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实验方法
9022900000043

第43章 抗急性肝损伤药物(4)

(一)造模原理

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是一种间接肝毒剂。20世纪50年代,研究发现ANIT能造成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胆管上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坏死。有人首次用它复制出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后来证实,ANTT集中在胆汁中,直接损伤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肝内胆管增生及小叶间胆管周围炎症,影响胆盐排泄,增加具有细胞毒性的内生疏水性胆盐在胆管微循环内的水平,损伤肝细胞膜,并继发性加剧免疫介导的胆管和肝细胞损害。损伤变性的小胆管上皮及坏死内皮细胞残骸可造成胆管阻塞,形成明显的胆汁淤积。因阻塞增高的管内压力和上皮细胞变性增强的通透性,使胆汁反流或扩散形成周围炎症及以点状坏死为主的肝实质细胞损害,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疽、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分泌降低。同时,ANTT还引起膜脂质过氧化反应,致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的坏死使胞内ALT大量溢入血流,造成血清ALT升高。

(二)萘异硫氰酸酯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改变

(1)氨基转移酶的升高由于萘异硫氰酸酯能损害肝细胞膜,导致肝细胞坏死,酶从细胞内逸入血液,故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增高。AST和ALT是常用于萘异硫氰酸酯引发肝损伤的主要酶类。一般于给萘异硫氰酸酯后16~24h,可测出血清ALT、AST活性升高。

(2)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

(3)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清和肝脏SOD活性降低。

(4)血清和肝脏过氧化脂质含量升高血清和肝脏MDA含量升高。

(5)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

(6)光镜可见ANIT肝损伤模型突出表现为汇管区胆管破坏。肝脏病理改变为大部分汇管区的小叶间胆管结构不清,周围有炎细胞浸润;肝细胞损伤以点状坏死为主。

(三)常用的观察指标

(1)氨基转移酶ALT、AST。

(2)血清和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含量。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动物选择

可选择小鼠,大鼠。常用昆明种雄性小鼠,体重范围在24~28g;雄性SD大鼠体重范围在220~280g或雄性Wister大鼠,体重范围在180~220g。

(五)α-萘异硫氰酸酯浓度及溶剂选择

根据大鼠或小鼠应用萘异硫氰酸酯的适宜剂量与体积,确定配制浓度。溶剂可选择花生油、橄榄油等植物油。可将300mgα-萘异硫氰酸酯溶至50ml花生油中。

(六)途径

灌胃。

(七)α-荼异硫氰酸酯剂量

大鼠50~60mg/kg;小鼠60mg/kg。

(八)模型评价与注意事项

(1)ANIT适用于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的复制。该模型复制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是筛选和研究保肝药物及利胆药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2)动物应禁食过夜后再给予萘异硫氰酸酯,以形成显著肝损伤。

(3)给予萘异硫氰酸酯后16h,可见MDA、SOD改变。

(4)给予萘异硫氰酸酯后16~48h,均可见ALT,AST改变。

(5)ANIT肝损伤模型病理改变突出表现为忙管区胆管破坏、肝细胞损伤较轻、肾损伤不明显。

八、酒精急性肝损伤模型

(一)造模原理

目前认为,乙醇(酒精)及其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乙醇致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激活氧分子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

乙醇在体内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变成乙酸,乙醛具有毒性作用。乙醇可以诱导肝细胞内转移生长因子(TGF-α)的产生,从而刺激肝星状细胞的胶原合成,促进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二)酒精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改变

(1)血清和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的升高。

(2)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含量的改变(GSH、GSH-px、SOD活性F降;MDA的含量升高)。

(3)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含量的改变(GSH、GSH-Px、SOD活性下降;MDA的含量升高)。

(4)血清ALT,AST升高。

(5)病理改变肝细胞可见大片弥漫性脂滴,肝细胞脂肪变性、伴轻度气球样变和炎细胞浸润。

(三)常用的观察指标

(1)血清和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含量。

(2)血清氨基转移酶ALT,ASt。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动物选择

动物种类可选择小鼠、大鼠。小鼠常用昆明种,也可选用NIH种;可选择单一性别的雄性小鼠,也可雌雄兼用,体重范围在20~30g;可选单一性别的SD大鼠或Wister大鼠,也可雌雄兼用,体重范围在150~280g。

(五)浓度及溶剂选择

根据大鼠或小鼠应用乙醇的适宜剂量与体积,确定配制浓度。溶剂可选择水或生理氯化钠溶液。可选择市售56度白酒,也可将乙醇配制成50%后备用。

(六)途径

灌胃和腹腔注射。

(七)乙醇剂量及造模方案

(1)大鼠50%乙醇灌胃,2次/口,每次0.7~0.8m/l00g,1h后重复1次,连续5天;56度红星牌二锅头白酒灌胃,1次/日,每次1.525m/100g,连续6日;56度白酒腹腔注射,2次/日,每次7ml/kg,共2周。

(2)小鼠50%乙醇一次经口灌胃,0.12ml/10g BW(相当于4800mg/kg BW);56度二锅头酒灌胃,1次/日,0.1ml/10g,5~7日;50%乙醇腹腔注射,10ml/kg;56度白酒腹腔注射,16ml/kg,2次/日,共2周。

(八)阳性对照药物

可选择联苯双酯片,按15mg/kg灌胃给药。

(九)模型评价与注意事项

(1)白酒灌胃法是诱导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一种常用方法。与腹腔途径相比,灌胃死亡率低且符合人类饮酒习惯。

(2)一次经口灌胃造模,在灌胃后6~12h可测到肝脏MDA、TG升高及GSH降低,12h可看到肝脏内程度不同的脂滴;ALT、AST的改变不显著。

(3)应用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应考虑大鼠与人类种属的3个不同特点:大鼠对酒精天生的反感;大鼠体内对酒精的代谢速度较人类快3~4倍;大鼠对酒精的耐受性高。采用50%乙醇灌胃,2次/日,中间间隔1h,每次0.8ml/l00g,连续5日,可以造成包括ALT,AST明显改变在内的急性酒精中毒模型。

(4)动物给酒后禁食不禁水磊采集血液组织标本,会形成更显著肝损伤。

九、四环素急性肝损伤模型

(一)造模原理

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能抑制多种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广泛用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百日咳、沙眼、尿路感染、中耳炎、皮肤感染、菌痢、阿米巴痢疾等。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四环素类抗生素用药剂量大、静脉注射肾功能不全时,可造成血药浓度过高,致死性肝脏急性脂肪变性,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正常用量(225mg/kg)的四环素对小鼠肝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与空白组比较,P>0.05)。2250mg/kg的四环素灌胃对小鼠肝功能有明显影响,肝细胞凋亡程度严重,小鼠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其所致的肝损伤与IL-18有关。

(二)四环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改变

(1)氨基转移酶的升高造模18h后,ALT、AST升高明显。由于四环素能损害肝细胞膜,导致肝细胞坏死,酶从细胞内逸入血液,故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增高。AST和ALT是常用于四环素引发肝损伤的主要酶类。一般于给四环素后12~16h,可测出血清ALT、AST活性升高。

(2)IL-18升高。

(3)肝细胞均出现显著的脂肪变性和水肿,肝窦明显变窄或消失。54h和72h后肝细胞病理改变尤为严重。满视野均为脂肪变性肝细胞,肝窦已完全消失。

(4)电镜观察空白组小鼠肝细胞内线粒体丰富,大部分线粒体嵴排列密集,嵴间腔均等;内质网丰富;高尔基体排列多层;细胞核常染色体居多。异染色体居少;细胞质内未出现异常的物质结构。而模型组小鼠肝细胞被大量的脂滴所占据;线粒体明显减少;线粒体嵴大部分已消失,仅残留少许片段;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难以找到,基本上均处于断裂水肿状态;细胞核常染色质增多,而异染色质明显减少。

(三)常用的观察指标

(1)氨基转移酶ALT、AST。

(2)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动物选择

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五)浓度及溶剂选择

药物:四环素片,以水配制药物混悬液112.50mg/ml。

(六)途径

灌胃。

(七)剂量

按2250mg/kg.0.2ml/10g体重灌胃1次,18h后成模。

(八)阳性性对照

以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胶囊每日75mg/kg灌胃。

(九)模型评价与注意事项

(1)是筛选和研究物性肝炎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

(2)动物应禁食过夜后(禁食12~16h)再给予四环素,以形成显著肝损伤

(3)给予四环素12~16h,可见AST、ALT改变。

十、体外肝细胞损伤模型

肝细胞培养是目前研究肝病的最常用方法,广泛应用于肝细胞功能、再生以及肝细胞的应用研究。D-GalN是肝细胞的磷酸尿嘧啶核苷的干扰剂,可造成肝弥漫坏死和炎症,大剂量可造成暴发性肝衰竭模型,与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相似,是目前研究肝病较好的模型。

利用改进的seglen胶原酶原位灌注分离获得肝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0的6次方/ml,加入25ug/ml剂量D-GalN的肝细胞经过6,12或24 h培养,ALT,AST,LDH及细胞数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胶原酶灌流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加入40mg/L剂量脂多糖(LPS)诱导损伤,24h后LDH,TNF-α及细胞数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