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实验方法
9022900000048

第48章 抗心肌缺血药物实验方法(2)

周期性血流变化亦可由冠状动脉侧枝注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0.2nmol/(kg·min)诱导。这一方案造成左冠脉回旋支狭窄,但预先不引起机械性血管壁损伤,亦不会导致血栓形成。PAF注射30min后终止,血流恢复到正常持续的状态。30min后注射受试药物,并同时开始第二欢30min的PAF注射。记录周期性血流变化,将药物治疗后第二个PAF注射期的周期性血流变化与药物治疗前的第一个PAF阶段的周期性血流变化相比较。

结果评价:①测最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最大下降幅度;②周期性血流变化频率=单位时间内循环次数;③周期性血流变化幅度=循环面积(面积仪测定)。

参数②和③可作为定量确定狭窄诱导的冠脉内血栓形成指标。各参数均以治疗前为对照,计算出药物治疗后循环次数与循环面积百分率变化,统计显著性。

(5)电刺激诱导冠脉血栓形成向动脉内膜面输送低安培电流从而诱导冠脉内血栓逐渐形成。即在冠状动脉左回旋支放置流量计探头,远端进行穿刺植入长3mm、直径1mm的铬钒钢电极。用极置于血管内,与血管内膜相接触,连接于9v电池,电位计和电流计上。将阴极固定在皮下胸肌层。以150μA刺激内膜6h。在这段时间内,会逐渐形成闭塞性血栓。在电刺激开始时或开始后30min给予受试药物。记录血管内血栓闭塞的时间间隔,并于实验结束后立即切除心脏测量血栓湿重。

结果评价:①测量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最大下降幅度;②闭塞时间=形成血管内血栓性闭塞的时间;③血栓大小=切除后立即称量血栓的湿重。

参数②和③可用来定量电诱导的冠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组闭塞时间和血栓大小的变化百分率与给药前相比,统计显著性。

2.离体器官模型

(1)离体大鼠心脏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自Langendorff创建离体心脏灌注法以来,此方法一直不断改进,目前常运用于豚鼠、兔或鼠的心脏。即以恒压或者恒流的方式,从主动脉根部逆向用氧合营养液灌注心脏。逆向灌注关闭了主动脉瓣,模拟心脏舒张期,使得灌注液经冠脉分布,并流入冠状窦和开放的右房。测量参数包括收缩力、冠脉流量及心脏节律。Langendorff灌注经改良后建立离体大鼠心脏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正常离体心脏在缺氧再给氧时,可加剧心肌组织缺血性损伤,与临床冠脉搭桥术、冠脉痉挛再通等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相似。因此,可用于评价防止再给氧损伤药物。

健康SD或Wistar大鼠,230~300g,腹腔注射肝素2mg,15min断头或脱臼处死。开胸分离出心脏后轻轻提起,在主动脉距其起始部4~5mm处用弯头组织剪迅速将主动脉及其他血管一并间断,心脏立即置于冷灌流液中。找出主动脉断端,将其套入装置中的主动脉插管并以线结扎固定。此过程应在2min内完成。立即通入95%氧气和5%二氧化碳的Krebs-Hense-leit液(NaCl120mmol/L,KCl4.63mmol/L,CaCl(下标2)1.25mmol/L,MgCl(下标2)1.20mmol/L,KH(下标2)PO(下标4)1.17mmol/L,NaHCO(下标3)20.0mmol/L,Glucose 8.0mmol/L,pH=7.4)气体流量1.5L/min。除去心脏周围附着组织,并于肺动脉起始部位于右室圆锥部之间剪一小口,以供冠脉回流液的排出。灌流速度7~10ml/min。记录心肌收缩幅度和张力。心脏自然灌流平衡15min后可进行缺氧/缺血。观察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通常缺氧10~15min后再给氧30min;研究药物对缺血心肌细胞酶释放等作用,则多选用缺血30~60min后再给氧20~60min。损伤范围通常分为全心缺氧和局部缺氧。造成心肌缺氧的方法包括低氧灌注、低灌缺血等多种。

①低灌缺血再灌损伤:正常灌流平衡后,换以0.5~1.0ml/min灌流,待心肌缺血达到所需时间后,恢复自然灌流。

②停灌缺血再灌损伤:关闭主动脉套使心脏停灌而致心肌缺血,继而松开套管夹,让其自然灌流。

③缺氧再给氧损伤:心脏灌流平衡后,换用95%氮和5%二氧化碳的灌流液灌流,让其心肌缺氧,继而恢复正常含氧灌流液自然灌注。

④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冠状动脉前降支起始部位放置直径1.5mm的凹槽塑料管,冠脉连同塑料管一并结扎,心肌缺血到达所需时间后,剪断结扎线,让其在行灌注。

测定指标包括冠脉流量,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心电图,流出液或心肌匀浆CPK、LDH、ATP、MDA、氧自由基等,以及心脏组织形态学观察。

(2)牛冠状动脉的松弛作用利用前列环素诱导产生松弛作用,而血栓素A(下标2)产生收缩作用的原理,应用牛冠状动脉螺旋条分析实验药物的松弛作用。

将新鲜屠宰的牛心左前降支和主要分支切成20mm长,2~3mm宽的螺旋动脉条。将动脉条以2g初始张力悬挂在4ml的浴槽中,浸泡在37℃Krebs碳酸氢盐溶液里,并充入5%二氧化碳的氧气。Krebs溶液中包含了多种拮抗剂的混合物,以抑制内源性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或儿茶酚胺的作用。利用含有多种拮抗剂混合物的氧合Krebs液以10~20ml/min的速率对动脉条进行灌注,其中实验药物的浓度可为0.01、0.1、1.0μg/ml。等长收缩作用可利用Grass力-位移转换器在Grass多导仪上记录下来。实验前将动脉条在Krebs溶液中预灌注3h。标准物质有:100ng/ml的PGE(下标2)产生收缩作用;100ng/ml的PGI(下标2)产生显著松弛作用。实验药物的松弛作用以占100ng/ml的PGI(下标2)最大松弛作用的百分比表示。

3.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

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通过暂时停止供应心肌细胞生存必需的糖和氧,并缺氧缺糖一定的时间后恢复供氧供糖,可分别造成模拟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药物对细胞生理功能、生化和形态学的影响,从细胞水平评价药物对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取出生后2~4天Wistar或SD大鼠乳鼠,分离心脏,剪取心室,用胰蛋白酶分离心肌细胞,以含15%新生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制备细胞悬液,接种于玻璃培养瓶中,每瓶细胞数为3×10(上标6)个,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37℃,5%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2~3天更换培养基一次,取培养3~8天的细胞单层进行实验。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无糖Hanks液或不含葡萄糖的Eagle培养基用高纯氮气饱和30min,使培养基氧分压低于30mmHg。心肌细胞单层换用缺氧缺糖培养基后,培养瓶立即充入氮气以取出瓶内氧气,然后塞紧瓶塞密闭培养。缺氧不同的时间后可造成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心肌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按上述造成心肌细胞缺氧,缺氧3h后换用正常含糖的Eagle培养基或Hanks液培养1h,造成再给氧损伤。

结果评价:

(1)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细胞单层用含2%台盼蓝的HEPES-BSS,37℃染色5min后,用HEPES-BSS冲洗数次,用1.5%戊二醛-0.1mol/L二价砷酸钠/盐酸缓冲液固定,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在标准光度计曝光时间下照相,将相片的染色部分即死亡细胞及不染色细胞即活细胞切下分别称重,计算染色细胞的相对重量,以计算心肌细胞单层的坏死范围。

(2)测定心肌细胞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细胞缺氧受损伤可引起胞浆酶释放,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损伤LDH释放与台盼蓝染色成正比,因此测定培养基中LDH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

(二)测量心肌缺血与梗死范围的实验方法

1.形态方法学

(1)大体标本染色法正常心肌细胞含脱氢酶,在NADH存在的条件下,能将无色的氧化型染料硝基四氮唑蓝(NBT)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分别还原成还原型的蓝色NBT或红色TTC,而使得活体心肌染色。心肌梗死一定时间后,细胞中脱氢酶因细胞膜损伤而释放丢失,不能使NBT或TTC还原染色,因此梗死的心肌不被染色。因此可把不被染色的梗死区与染色的正常心肌分离,用称重法或平面切片的面积求积法估计心肌梗死范围。此方法适用于大鼠、豚鼠、家兔、狗、猫等。

(2)步骤心脏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洗去血污,剔除血管脂肪等非心肌组织,称全心湿重。沿冠状沟切除心房,留下心室,称重。根据不同动物心脏大小,顺房室沟从心尖到心基部平行将心室切成不同厚度的心肌片。犬:1cm;猫或兔:0.3~0.5cm;大鼠:0.1cm,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将心肌片放在0.1%~0.5%的NBT或1%的TTC溶液中。37℃分别孵育10~15min或5~7min染色。NBT或TTC溶液用pH7.4~7.8的0.2mol/L Tris或磷酸缓冲液配制。染色后立即用水冲洗去多余的染料,梗死区不着色,非梗死区被NBT或TTC染为蓝色或红色。剪去各心肌片被染色的非梗死区心肌,把为染色的梗死心肌称重,除以全心重或心室重即分别得到梗死范围占全心重或占心室重的百分比。如用面积求积法估计梗死范围,可将心肌片用透明纸描图,描下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然后用求积仪测算面积。得出梗死区与非梗死区面积,用未染色面积之和除以心肌片总面积即为心肌梗死面百分比。

2.酶学法

通过测定心肌及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酶活性变化反映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从而作为心肌梗死范围的定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