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辛弃疾文集4
9020800000027

第27章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1〕,稼轩未来〔2〕。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3〕;衣冠人笑,抵死尘埃〔4〕。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5〕?秋江上,看惊弦雁避〔6〕,骇浪船回〔7〕。东冈更葺茅斋〔8〕。好都把轩窗临水开〔9〕。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10〕,春兰可佩〔11〕,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12〕。

【题解】

带湖,在信州(上饶)城北灵山门外一里,一处丘陵地带,横贯一个腰带状的湖泊,作者于淳熙六年(1179)在这一块荒地上建造了一些房屋,作为将来从官场退下来后的新居。作者把此湖泊命名为带湖,因称其周围的住宅为带湖新居。到了淳熙八年秋,带湖新居将近完成,作者感到回家是必然的结果,因写下这首词。上片写新居将要落成,而主人公有家可归,不是为了享受张翰的莼羹鲈鲙,而是看到仕途险恶,祸患将生,不得已而为之。下片则为自己回家后作打算,他要临水葺屋,种柳种竹,莳菊养兰,作一个颐养山林之性的先生,但又在犹豫,恐怕皇帝要保护他,不会让他从容退休。这是从所谓爱君的观念出发,对皇帝的知遇还有眷恋的想法,其实,孝宗对他已经厌倦,哪有少许宽容的意思?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词中虽然对当前处境有所警觉,乐于回家闲居,但内心还是充满矛盾。此词谋篇立意有新意。写避祸思归,设问,释疑,解答,逐层递转,写归后的生涯,则放笔直书,情致高扬,但终篇却以诸般设想难以实现作收,充分展示了那种退休前的犹疑矛盾的心态,及其间隐寓的无数苦衷。

【注释】

〔1〕三径初成:是说带湖新居将要建成。苏轼《除夜病中赠柳屯田》诗:“三径初成赀,一枝有余暖。”鹤怨猿惊:用孔稚圭《北山移文》的语句。北齐周颙隐居钟山(即北山)的草堂,后应诏出为海盐令,秩满入京,复经此堂。孔稚圭假借山灵的语意作此移文,不许周颙再至。其中写到周颙离开草堂之后,有“硐户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于还飙人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等句,后以“鹤怨猿惊”比喻日游对未归者的抱怨。〔2〕稼轩:在作者将要建成的带湖新居中,有一处被命名为稼轩,取力田耕稼的意思,作者从此自称“稼轩居士”。〔3〕甚:何以,为什么。云山:带云的山,云山自许,指把寓居山间作为自我认定的目标。〔4〕衣冠:指士大夫阶层。尘埃:尘土,代指世上的污浊。抵死:总是。从“甚云山白许”到这里的四句,大意是:为什么自己的情操、气节都不同凡庸,而且以云山的崇高自比,而那些士大夫热衷名利的卑鄙者却总是嘲笑我混迹官场,不肯隐退。〔5〕莼羹鲈鲙:是张翰归隐吴江的借口。这一句是反说,因为贵早身闲,所以意倦须还,岂能是因为贪图享受莼羹鲈鲙才要归家?作者不为莼羹鲈鲙而归,这意味着他所以有此想法,实在是因为仕途上的遭遇使他无法完成自己当初的理想,是不得已而为之。〔6〕见《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悴》的注释。庾信《大将军襄城公郑伟墓志铭》:“糜兴丽箭,雁落惊弦。”《战国策》上说空弦虚发而有鸟惊落,这里化用这一典故,是说听到弓弦响,受惊的雁已经学会躲避。〔7〕骇浪船同:遇到惊涛骇浪,掉转船头躲避。〔8〕东冈:作者好友洪迈在游隆兴府时,为带湖新居作《稼轩记》,在作这首词的稍前,其中提到“东冈西阜,北墅南麓”。可见到淳熙八年底,带湖新居只是初成规模,因作者未料到他很快就被弹劾罢免,所以在东冈上葺造茅屋的设想并没有实现。〔9〕好都把:便都把。轩窗临水开:是为了观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载:“会稽镜湖之东,地名东关,有天花寺。吕文靖尝题诗云:‘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吕文靖即北宋的吕夷简。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诗:“白发思家万城回,小轩临水为花开。”〔10〕《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1〕《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12〕沉吟:犹豫不定的样子。作者淳熙六年曾在一篇奏札中写道:“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可见他对宋孝宗尚存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