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诚实篇
9025400000009

第9章 司马迁据实写史

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司马迁38岁时任太史令。42岁那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司马迁开始着手写作《史记》。

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写作,几年后,写出了《史记》的部分手稿。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接着便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稿中毫不避讳地举出了武帝的错误。

武帝的宠妃懿妃曾经想让司马迁为她写赋,因遭拒绝而记恨司马迁。这时她便趁机进谗言:“听说司马迁恃才自傲,自比圣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里。”武帝听了,更为生气,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问罪司马迁。

武帝将《史记》手稿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讲话,只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而极力怂恿武帝严惩司马迁。老丞相跪地为司马迁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史记》。

司马迁得知让他修改《史记》,无比痛苦,肝肠寸断,一怒之下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但求无愧我心!”但是,这时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决定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记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了之。

司马迁正在写《李广传》时,一个朋友来看他,就顺手拿起刚写出的部分手稿看起来。朋友发现,司马迁写李广打仗退敌、脱险、射虎等,写得神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但后面又写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于是就问司马迁:“你后面这样写李广,不会有损他的形象吗?”司马迁则说道:“我写历史,真实是第一条。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朋友连连点头称是。

《李广传》写得文采华美,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但是懿妃又无事生非,指责史稿有蔑视朝廷之嫌。她说:“李广如此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却未得封侯,而且在战场上只让他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还有他自刎而死,这不是说朝廷逼害忠良吗?”武帝突然明白过来了,但是一言既出,又无法收回,只好忍气作罢。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本朝大臣李陵兵败被俘后投靠了匈奴。武帝一气之下下令杀其全家。有一武将冒死求情,武帝盛怒,也将其斩首。于是,满朝文武再没有人敢为李陵说话。武帝还吩咐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为国,李陵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手下士兵的性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于是,他心里有了底,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决不让忠良之家蒙受不白之冤。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又提醒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书生意气,不然,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大义凛然地说:“先父在世,曾谆谆教诲我,史须采实,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又怎么能违背父训泯灭良知,不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呢?”

武帝看了司马迁的手稿之后,脸色阴沉下来,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死罪。老丞相得知司马迁被抓,立即向武帝请罪,并要求与司马迁同担罪责。武帝无奈,只好应允司马迁可以用钱财或宫刑替代死罪。

老丞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司马迁,但司马迁却一脸的无奈:钱财——我家徒四壁,没有钱财可抵罪;宫刑——士可杀不可辱,我无法接受!没办法,他就等着被处死。

这天晚上,司马迁思前想后,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时,他却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且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了父亲——父亲言之谆谆:“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传真相于后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谁人能担著史之重任?”司马迁惊醒了,又陷入了沉思……

接下来,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司马迁坚持实事求是,以实录精神写《史记》,受到后人的广泛称颂。

言行导航

“著史须以事实为准”,“不能以个人好恶而隐匿真相”,为了坚持这一写史原则,司马迁忍辱负重,承受了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耻辱和酷刑。司马迁能坚持他的写史原则,与其父严格教育和他以诚为本的高尚品德是分不开的。

正因如此,鲁迅先生才对《史记》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这部巨著也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