“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据《华为教父任正非》一书记载,任正非还表示过,华为上市的那天,也许就是他退休的那天。

华为凭借着价格优势,曾经占领了发展中国家,而对于那些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价格优势就不行了,华为面临着提高海外知名度的挑战,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华为已经走到了一个极限,而上市无疑将成为华为上升的一个台阶。

华为前两年与贝恩资本联合收购3Com 可能是其进军海外的一条捷径,但好事多磨,由于安全问题的困扰此一收购一度搁浅,而上市之路同样不平坦。华为现在的负债率为50%,还算是安全。其实在2000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而据内部消息透露,任正非从2001年以来也曾尝试向IBM,摩托罗拉、英特尔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让20%~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后,再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世界巨头们却不买账,结果是不了了之。

股权结构复杂?

华为从1997年实施全员持股到2001年股权转期权后?内部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甚至连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头的这点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公开资料显示,1987年,任正非以两万多元资本在深圳注册创立华为。而华为从最初的小交换机代理商,逐渐发展为如今的规模,早期创业时的“持股模式”功不可没。在20世纪90年代,华为每年的销售额几乎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员工的股权回报率最高时达到100%。从1994年开始,员工每年的固定分红高达每股0.7元,投资回报率达70%。

直到2001年华为进行期权改革,公司不再向新员工售股,同时老员工的股票也逐渐转化为期权。员工从期权中获得收益的大头不再是分红,而是期权所对应的公司净资产的增值部分,行使期限为4~10年。

一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购入华为股票的邮电系统人士称,当时,华为要上市就成了像他一样购入华为股票的人的希望,而当时像他这样从外部购入华为股票的邮电系统人士有很多。但后来华为对这些体外股票进行了回购操作。

早年地方邮电系统还以电信“三产公司”的名义持有华为股票,员工认购时只在“三产公司”领到认购凭据,但“三产公司”后来因政策原因解散后,股份有的被回购,有的仍纠结其中。华为关于外部股权清理的运作已长达10年,却由于过于复杂,具体过程及现状至今仍鲜为人知。

令人眼花缭乱的还有华为多次错综复杂的增资,以及关联公司的成立和划转过程。但即使在华为多年的“老人”也搞不清楚华为有多少关联公司,以及名下各工会股份与早年进来的各地邮电、电信管理局人员彼此的关系。根据华为2009年的财报显示,华为全球员工一共9.5万余人,持股人数近7万人,职工个人持股比例高达70%以上,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全球五大电信咨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表示,虽然员工持股极大地激励了华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为这些年来取得的良好业绩,但是这个问题越拖,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内部股权关系复杂可能是导致华为迟迟没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华为是否会上市?

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句老话叫做“鉴古知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华为历史上唯一一次吵着嚷着要上市的经过,也许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前面说的是上市之后的交易成本。那么在上市前一步,企业凭什么选择上市,还是不上市?在此,从华为如果选择上市必须付出的交易成本来分析,便可知原委。

一是全员持股不适合上市。华为前高管胡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为在创办的初期,作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同时为了吸引人才,任总大量稀释了自己的股份,这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既是员工又是股东,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蓬勃向上,企业的执行力特别强。如果华为上市,就会有成千上万个千万或亿万富翁,绑上黄金的雄鹰还能在天空翱翔吗?曾经有一位海外的着名行业分析师和我讨论北电为什么衰落得这么快,他说:一大堆亿万富翁讨论公司的生死存亡,他们哪有紧迫感。所以北电错过多次转型的机会。另外,任总的股份可能很低,如果上市,就可能失去控制权,华为还离不开任总。”

二是商业模式与股市规则冲突。华为将自己定位为量产制胜型公司而非技术制胜型公司。华为一有新产品投入市场,即以两三年量产之后的规模来定价,一开始就进行战略性亏损。这样,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在成本上的劣势,很快就败下阵来,同时也杜绝了其他小公司的崛起。

比如20世纪末接入网服务,UT卖1 800元每线,华为率先推出600元每线,UT很快就消失了,华为占领了70%的接入网市场份额。同样原因,华为宽带市场占全球份额第二。华为亏了吗?事实证明,华为大赚。

那么,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就要对每季度的业绩负责,就不能让一个产品亏损两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更不能以此来定价。如果以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了。

三是华为除了能轻松获得银行贷款,还自有一套融资模式。华为充分利用低成本研发,大量培育非核心业务,做大之后再卖掉,将融来的钱投入核心业务的研发和销售,通过对降价的补贴,使核心业务迅速扩大市场份额。2001年,华为以7.8亿美元出售电源和机房监控业务,2005年以8亿美元出售H3C企业网和数据通信业务,2008年以20亿美元高价出售50%左右手机业务的股权。

这就是华为的融资模式,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融资从来就不是华山一条路。由此可见,如果华为选择上市,付出的代价难以想象,越是优秀的企业,选择上市的交易成本可能越大。

上市以后,公司就不得不接受证监会的监管,那些并不优秀,为圈钱而上市的企业经不起检验的管理问题和业务模式问题等后遗症,迟早就会暴露出来,迟早会带来股价的暴跌、媒体和社会的诘难以及信任丧失、企业后续发展的乏力,严重的还会受到证监会的惩处。

事实上,这类以国有为主的企业通常因业务模式落后和管理不善而达不到上市标准,但为了让这些企业脱困,证监会又让它们上了市,一种严重的上市后遗症就产生了。

创业者要审视当下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方法等,是否适宜在上市公司规范的游戏规则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