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渭南年鉴·2011
9033800000003

第3章 渭南概貌(3)

加快结构调整,壮大工业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是重中之重。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融合推进、互动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在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中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市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实力快速增强、竞争力快速提升。各级各部门都要深入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扶持优势企业、新兴产业的政策,持之以恒抓招商,紧盯项目抓推进。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的领导,着力突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四根支柱”,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集群发展,加大工业投入,全力推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加规模、提升质量,坚定不移地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狠抓“三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园区、城区、景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富民产业的重要载体,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快园区发展,加强园区管理,提高配套功能,加大服务力度,突出解决供地、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交通、用工等生产要素制约矛盾,加速推进园区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提升园区发展实力。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渭南中心城市主城区建设的意见》,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用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推进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城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土地利用、经营城市上下功夫,建高楼(小区),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集约节约用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城镇一体化的新格局。下半年,要启动实施主城区东湖公园和生态公园建设项目,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和居住环境。按照《关于做优做强精品旅游景区的实施意见》,以华山为龙头,以洽川、少华山、韩城古城、陶艺村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八大景区”,逐步形成“四大旅游板块”发展格局,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带动城乡快速发展的功能。

抓好“三区”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措施支持。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智慧用在“三区”发展上,把心思放在“三区”建设上,把功夫下到为“三区”建设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跑部进省”争取资金,优化环境招商引资,策划项目银行融资,通过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三区”建设。

做大非公经济,增强发展活力。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工业品中新兴工业产品少、服务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服务业水平低,以及经济外向度低,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中非公经济不大不强,依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增强市域经济实力的潜在优势。非公经济是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转方式、扩就业、促增收的重要依托。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新36条”规定的措施,认真兑现中省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税收、信贷、土地、出口等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培育市场主体,壮大非公经济,提升经济外向度。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推动全市非公经济迅猛发展。

抓好节能降耗,提升发展质量。我市工业经济类型决定了节能降耗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升经济竞争力,必须下大气力狠抓节能降耗。在经济发展中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耗能、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千方百计管住“存量”、做好“减量”。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强节能管理和科技创新,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三要在突破重点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改善关乎民心所向,利益和谐决定社会安宁。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发的位置,积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三件民生大事”等系列化的民生保障工程,确保今后8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让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要突出重点。渭河综合治理是渭河两岸人民千百年来的期盼,是我市当前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抓紧实施,强力推进。南大堤主体工程建设,7月份要全面完成清表、招标等前期准备工程,8月份要全面开工,年底之前完成;渭河清障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北大堤建设工程要加强管理,下半年实施两侧绿化和堤顶道路等配套工程。要抢抓省政府批复蓄滞洪区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抓紧实施南山支流治理和二华夹槽应急蓄滞洪区工程,努力建设秦东水乡。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关系发展全局、惠及广大群众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要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满足更多群众的住房需求,尽快形成“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富民又强镇”的良性发展格局。按照已制定的《关于秦岭北麓扶贫移民搬迁规划》要求,全面启动秦岭北麓地区贫困群众搬迁工程,借鉴发动群众、捆绑资金、集中迁建的成熟经验,三年之内彻底搬迁安置居住环境恶劣的秦岭北麓地区贫困群众。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继续抓好蛋奶工程、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幼儿园建设、新农合、新农保等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突破难点。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和“百部包村扶贫千元增收计划”,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畜牧生产,带动果业、瓜菜业等提质增效,确保年度增收目标顺利实现。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以集中整治“脏乱差”和环卫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户清扫、村收集、乡拉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洁整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扩大劳务输出,进一步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断强化以教育、医疗和社保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加强对通货膨胀的监测管理,保持物价稳定,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创新管理。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强化领导下访包案责任,深入推进“三无县、三无乡镇”创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满意率。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狠抓食品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安全度汛,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要强化宣传。政策是党的生命,民生工程也不例外。无论是“十大民生工程”还是“三件民生大事”,广大城乡居民只有更加了解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才能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民生工程的实施,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下半年,要集中做好中省市各项民生政策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方式,大幅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实施民生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营造关注民生、支持民生、服务民生的良好氛围。

四要在搞好换届工作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抓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关键要靠干部队伍,核心要靠改进作风,根本要靠真抓实干。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为先、凭工作、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原则,始终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辟选贤渠道,广开进贤之路,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真正把我市干部队伍建成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坚强后盾和骨干力量。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推动发展的能力。严格落实“5175”换届纪律要求,警钟长鸣,自觉遵守,确保换届工作圆满完成。继续深入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创先争优”活动,对照先进、查找不足,就近学、照着干,确保年内一、二类村达到50%以上,四类村下降到5%以下,提前一年实现省委确定的目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干部规避监督,迟早要出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监督既是约束,更是爱护。只有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才能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清廉。各级领导干部务必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正确行使手中权力,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政治上坚定、经济上清白、作风上正派。

加强作风建设。总结经验,明确重点,提升水平,善始善终地开展好“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干部在群众口碑中听工作政绩,在辖区大地上看发展报告。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赵乐际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调研,精心谋划,适时在全市部署实施“秦东党旗格外红、干群关系格外亲”主题实践活动,持续转变干部作风,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造渭南党建品牌,为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志们,做好下半年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使命光荣而神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真抓实干,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夺取“十二五”开局之年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2011年2月23日)

渭南市市长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6项国家专利,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