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9034300000050

第50章 匈奴诸王考述(5)

42.夫渠王

《窦宪传》记: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皆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二十余万人。”夫渠王为北单于属部,居地在匈奴西北杭爱山一带。

43.温吾王

解释见夫渠王。

44.伊蠡王

《班勇传》记:“延光三年(124年)……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收得前部五千人。于是前部复开通。还屯柳中。”林斡先生认为“伊蠡王的驻牧地在吐鲁番以西的腾格里山一带”。

45.句龙王

《南匈奴传》:“永和五年(140年)夏,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等背畔,率三千余骑寇西河。”《顺帝纪》作“句龙大人”。王与大人都是汉译。句龙王属匈奴南单于左部王,其地应在单于治所西河郡以东。从其“寇西河”看,当离西河郡不远。

此“句龙王”是否为丘林氏王,待考。

46.比车耆王

《史记·骠骑列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听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索隐》:“章渠,单于之近臣,谓涉水而破获之。”《集解》引晋灼曰:“比车耆,王号也。”霍去病这次出兵,向左方,比车耆应为左贤王治下的裨小王。

47.卢屠王

《汉书·匈奴传》记:“壶衍鞮单于既立,风谓汉使者言欲和亲。左贤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率其众欲南归汉,恐不能自致,即胁卢屠王欲西降乌孙,谋击匈奴。卢耆王告之单于,使人验问,左谷蠡王不服,反以其罪罪卢屠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胁卢屠王西降乌孙,乌孙在西域,此卢屠王应在西边,属于右方王将下的裨小王。

48.瓯脱王

《匈奴传》记:“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瓯脱是汉匈交界之空地。丁谦氏否认瓯脱有王,是不对的。瓯脱不是部落名,但其守边之众按匈奴习惯是以部落为单位派遣,其首领也是部落王。文献仅记瓯脱王,阙部落名,但其王应该是有的。此瓯脱王所在,应在阴山以北。

三、诸王的地位

匈奴诸王是单于维持其统治的重要支柱。诸王中各自在匈奴国家中的地位如何,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史记·匈奴列传》记:

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

根据这一记载,匈奴诸王以左贤王最贵,地位最高,其次是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此四王是匈奴国家地位最高的王。

但是,《后汉书》的记载,就有所不同。《南匈奴传》叙述诸王的次序时云: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贤王,次右谷蠡王,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温禺鞮王,次左、右斩将王,是为六角。皆单于子弟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这一记载,把左谷蠡王置于右贤王之上,似乎不仅左、右同一类的王左在上,右在下,而且“四角”王中左方二王均在右方王之上,先左后右。至于“六角”王如何排列,就不得而知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单于安置诸王时进行考察。《汉书·匈奴传》记:“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樨斜自立为单于,攻败军臣单于太子(左贤王)于单,于单亡降汉。”

儿单于立三岁而死,子少,匈奴乃立其季父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句黎湖为单于。

句犁湖单于立一岁死,其弟左大都尉且疑侯立为单于。

且鞮侯单于死,立五年,长子左贤王立,为狐鹿姑单于。狐鹿姑单于立,以左大将为左贤王,数年病死,其子先贤掸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单于自以其子为左贤王。

狐鹿姑单于病且死,谓诸贵人:“我子少,不能治国,立弟右谷蠡王。”及单于死,卫律等与颛渠阏氏谋,匿单于死,诈矫单于令,与贵人饮盟,更立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

壶衍疑单于立十七年死,弟左贤王立为虚闾权渠单于。

虚闾权渠单于立九年死……颛渠阏氏与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

呼韩邪单于归庭数月……都隆奇与右贤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西方呼揭王……自立为呼揭单于。右奥犍王听之,即自立为车黎单于,鸟藉都尉亦自立为鸟藉单于。屠耆单于从弟林旬王将所主五六百骑击杀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为闰振单于,在西边。其后,呼韩邪单于兄左贤王呼屠吾斯亦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在东边。

呼韩邪单于死,(长子左贤王)雕陶莫皋立,以(次子)且麋胥为左贤王,(再次子)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再次子)囊知牙斯为右贤王。

复株系单于立十岁,鸿嘉元年死,弟(左贤王)且麋胥立,以(弟)且莫车为左贤王。

搜谐单于……病死,弟(左贤王)且莫车立。

车牙单于死,弟(左贤王)囊知牙斯立。

诸王地位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单于的继承权上。匈奴国家为了保卫挛鞮氏贵族的统治地位,确定了长子左贤王的继承权,左贤王地位最高,就是因为他有这种特权。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引资料统计表明,继承单于位的左贤王七人,左谷蠡王二人,右贤王二人,左大都尉一人,日逐王一人,右奥鞋王一人,都尉、林旬王、呼揭王各一人,这是乱世争雄,不足为训。

左贤王五人中,郅支单于是从呼韩邪单于下分裂而建立的政权,不是正常现象。最后四人是遵循呼韩邪遗训,汉朝政府的统一管辖也起了很大作用,而正常继承单于位的仅二人,与左谷蠡王、右贤王继承数相同,实际上就否定了左贤王的特殊地位,最后引起七单于并立的局面。

呼韩邪单于鉴于此,在他临终时,从颛渠阏氏计,将诸阏氏之子依年龄顺序排列,即长为左贤王,次为左谷蠡王,再次为右贤王,再次为右谷蠡王。单于死后,诸子依次晋升,严格遵守兄终弟继,左贤王继承单于位的制度。这样执行的结果,直至王莽执政。匈奴社会得到安宁,没有发生为争夺单于位置而互相争斗、残杀的事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东汉初年,呼韩邪单于比立,是为南单于。这时,南部单于庭更加明确了诸王的位次,即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的原则更加肯定了。从已知的南单于继承者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所记有:

单于比立九年薨……弟左贤王莫立。

单于屯屠何立六年薨,单于宣弟安国立。安国初为左贤王,而无称誉。安国既立为单于,师子以次转为左贤王。安国王立一年,单于适之子师子立。

至东汉末魏初,南单于共传二十一代,已知由左贤王继承者三任,其余不详。从《南匈奴传》叙事的方式看,大概在第十代师子单于以前,都是由左贤王继承。也就是从师子开始,他虽然是以左贤王继承,但因有迫害单于安国的行为,继任后引起新降胡的反对,他们胁立前单于屯屠何之子奠鞋日逐王逢侯为单于,率部北逃。南部单于虽然在汉朝政府的支持下,稳定了局势,单于、“四角”、“六角”王依次相传,但内部也经常发生矛盾、斗争。永和五年(140年)左部句龙王叛,立车纽为单于;永和元年(178年)呼征立为单于,次年汉中郎将擅杀呼征,更立右贤王羌渠为单于。羌渠死,右贤王于扶罗立为单于。中平五年(188年),国人又推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东汉后期,南单于的这种变更,由左贤王继任转为右贤王继任,最后把须卜氏贵族骨都侯推为单于,正是匈奴内部几大贵族互相矛盾、斗争的表现。矛盾日趋尖锐,使最初建立的制度无法约束了。

北单于治下,情况就更加混乱了。《南匈奴传》记:“永平二年(59年),北匈奴护于丘率众千余人来降。”此“护于”是西汉时改左贤王而称的,与左贤王的地位完全相同。护于丘来降,即左贤王来降,可见此左贤王没有成为单于的继承人。文记章和二年(88年),北匈奴“骨都侯等复共立单于异母兄右贤王为单于,其人以兄弟争立,并各离散。”又据《袁安传》记:永元三年(91年)北单于为耿夔所败,窦宪先是奏立左谷蠡王阿佟,后竞立右谷蠡王于除鞬为单于。实际上,是以权力优劣、部众多少为实力确定各自的地位。

匈奴虽然制定了一套诸王制度,目的是为了社会秩序安宁,使单于位置更替无穷。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各部王将拥有人力财力物力的不平衡,往往使形成的制度遭到破坏。

(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