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密华为
9037100000034

第34章 缔造奇迹的华为模式 (4)

王育琨认为,坚守战略产业,使得华为弥漫着一种特别强的压力场,以至于意志薄弱一点的员工选择了离开,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敏感的媒体会利用一切机会对华为冷嘲热讽,而任正非却不为所动。没有了市场压力,就没有了华为。他希望通过市场压力的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永远保持灵敏和活跃。

强化流程与制度

“精神对物质的比例是三比一”。任正非认可拿破仑的这句格言,历来看重精神的作用。在诸多资源的排列组合中,他特别强调文化工程。任正非创风气之先,厘定了《华为基本法》。华为独特的语言方式和习惯,曾经一度风靡中国,不少企业纷纷模仿。可是,当《华为基本法》在中国声名鹊起的时候,任正非却已决定抛弃这个成型的东西。这个转变的过程颇为耐人寻味。

在华为发展初期,任正非宏大的理想与煽动性的语录口号、运动式的内部交流方式,成为艰难环境中华为这个土狼群体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

方式。

然而,单纯靠一次次会议或一个个偶然事件,不可能提升团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而增加了团队的迷茫、迟疑和不安全感。企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于是任正非发起了制订《华为基本法》的工程。任正非期待通过《华为基本法》,把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罗盘置于每位员工的心里,从而使领导者与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始发点,达到一定的心理默契。

然而,当《华为基本法》确定无疑地摆在那里时,任正非迅即意识到它的软弱和无用。无法在流程中体现的、无法评价和进行奖励的价值尺度,注定是短命和软弱的。

这个转变,与华为1996年开始的全球化征程有关。在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如美国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和惠普公司等接触的过程中,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基本法》独特的语言模式,无法与全球化的大公司形成很好的对话。企业承担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使命。为此,有必要遵守通行商业价值观和一系列标准流程及制度以保证企业使命的实现。华为选择了间接路线的联盟策略,反过来联盟者又在改变甚至重塑着华为。巨头们关心你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员工福利、劳工待遇等各个方面,考察你是不是具有长期发展的潜力,而且还要对你进行一系列严格的资质认证。

《华为基本法》于1998年诞生,任正非则正式聘请IBM为集成产品开发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结构的管理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仅此一项,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就达数千万美元。但投资显现了价值。2005年,华为终于挤进英国电信21世纪网络供货商短名单,看上去好像比试的是技术和产品的性价比,而实际上考量的却是质量保证体系。

起初,英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交换机,华为甚至连参加招标的机会都没有。后来,华为终于知道了英国电信的规矩:要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他们的认证,他们的招标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里的成员。2002年开始,华为请英国电信对其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做了两年。他们来华为考核时,技术并非是首先要考虑的,而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环境体系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华为对客户交付的产品的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英国电信的考核还包括对华为合作伙伴的运营和信用的考核,对华为的供应商的资信审核,甚至还包括对华为的人权状况(诸如华为给员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的考核,甚至对华为的供应商为员工提供的条件也予以关注。最终,华为在总共5项指标中获得了4个A和一个A–。2004年英国电信才把华为列入他们可以参与角逐的短名单中。

这段经历,让任正非深刻领会到,企业组织的可复制能力与可预测性、体现在一系列流程和内外环境中的模式化力量,已经成为现代规模管理的基础,华为必须跨越这个门槛。

有趣的是,华为曾经两次请美世就实行集中度较高的IBM矩阵管理模式进行整合。第一次美世制定的全面学习IBM的集中式方案,最终并没有被华为采用。因为“集中模式”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任正非也许担心华为的管理者们达不到要求而暂时按兵不动。2004年华为重新请美世做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往按部门设立的职能性组织,转变成流程性组织;二是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营销体系(包括公司级、区域、产品和大客户等子体系),以适应国际市场甚至本土市场上客户越来越明显的咨询式营销需求。

一切围绕着价值标准运转。价值标准的转换,是最深刻和彻底的转变。一个个性越来越弱化、制度和管理越来越细致、老板语录越来越少的华为逐渐形成了。在全球化实践中,任正非深刻领会到企业组织的可复制能力与可预测性的意义,体现在企业内部一系列流程和内外环境的模式化,已经成为现代规模管理的基础。

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任正非的强者思维,缔造了华为的一个个无穷无尽的整体解决方案,很有点整体解决集合器的味道。

“整体产品”将产品分解为基础产品、预期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4个层次,由客户的核心利益或核心价值整合到一起。“整体产品”可以由汽车业的一个“1∶2∶7”的说法解释,即卖汽车只能获得10%的利润,而卖保养的利润是20%,卖配件的利润更高达70%。供应链的价值,只有通过服务才能最大化地显现。服务不再是成本中心,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利润中心或利润基础。低成本与差异化曾经是制造业的两大竞争利器,而新的趋势是制造业要向着提供更多包涵服务的整体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来打造竞争优势。

华为固守通信设备供应商,不从事通信运营,但是它的产品和服务,却已经深深地切入了运营商的所有神经末梢。包括基站系统、运营系统、信息化管理等在内的所有运营商的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所有备件和关联产品,各种各样的软件、芯片与服务,华为都可以涉足。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通信展上,华为重点展示了涵盖移动产品、固定网络产品、光网络产品、无线终端产品、数据产品领域、业务与软件等全面的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链的这样一种深度延伸,使得华为对运营商系统的所有问题和环节,都了如指掌。在这样的整体解决方案中,运营商成了一个壳子,华为成了内容提供商。运营商的任何一种延伸和扩展,实际上都给华为创造了新市场。而且有些时候,华为更能为运营商点拨或铺设增值的新途径,为他们主动创造新价值。

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不只是涉足通信业,证券业、银行业、物流业、数字电视业、新媒体业、网络安全、企业信息化等等,也一并推出整体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可以随时延伸的整体解决集合器。针对目前比较热的IPTV领域,华为已重点推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可实现点播、直播、时移电视以及卡拉OK、信息浏览、网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IPTV增值业务。

华为的整体解决集合器,在为客户和自己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大的壁垒。因为华为的无微不至,培养了客户的习惯。华为人就是他们公司的成员,无论出现什么故障,华为人都会全身心地去解决问题。这样一种体验与习惯的培养,使客户一旦进入华为的整体解决集合器,就别想再离开。由此,竞争对手被毫不含糊地排除了,华为设备供应商的地位得到了稳固。这里没有什么成型的理论,却有着任正非清晰强势的企业思维贯穿始终。

新经济越来越带有整体体验的味道。客户的需要和体验是无边界的,整体解决的集合器也是无边界的。只有在与下游客户随时互动的关系体验中,无边界的整体解决集合器才能越发显示市场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