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百官志》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南面官的性质近似十六国时期的尚书丞相府,北面官的性质近似单于台;属国和唐的羁縻府州相近,并略有发展。由于契丹贵族不断向南深入,占有中州以后,“城郭相望,田野益辟”,政治中心逐渐摆到南部,财赋的来源主要转向州、县。辽皇室不仅以汉制治州县,而且由于本身的汉化,也以汉诗书礼乐感化游牧部落,诏令学士讲《五经》、《尚书》,颁行《史记》、《汉书》,还把《易》、《诗》、《书》、《春秋》、《礼记》等赐给铁骊部。实际上,辽朝不仅在政治上继承唐朝,把中国北部统一起来,而且还发挥了把中原政治、经济文化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再传布到其他部落的作用,为祖国的不断统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元朝统一中国,是又一次的大统一,它结束了自唐以后的分裂局面,在政治军事上实现了更加广泛的统一。现在行省的设置,起源于元朝。唐代以来羁縻府州属下的民族、部落,大都统一在元朝行省制度下,《元史·地理志》云:“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及元。”“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不仅领土统一比汉、唐广大,而且管辖的性质和形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上引书又称:“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日岭北,日辽阳,日河南,日陕西,日四川,日甘肃;日云南,日江浙,日江西,日湖广,日征东。”“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之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蒙古族起源于漠北,但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划分行政管辖率先把本身所在的羁縻州改为行省,这比辽、金二朝前进了一大步。把西南川、云、贵地区的大批羁縻州改属行省,赋役比内郡,强化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当时全国只有西域原为察合台封地,不列行省,名称上略有区别;卫藏地区因属新管辖之地,归中央宣政院领属,不征赋役,其他地方的政体基本划一了。
元朝政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了积极的努力,贡献是伟大的。现在我国的疆域大致上是元代的版图,多民族的民族成分也和元代的民族成分基本上差不多。蒙古贵族在统治全国的过程中实行过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但他们仍然是以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为依据,以中原地区的经济为基础实行统治的。最后,不仅蒙古人,还有其他漠北民族,西域各民族,同中原文化、中原经济和中原人民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不可分离。元朝努力的成果。还要它的后继者继续发展巩固。
综上所述,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的观念,不论任何一个民族统一中国,它的目标是统一整个中国疆土,它要用最大的努力争取完成这个使命。有的完成了,有的因主客观条件所限没有完成,但他们的目标、思想是从全中国这个大局考虑问题的。就是一些地方割据政权,他们的代表人物都是尽量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保持臣属关系,使自己作为合法的中国政权的一部分,争取得到公众的承认。掌握统治权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他们原来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要在发展过程中把统治中心向中原地区发展,这一方面是与物产、统治便利、气候等有利条件有关;同时,在传统观念上也认为只有建都中原才是中国政权的合法继承者。
由于各代王朝统治范围不断发展变化,他们的统一形式也因时而有所发展,除中原地区沿袭周秦以来的制度外,对新发展的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属国、单于台属部、羁縻州、北院等形式进行统一。这些形式有利于各族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之间的接近和交往,有利于各族关系的日益亲密。中国就是通过这样一些形式,不断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祖国大统一。
三、清代我国各族人民在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政策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7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兴起,逐渐向南发展,后来建立了政权,初为后金,后改为清。清朝政府前后用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才把全国统一起来,任务非常艰巨。
在此以前,中国历代王朝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是中国各族人民内部的事务,是国内各民族之间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但是,从17世纪,也就是从清朝统一祖国的活动开始,在统一事业中增加了新的阻力;为了实现统一,不仅要同国内的各种反统一力量进行斗争,还要同国外的侵略势力进行斗争。
十六十七世纪时,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他们纷纷向中国进行海盗式的商业侵略活动。155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澳门,接着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相继而至,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港口进行商业贸易。
当时破坏中国统一事业最大的外国侵略势力是沙皇俄国,1643年正当清朝的统治者入关接替明朝政府的时候,沙俄乘机派遣以波雅科夫为首的武装侵略集团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接着向黑龙江中、下游深入,残杀我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骨肉同胞,占领中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的尼布楚等地修筑寨堡,严重侵犯我国主权。1652年(清顺治九年),清朝军队正在奋力统一江南,不得不抽调兵力向北讨伐沙俄哈巴罗夫匪帮,进行反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
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朝平定了云贵地区的“三藩”之乱,加强了对云、贵、两广、福建等省的行政管辖;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重新统一于祖国的怀抱。清朝对东南地区的统一事业刚刚完成,便立即组织力量,对付北方来自沙俄的侵略。
清朝政府曾经多次通过和平交涉,要求沙俄停止侵略活动,均遭拒绝。清朝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实行自卫。沙俄在1685年遭到清军还击后,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但是又提出领土要求,企图以黑龙江为界把江北的大片中国领土和各族居民划归俄国管辖。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国代表揭露了沙俄的侵略阴谋,并且在做出巨大让步之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基本上解决了黑龙江流域的边界问题。清朝政府根据条约规定的界线,加强了对东北边疆的管辖。
接着是统一蒙古的斗争。元朝灭亡以后,中国版图上主要是明朝政府和元蒙后裔两大政权分别实行统治,蒙古统治的地区又不断出现分裂,女真族兴起的时候,漠南蒙古归附,接受后金政府管辖;设立盟、旗;漠北蒙古也向清廷(后金)遣使贡献;大约在清军入关时,都向清朝政府表示臣服。
康熙继位以后,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统一四部,自立为汗,占有中国西部地区。这时,清康熙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中国的事业,而准噶尔汗要破坏清朝的统一,兴兵与清朝争雄。沙俄以为有机可乘,就积极支持,在清朝进一步统一蒙古的斗争中,掺进了来自沙俄的阻力。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即《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次年,噶尔丹扰袭漠北喀尔喀蒙古至内蒙乌珠穆沁境。当时喀尔喀蒙古已归附清朝,驻地离北京仅九百里。康熙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护喀尔喀蒙古,下令反击,并三次亲自领兵大战大漠南北;沙俄见形势不利,立即收敛,噶尔丹统治上层内部开始分裂,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从伊犁派人至清廷,相约共攻噶尔丹。最后噶尔丹自杀,清朝统一了蒙古各部。
沙俄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派人同策妄阿拉布坦勾结,并煽动策妄阿拉布坦的使臣波罗柯尔干“劝导策妄阿拉布坦正式臣服”俄国,俄国侵略分子继续在蒙古地区活动。清朝政府为了制止沙俄的侵略,提出正式同沙俄划分边界要求。经过多次交涉,沙俄才同意派出比萨瓦·务拉的思拉维奇为首的使团谈判划分中国北方与俄国的疆界。1727年(雍正五年)双方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次年签订《恰克图条约》,确定了以恰克图为分界点,划分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宾达巴哈的中俄疆界,还规定了中俄关系的若干准则。根据条约,中国北部边疆比唐、元诸朝缩小,沙俄“不仅使中国在边境上割让有利之地带,且从未属于俄者亦获领而有之”,而且把该地的中国居民亦随地归属于沙俄。清朝斗争的结果,明确了北方边界,便于制止沙俄新的蚕食侵占。
接着是统一新疆的斗争。
《布连斯奇条约》签订的同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并对清朝持敌对态度。1745年(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死,内部分裂,阿睦尔撒纳率领一部分部众降清,清军进驻伊犁。但是阿睦尔撒纳在清朝平定其敌对势力后,地位巩固,又企图建立分裂政权,并为此与沙俄勾结,对抗清朝。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军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进攻阿睦尔撒纳,后者在沙俄病死,清朝政府统一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接着出兵天山以南,统一南疆各地,设伊犁将军府于惠远,分派都统驻乌鲁木齐,加强行政管辖,实现了统一西北边疆的事业。
西藏地方早在清代初年就在清朝政府管辖之下。1652年(顺治九年)达赖喇嘛入觐,清朝政府领发金印,赐予封号,从此西藏达赖、班禅的册封都由清朝政府决定。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派兵进入拉萨,企图控制西藏,康熙立即派兵驱逐准噶尔的势力,建立政权机构,设立驻藏大臣协助和监督西藏地方各级政权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清朝政府通过以上的斗争,巩固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明确了中国的版图和边界,这对保卫边疆各族人民免受外国侵略者的宰割起了积极的作用。清朝政府的统一事业,是继承我国的历史传统,再次把中国的疆域巩固下来,使中原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这对保卫中国各族人民,防止外国侵略,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