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41

第41章 鹧鸪天

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1〕。味无味处求吾乐〔2〕,材不材间过此生〔3〕。宁作我〔4〕,岂其卿〔5〕。人间走遍却归耕〔6〕。一松一竹真朋友〔7〕,山花山鸟好弟兄〔8〕。

【题解】

博山寺,本名能仁寺,在永丰县博山下。作者和博山寺关系密切,曾为绍兴问的悟本禅师开堂作记文,又在寺中辟有专门为自己用的读书堂。所以,此词第二句应当是实写。作者在博山地区写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是抒发用世之情,也就是作者那永远不能熄灭的忧世爱国之情的,而这首《鹧鸪天》,却是抒发与山林为友、与花鸟为伴的出世之情的。两首不同的词出现在同一时期,正反映了作者用世弃世观念相互冲击的矛盾心理。

【注释】

〔1〕不向长安路上行:不在仕途上奔走。长安路上指仕途,名利之途。唐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山寺厌逢迎:因一次次光临,山寺也感到厌烦。〔2〕前一个“味”,是品味,动词。后一个“味”是滋味,名词。《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一书的无事无味,都是无所为的宗旨。作者既已归田,无所作为,自应在品味这无所作为的生活中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和快感。这是作者自喻退闲的不得已。〔3〕材与不材:指成材与不成材。《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者以《庄子》的话自喻,昨日的我,以才华毕露而遭遇弹劾,今日的我却得以优游山林,在一个是非颠倒的黑暗世界上,只有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才能远祸全身。这反映了遭受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心态。〔4〕宁作我:宁愿保持自我。《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公指桓温,殷侯指殷浩。〔5〕岂其卿:何必是别人,意思是不愿效仿他人。扬雄《扬子法言·问神》:“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赵、楚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乎成名?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此文中的“势”、“几”,都是亲近之意。这两句表现了作者要保持独立自我的人格,绝不趋炎附势的精神,即使遇到更大的坎坷,也不屈服,即所谓“九死犹不悔”的精神。〔6〕苏轼《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归耕。”〔7〕唐元结《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8〕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友于,兄弟。语出《尚书·君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