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9034300000081

第81章 清代中叶前西安地区回民的分布和经济生活(1)

1956年春,西北大学马长寿教授开始从事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历史调查工作。3月17日,根据冯增烈先生的夫人提供的线索,并由冯先生导引,前往西安城东北郊光太庙附近的回民马氏祖茔,见到了清乾隆二十四年树立的两块石碑,文字有汉文和阿拉伯文,性质属纪功碑。其中一块,汉文部分列举了咸宁、长安二县回民公立这块碑时参加的村名和坊名。当时回民称一个清真寺管辖地区为一坊。每村、坊后记有三位代表人物的姓名。记载虽然不全,但基本上包括了绝大多数村名。

这一发现,为研究清代同治年间以前陕西西安地区回民的分布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根据。同治元年回民起义前,西安地区居住着大批回民。但是,起义失败后,除当时居住西安城内,受清军严格控制,未能参加起义的数万名回民继续留在原地外,四郊回民都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迁往甘、宁、青、新等地,少数迁居陕南和相邻的河南、四川等省。之后,关于原来西安地区回民的分布和生活状况,没有人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研究。群众中流传的各种说法,又各不相同,使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这块碑文,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可靠依据,打开了了解当时回民分布和经济生活状况的大门。

碑文所列的村、坊名,依顺序是:

南关村,解家村,糜家桥,上马村,下马村,杜城村,方桥头,沈家桥,河湾村,西铺上,曹吕村,三会寺,皂河村,东、西北石桥,凉楼台,湾子里,八家村,刘家赛,城角里,长条村二坊,北关厢,西菜园,东菜园,午门村,八府庄,石碑赛,井而上,大粱村,石家洼,东刘村,草滩里,桥上,牛而寺,方村,东铺上,米家崖,沙家庄,新庄里,水洼堡,团庄里,洛家堡,沟上,疙瘩寺,西草店村,八家里,冯家滩,杏园头东、西二堡,东砂河二村,东草店,唐家村,上、下班家,南、北摆铁二村,寇家东、西二堡,马五十东、西二堡,东全子头,东撒家村,白家滩,白家嘴,西撒家村,苏家堡,行车桥、抵家村、本坊(即光大门)。

以上共计71村,排列顺序是先从南关开始,其后叙述西南郊,西郊,西北郊,北郊,东郊,最后到达西安东北郊与临潼交界处的几个村庄。

马先生当时根据碑文提供的村坊名称与清代咸宁、长安的几部县志对照,查出了大部村名所属的廒、仓(即清代上交公粮的地方,实际上就是行政辖区)和大致方位,但仍有许多问题搞不清楚。之后,我和张大鹏同志又按照这些村名和方位,在西安西郊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收获不少。1957年冬到1959年,我有机会在西安郊区工作,更多地接触了当地群众,掌握的资料就更加具体、详细。例如,我们在南郊沈家桥调查时,知道沈家桥有两个村,回民住在南沈家桥,北沈家桥不住回民。杜城村的回民不住城堡内,而住在城外的小村。碑文上没有列举鱼化寨,而寨内确实有一条巷子住着回民。方村即灞桥东2皇之方家村,与灞桥镇的回民排在一起,但方村的回民还有发展到东部邻村西渠村的,等等。

通过实地调查,对碑文提供的资料理解得就更加具体深入了。

下面先将碑文所列的村坊名分别加以解释。

南关村:即西安城南关,又称南关厢、南稍门,小雁塔附近回民均属此坊。

解家村:解读“海”、“亥”,今仍存,位于西南城角外丰庆路南侧,与建新村相连。

糜家桥:今仍称此名,在解家村西南,东为西北工业大学,西为劳动南路。

上马村、下马村:在劳动南路西、丰登路南段马军寨以东,今有东马家、中马家村,东南与糜家桥、解家村相呼应。

杜城村:位于西安城南路略偏西15里,为周代古城,今有杜城堡、杜城街、杜城庄,为城南一大村镇。当时回民住在城外,不住城内。

方桥头:又称双桥头,据说因有双桥得名,在南山门口南2里,清真寺遗址在村西门外。

沈家桥:在方桥头西,分南沈家桥和北沈家桥二村,以皂河为界,回民住南沈家桥,清真寺亦在此。

河湾村:在沈家桥西皂河湾上,又称河滩村、三河湾村。

西铺上:又称西坡上,相传因地势稍高有坡得名。有说是因有一商铺得名。

曹吕村:又称曹里村,因村民姓曹得名,位于坡上村西,据说此坊回民住在大老鸦寨和小老鸦寨。

三会寺:又称赛会寺,讹为散回子,实以佛寺赛会寺得名,在西安城南30余里,清代属郭杜廒。今属长安县管辖。当日回民分散居住,有清真寺遗址。据当地人说,此为佛教寺院地区,回民人少,住在外围。

皂河村:在城西北六村堡西皂河旁,今分南皂北皂河村,嘉庆《长安县志》将原皂河湾村记为皂河村。

东、西北石桥:在城正西皂河岸边,因村北有石桥得名。今分北石桥北村、中村。

凉楼滩:或即双楼寺,寺在城西三桥镇西漆河东岸,陇海路经此,湾子里在其东。

湾子里:今称湾子村,在三桥镇东2里。明代有此村,以大路经此有拐弯处得名。

八家村:在三桥镇北、六村堡正西,又称八家滩,因位于渭河南滩地,最初以八户人居此开垦,后来不断发展而得名。

刘家赛:即刘家寨,在汉代未央宫天禄阁南和东南,今分大刘寨和小刘寨。清代与八家村同属叶马廒。

城角里:在西安城西北角,村址今已不存,其位置当今立交桥附近。

长条村二坊:清代属杨善廒,嘉庆《长安县志》称东西长条二村,清末改为东西长鸾村。以当地人条、鸾读音不分所致,位置在今西安城正北约20里处,与渭河滩相去不远。

北关厢:即西安城北关。

东菜园:在北关厢东侧。

西菜园:在北关厢西侧。(此三村大概在修陇海路时拆除,后不复存在。)

午门村:在北关厢东北3里,清代午门仓设此。

八府庄:在城东北唐含元殿东约5里处,以官府得名,庄东有八府庄路。

石碑赛:即石碑寨,位于城东北辛家庙西南,以村南有石碑得名。

井而上:即井儿上,在辛家庙西,今分井南、井北、井西三村,总称井儿上。因有大水井得名。

大梁村:今称梁家,在辛家庙北10余里,徐家湾地区以东。

石家洼:又称石家道,因住户姓石而得名,在西安灞桥纺织城东霸河南岸上。古代当西安通蓝田大道,为交通要塞。今属毛西乡。

东刘村:又称刘村,在石家道西,今属毛西乡。

草滩西:碑文与石家洼、东刘村并列,续志称与石家洼、东刘村同属曹家堡仓,此草滩西当在此二村附近之灞河滩上,与北草滩不同。

桥上:即今灞桥镇,至今人仍称灞桥镇为桥上。

牛而寺:又作牛儿寺、牛耳寺,在浐河十里铺北,米家崖以东。今分南牛、北牛二村。

方村:即方家村,在灞桥镇东2里,西渠村西。

东铺上:即浐河西岸公路道上的东十里铺村。

米家崖:在东十里铺以北约一二里地,全系回民村庄。因居民姓米得名。

沙家庄:在米家崖北。

新庄里:据《咸宁续志》记:“新庄村一社,统仲家巷、寺门口、石家巷、陈杜社、李家巷、南窑村六村。”今辛家庙东浐河西岸有新房村、村自东向西有南窑村、李家巷、陈家场、石家巷、寺门口、钟家巷,相传这些村子都建于明代。新房村即新庄里。

水洼堡:即光大门遗址北、灞河西岸之上水腰、下水腰村,洼读为腰、凹,清嘉庆《咸宁县志》又称“水窑四村”,以地势低凹多水得名。

团庄里:按排列顺序应在今未央区谭家乡上下水腰与洛家堡之间,今名已无可考。

洛家堡:在上水腰、下水腰西北,徐家湾以东,滨临灞河,因与袁家堡相连,今又称袁洛堡。

沟上村:在洛家村(堡)西、徐家湾东。

疙瘩寺:《咸宁续志》:曹渠仓有疙瘩庙,在西安城东北45里,不知是否。

西草店村:位于北郊今草滩南,为草滩镇前身,当西安北渡渭河之渡口。后渡口北移,草店仍在。

八家里:又称八家堡,在草滩镇东5里,临渭河。明末清初,因有八户马姓人居此开地,成为村庄,初为八马家、八马堡,后来称八家堡。

冯家滩:在八家里东北灞河人渭河口西南,因冯姓人先居此而得名。

杏园头东、西二堡:在灞河以东新筑乡西南,今分杏园、杏园南村。

东砂河二村:灞河下游以北河滩,当地人称砂河,今兰家庄、老堡子、西堡子都是当日回民村庄。《咸宁县志》载:兰,沙河,皆回民立义塾之地。可见这里还是回民教育中心。今属水流乡。

东草店:在今水流乡治所东,称草店村,其西为南草店、北草店。

唐家村:又称回回唐家,嘉庆《咸宁县志》已分为东、西唐村。今东唐村在新合乡西北5里,西唐村在水流乡水流村东2里。

上、下班家:今称班家村,在水流乡治东北2里,北临渭河。《咸宁县志》称八军村,《续志》称班家堡。

南、北摆铁二村:两村相邻,今称南摆村、北摆村。《咸宁县志》称拜帖村,因居民姓拜、姓帖得名。拜、帖后传写为摆、铁。

寇家东、西二堡:今称东寇家村、西寇家村,前者属新合乡,后者属水流乡,在两乡北边,南为买家村、南摆村,当渭、灞河冲积地带。

马五十东、西二堡:今仍存马家堡,在水流乡草店村南,其南为唐家村。

东全子头:今灞桥新合乡东与临潼县交界处,有地名西泉,泉、全同音,东全子头当在西泉子头之东。

东撒家村:按方位似在东全子头附近,此处有回回道。

白家嘴:临潼西泉东有白庙寨,或指此。

白家滩:或在白庙寨北之渭河滩上。

西撒家村:在东撒家村西。

苏家堡:今称苏家村,在灞桥新合乡东约2里,东接临潼县。

行车桥:又讹称行者桥,在临潼县城北通渭河以北各地的大道上。当日有大批回民居住。今分行者北村、行者南村。

抵家堡:新合乡苏家村东北2里,有地名侯家村。据《咸宁县志》称纸、侯堡,东为侯家村,西为纸家村,抵纸音近,抵家堡可能就是县志中的纸家村。

本坊:即祖茔主人所在的坊村光大门。光大门又称光太门、光太庙、光泰门、广大门等,因位于唐长安城内苑光太门而得名。包括五村,从南向北,马家湾、上堡子、窑场子、什字街、后街,原分十甲,回民在七甲、八甲,其余为汉人,马家湾住回民24户,全住窑洞,上堡子24户,为房屋。广太门清真寺遗址较大,占地达十余亩。

以上是按碑文排列坊村名称所揭示的回民分布情况,实际上回民的分布不仅仅在这70多个村寨,而是更多。如前所述,回民把一个清真寺辖区称一坊,参加一个清真寺活动的穆斯林,往往不限于一村,有几个村的穆斯林共同在一个清真寺参加活动,所以在一个坊区人数较少的村子就未能一一列举。还有,碑是为马氏祖茔而立的,参加者必然有一定的关系,那些与马氏关系不十分密切,或者还有其他原因的,自然不一定参加。根据调查,除碑文所列村名外,当时住有回民的村庄还有不少,仍按碑文顺序次第列举如下:

碑林区:小雁塔、张家村(张子华庄)。

雁塔区(自东向西):曲江池、叶护冢、二府庄、丁白村、姜村、首帕张、塔坡、大老鸦寨、小老鸦寨、查张村、鱼化寨。

莲湖区:草阳村(草场下头)、回回巷、马家庄、饮马村、马军寨、火烧壁、大白杨、曹家壁。

未央区(自南向北):凹里村、三桥、铁锁家、方新村、高庙、辛家庙、白花村、帽珥冢。

新城区:韩森寨、元家堡子。

灞桥区(自北向南):回回曹巷、马家、兰家、党家村、神鹿坊。

西安城内还有13坊回民。

西安市区以外,长安县的郭杜、子午、津西海家坡、拜家村、计家村、马务北堡、赫家村等地,也居住着不少回民。

渭河以北成阳县东西60里的渭河岸边,分布着数十个回民村或回汉杂居村庄,其中以与西安六村堡隔河相对的苏家沟、渭河湾地区,回民村庄尤其众多,他们与西安回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