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有两件事情永远需要,永远不会完结,一是爱,二是知识。
爱什么?热爱科学、热爱教学、热爱学生。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可以改变人生,也可以改变世界。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四中考察时说
◆有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国家承认的能力。
——郑渊洁
◆一招鲜吃遍天,学得多不如学得精。人,总得有一样拿得出手。
——蒋光宇《一偈得道》
◆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著名作家王蒙论学习
◆对我来说,“凤凰”是一所主持人的大学,课程是自学加实习。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自由地扑腾。其实也残酷,因为只有舞台和你,要不就飞翔,要不就还是扑腾。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
◆很多人学我。我相信学我退学很容易,这世上如果有1000个人,那就有1000人都能学习成功,不就是退学嘛,谁都可以去做,但是学习我其他的方面并不容易。我希望大家学习我更难的方面。
——韩寒放言
◆一个人学习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就像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一样,我们也应该在学习中学习“学习”。
——学习的目标不只是知识,也包括学习本身
◆智者从敌人那儿学到的东西,比傻瓜从朋友那儿学到的还多。
——佚名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佚名
◆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易中天说,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子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苹果公司乔布斯的理念
◆权力可以左右人,所以任何人都是权力的奴才;人可以左右知识,所以任何人都是知识的主人。
——还是去拥有知识最好
◆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当沉潜下来读读书,你的风度、教养会打些折扣。书生气在中国有时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适当有一些书生气是可爱的。
——著名作家王蒙
◆美国人很吃亏,到一个国家做生意就要学一门外语,中国人只要学一门英语,到哪里都能做生意。
——声名显赫的美国黑石集团CEO史蒂夫·施瓦茨曼的话
◆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些缘”,读“懂一颗心”。
——读什么书,为什么读
◆10小时以下。
——一项万人读书调查显示:54%的上海市民平均一周读书少于10小时,31%的市民表示,一年读书的数量在5本以下;有80%的市民认为,是阅读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发现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位中学生说,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当做嗜好,没有特别理由,只为“好玩”“过瘾”。
——香港媒体人梁文道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
◆不埋头,何以抬得起头。
—— 一个高三学生在习题册首页写给自己的赠言
◆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嘴。他听不懂,我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有劲。
——阿里巴巴CEO马云回忆当年学英语的动力
◆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好大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每况愈下
◆英语学习就像刷牙一样,最重要的不是牙膏牙刷,而是要不断坚持,还要天天张嘴。
——托福考了630分的清华大学厨师张立勇谈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
◆受教育的好处是让我们不再盲目崇拜受过教育的人。
——网友论说受教育的好处
◆因为学问不好,才到外面念念书。即使学问再好一点,也不能说比人家好,是比自己好一点。
——等待到英国剑桥大学研习历史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解释重新当学生的原因
◆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与更新。
——一位在美国工作了十几年并有多次“美式下岗”经历的博士谈“求职不妨先求知”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哈佛图书馆馆训
◆我这个肚子像个杂货铺,什么都有,闲时备着忙时用。
——赵丽蓉成功的秘密——储备生活
◆在西湖边,北山街上的一座老屋里,曾看到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在书的世界里,那种对世俗的超脱,真可谓对身心的滋养,对人品的修炼,这便是修身养性至极了。
——浙江作者朱庆文在《读书的心境》一文中这样写道
◆所谓悟性,就是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实践,对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学而不思则罔”,孔子的话至今发人深省。
——蒋光宇《悟出的才是自己的》
◆肚子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肚子里没有好东西。
——《加菲猫》经典语录
◆读了那么多东西,节目里并不一定直接用得到,只是为了不问愚蠢的问题而已。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杨澜谈读书
◆今天的学人,没有前辈们活得那么纯粹。过去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在今天,知识常常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稍稍学了一点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拿去换钱。
——叶兆言在新书《陈旧人物》中解释为什么过去的学人会有大成就
◆如果你想去留学,最实用的不是学好英语,而是学好洗碗。
——一个老留学生对新留学生语重心长的话语
◆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史书,以明己智。
——网上广为流传的关于读书的几点建议
◆大学学习期间,要尽量争取“满脑袋”而不要急于“满口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一定能“满口袋”。
——中科院院士王选对目前有些学生休学创业办公司的看法
◆死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保存。这就像生活,不怕失败,怕的是你没有从中学到什么。
——网络妙语
◆如果不想在世上虚度一生,就要学习一辈子。
——生活中的智慧
◆要是你今天毕业而不打算在明天继续学习的话,从后天开始你就犹如没有受过教育。
——美国前国防部长对年轻一代的忠告
◆离开了怀疑,学习就是盲从;有怀疑伴随,学习就是探索。盲从,越走距真理越远;探索,越走距真理越近。
——蒋光宇《怀疑并不都是错》
◆现在有许多人在做学问,但有多少人在用自己做的学问推动社会的进步?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发问
◆如果人生的第一幕是成长和学习,第二幕是立业和获得,那么第三幕是不是该做些超越自身欲望、造福他人的事情呢?
——49岁的美国专栏作家皮兹坦,陈述自己正陷入“中年危机”,常常思索该如何度过“余生”
◆经济可以带来财富,文化才能赢得尊重。
——台湾实践大学校长张光正呼吁年轻人不要仅仅把眼光投注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也要关注文化的发展
◆存有目的,不达目的就不安乐,忧郁症就是这样来的。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认为读了《庄子》的人不会得忧郁症
◆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无知的轨迹
◆一个人能生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学问。否则,你知识再渊博,也只是一个冥顽不灵的书橱而已。
——中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谈学问
◆21世纪缺的是什么?人才!人才继续的是什么?充电!
——调查显示,80%人认为“学了新知识和技能,能力又上一层楼”,是职业历程中最令人满意的事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
◆讲华语,是福气,别失去!
——在新加坡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牌,上面用中英文这样写道
◆这个时代已经跟智慧脱节了。
——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学习都在方法上,没有在智慧上
◆年轻时适合读儒家,梳理人间的关系;三四十岁时便会对道家有体会,人到中年,事业上有成败得失,跟人相处有愉快也有不愉快,庄子劝人看开;五十岁后读《易经》,让人知道大的环境,趋势怎么走,你个人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你怎么去配合大环境。
——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应用。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智慧就是驾驭知识的力量。
——蒋光宇《驾驭知识的力量》
◆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
◆阅读能够使我们自我完善,更关切他人感受,更好地表达自我;而只有更好的人,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墨西哥某市市长要求该市1100名警察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书,提升在公众中的形象
◆2%。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不超过2%,不到国外的1/10。
◆看看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前面的都是“How to”类的书籍,现代人看书的目的性太强了。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
——洪晃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感叹,书的世界真是“天涯若比邻”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职场白领的新人生格言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打一寸进一寸,打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做学问的经验
◆一个人可以没有权力,但是他可以很有影响力;他可以没有财富,但是可以很富有。
——台北学者高希均提出另一种财富观,倡导做一个知识上富有的人
◆在东京的地铁上,有1/5的人在看书,1/5的人在看报,1/5的人看杂志,1/5的人看成人小说,1/5的人在睡觉;
在台北的地铁上,有3/5的人在读报、读书、读刊物,2/5的人在睡觉;
在香港的地铁上,有2/5的人在读八卦杂志,3/5的人在睡觉;
在北京的地铁上,有3/5的人在说话,有2/5的人在偷听别人说话……
——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