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哲理枕边书4
9018900000021

第21章 做人是立身之本(1)

太老实是很悲哀的

社会规范告诉我们,做人要老实安分,不要惹事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交往,因为和老实的人相处比较安全,老实的人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老实的人从不算计别人。周恩来曾经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不仅是周恩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把老实作为君子必守的一道准则。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太老实就要不得了。太老实是一种木讷,一种保守,一种顽固,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人生,太老实的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从来不去想要主动干什么,只知道按照别人的吩咐去做事情,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样的人,一生能有多大的成就?太老实的人一生都处于被动中,也注定一生都会平庸,不是没有机遇青睐他,而是机遇来到他的面前他也看不见,更不用说主动去创造机遇了。

上帝告诉一个老实人,他将有机会得到巨大的财富,并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还能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老实人信以为真,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开始等待神仙给他的承诺。

可是这个老实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等到这个承诺的实现,他始终一无所有。

当这个人死后,就去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骗我?你说给我一切,可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等到。”

上帝回答他:“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由于你的等待,你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就是太老实的人,机遇站在他的面前他都不知道,非得有人亲自告诉他:“这是机遇,快抓住!”太老实的人没有主见,总是根据其他人——父母、亲人、朋友的意见,选择他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向。尤其是当别人一再重复自己的意见时,老实人就更难以拒绝。于是,很多太老实的人选择了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路,可想而知,在这条路上他能够走多远呢?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太老实的人不欺负别人也就算了,却还要受到别人的欺负。这可以算是太老实的人最大的悲哀与无奈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职场上,太老实的人总是被其他员工使唤过来又使唤过去,有什么累活苦活或者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总是叫太老实的人去做,其他的人则坐享其成;如果事情做砸了,就把责任全推到太老实人的身上。而太老实的人一般都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对人对事谨小慎微,从不会随便得罪别人,即使别人得罪了自己,也不会记恨在心,更不会以牙还牙。这样一来,太老实的人就常常被那些不老实的人欺负,而且即使自己吃了亏也认了,也不会向老板反映。

反过来,太老实的人对于别人的一点小小的恩惠,却牢记心中,并时刻想着找机会给予报答,即使那些施与恩惠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这点事。如此看来,太老实的人是职场里的“冤大头”。

老实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老实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尽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去争取,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常常不为人所知,给人的印象很平常,甚至常常被人遗忘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

其次,老实人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计划和打算,他们的观念是凑合着过日子,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一生糊里糊涂,或许偶尔也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机会表达,一旦有机会表达又没有信心,所以即使把想法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可以说,太老实的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再次,太老实的人不懂得交际,不会运用社会资源,总是单打独斗,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原则有余、圆通不足,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太老实的人个性也往往比较孤僻,不主动和别人交往,不主动和别人接触,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还不主动,还期望别人主动结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太老实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后,老实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只知道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给别人带来好处的能力,而给别人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所以,做人不能太老实,要有一点心机。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人处事留一点心机,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是谋略的一部分,善于谋划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不要以为有心机就是要算计别人,更多的时候,心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心机是智慧的流露,也是自保的象征,没有心机的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种类的伤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能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枕边哲理

俗话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了一点罢,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作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不做“滥好人”

“好人”是人性丛林里的“珍稀动物”,因此大家都喜欢“好人”,也欢迎“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是“好”,简直是“伟大”了。

那么做“好人”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事实上,做“好人”或做“坏人”,是由性格决定,而不是由意志决定。换句话说,有人“性本善”,有人“性本恶”,而受教育及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性本善”的人有时也会呈现“恶”的一面,而“性本恶”的人有时也会不那么“恶”。性格形成的障碍和弱点,并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因此做“好人”好或不好的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子回答:做“好人”是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且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因此,做好人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做“滥好人”。

所谓“滥好人”就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不能坚持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去讨别人的欢喜,反正是有求必应,也不管该不该:有时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化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解决的时候,便“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离“坏”还有一大段距离,自己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不应该……

这种“滥好人”得到的效应和“好人”不同,因为真正的“好人”有原则,所以别人在颂赞这“好人”的“好”时,还带着几分尊敬甚至“畏惧”。但“滥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上的效应是“不能担大任”的评价,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设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予取予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嘛。于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好处,惟独这个滥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总而言之,“滥好人”只能在家里做,在人性丛林里,“滥好人”是不值钱的。

枕边哲理

妥协的人是在喂一条鳄鱼——希望它最后吃掉自己。

坚信自己心中的答案

“什么是导致人们成功或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我经常询问我的顾客的一个问题。在被询问者中,既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也有郁郁寡欢的失败者,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竟然出人意料的一致。“毫无疑问,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居然超过了90%。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今天,我必须告诉我的读者,导致人们成败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能力的大小,而是信心的有无。

有一天,我在宾馆的餐厅吃早餐时,邻桌的一位女士问我:“先生,你能告诉我现在的准确时间吗?”我的手机留在了宾馆的房间里,于是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对她说:“大概九点吧。”“我可不这么认为,”她断然否定道,“我觉得现在至少九点三十分了。”一旁的餐厅服务生抬起手腕,看着自己的手表插嘴道:“这位女士说得一点没错,现在正是九点半。”待服务生离去,我好奇地问那位女士:“你既然知道准确时间,为什么还要问我呢?”“我也是猜测的。我向您询问,只是想确认一下。”她解释道。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人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其实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或者早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但他们还是要和这些问题纠缠不清,他们苦苦寻求着他人的指导和认同,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一致时,他们才会从内心接受自己的答案或方法。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心理顾问。我向他讨教如何做得这么成功时,他诡异地笑道:“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这个所谓的心理顾问,无非就是借人家的表,然后告诉人家现在的时间。”我清楚地知道我朋友在心理学方面并没有多高的造诣,有的只是他的聪明和智慧。每当一位顾客光临,他都会让他的顾客从一副塔罗牌中随便抽出几张,然后,让顾客告诉他,这几张牌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哈!”某一位顾客看着手中的牌解释道:“这牌表明,我的生意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对极了!”我朋友赞同道。他的下一位顾客细细审视着自己的牌,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明白了,这种关系再维持下去,会要了我的命的,我必须立刻结束这种关系。”“的确如此。”我这个“心理咨询大师”朋友很严肃地点头表示赞同。当然,也有顾客对他们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自己明确的答案,这时候,我朋友就会耐心地诱导他们说出自己最优先的选择。最后我朋友对他的顾客说:“嗯,我相信这是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办法。”

这些顾客,由于其内心的想法得到了自己信赖和仰慕的“心理大师”的认可和肯定,无一例外地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执著不懈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而他们最终成功的概率都高得惊人。因此,对于交付的那笔不菲的咨询费,他们都认为是非常值得的。我朋友对顾客的功劳在于,他帮助人们“收听”到了来自自己内心的指导,并使他们以巨大的自信去实施它。

我想起大数学家乔治·丹齐格的一段趣事。当他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他上课迟到,发现黑板上写了两道题。他把它们当作家庭作业抄了下来。结果他发现,这是他做过的最难的作业,他没日没夜地做了一周才做出来。他交上作业,心中还忐忑不安地认为:作业交得这么晚,肯定要被扣分。一个周末的早上,睡梦中的丹齐格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睡眼惺忪的他开门看见教授一脸兴奋地扬着几张纸说:“你解出了数学史上两道经典难题!”丹齐格凭此开辟了数学研究中线性优化这一新领域。事后,丹齐格庆幸地表示,倘若当初他知道那黑板上的两道题是存在了多年的数学难题的话,他的自信肯定被吓得无影无踪,别说解出答案,他甚至连碰都不敢去碰它们。

由此可见,智慧和才能并非上帝保留给少数人的礼物,事实上,他把这件礼物送给了所有的人。我可以肯定地说,对于那些饱受挫折和失败的人而言,他们缺少的绝不是才能,而是自信。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只要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并坚决而持久地行动起来,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为自己所拥有的才智而惊叹不已。

枕边哲理

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真诚为别人喝彩也是一种胸怀

昔日同窗目前被评为“市十大杰出青年”,替他高兴之余,顺便告诉了另一位同窗。谁知他嘴一撇道:“浮名虚利而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据我所知,去年这位同窗还为争取局里的一个先进名额和领导闹得不可开交,怎么,堂堂的杰出青年的桂冠,此时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不值一文的浮名虚利了呢?

身边的某个朋友,前些日子,忽然有篇小说得了大奖。草根写手获此殊荣,实在是可喜可贺。我登门道喜的时候,她却感慨激动得什么似的。原来自从获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平日里交好的那些朋友,要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要么冷嘲热讽酸文假醋,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平心静气地与她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朋友郁闷道:这个奖项,即便我不得,身边的朋友也得不到,怎么我一得,无形中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呢。

生命的舞台很大,每个人既是表演者,也是台下的观众,谁都希望在曲终谢幕的时候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喝彩,因为我们都是在寻找和期待着他人和社会的认同。

这种认同也可以狭义地认为是知己的表现,毕竟好朋友的鼓励和赞扬会让我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继续走下去。但来自对手和敌人的喝彩更为可贵。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手无处不在,有人处心积虑地等待着对手的失足,对于他人的成功不屑一顾,忿然于心,从未慷慨地对别人给予喝彩和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然而对生活,应该懂得欣赏,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更应当欣赏朋友,欣赏同事,欣赏对手。

不懂得欣赏的人不会体会到一种为人欣喜的快乐。一个为别人喝彩的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吝啬真心的付出。他们收获朋友,收获感动,人的智慧与修养在这时体现,高尚在这时闪光。当年周瑜与诸葛亮对峙时,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下的两个英雄,同样的出色和不同凡响,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道破近几年那些自恃不凡的才子和所有卑鄙小人压抑在心中的死结,他们容不下身边比自己幸福的人,把自己的逊色和受到的苦难化作一种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仇恨,他们为自己不平,自欺欺人地瞧不起那些付出过艰辛而成功的人,自以为别人的成功源自家庭或者社会对他的宠幸。妒火焚心之后,抑郁而终的是周瑜,现代也有很多人为他们的阴暗的心理丢失了握住幸福的机遇。

不免感叹起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惺惺相惜,萧何对韩信的舍身相荐,鲍叔牙和管仲的不计前嫌。如果这个社会有一天,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别人,没有真诚的喝彩,只剩下虚伪的欺骗,这将会是怎样的世界?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慰藉,真心地付出,你才会体会那种因为别人而欣慰的感动。

枕边哲理

不敢赞美对手的人是没有价值的。

欲善终,当慎始

古人常说要“慎始”,即做某件事一定要小心,有了第一次,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发展下去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必须小心“第一次”,杜绝“第一次”坏事的发生。细细想来,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身立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