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碧海狂啸:可怕的海洋灾害
9016700000005

第5章 最可怕的海

“疯狗浪”。

狗浪。

而从这些报道事件中,我们可以得知,“疯狗浪”会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如果海浪过高的话还会导致停在岸边的小轿车被卷入海中。

因此,很多沿海旅游城市禁止在一些岸段禁止垂钓、游览。

为什么称其为“疯狗浪”呢?

通过相关学者的调查,发现该词是从1986年起才出现在报章杂志上。

那“疯狗浪”究竟是什么呢?有关气象人员表示:“疯狗浪”是渔民对此种巨浪的称呼。在我国,最常出现“疯狗浪”的地区是台湾东北部,因为它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当然,关于“疯狗浪”的成因有很多种说法,正所谓众说纷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疯狗浪”发生之前,海面特别平静,唯一的征兆就是海面突然降得很低,随后人们就可以看到前方的海面上有排浪推近,如果提前有感知的话一定要及时躲开。而在其发生的时候,海浪特别高,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会把游客、钓客甚至车辆卷入海中,触目惊心。

二是认为“疯狗浪”是一种长波浪,它是由各种不同方向的小波浪汇集而成,在汇聚的过程中遇到了礁石或是岸壁的突然强力撞袭就会卷起猛浪。另外,“疯狗浪”也可能是由许多碎浪组合而成一条较长的波浪,当遇到V形海岸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最终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疯狗浪”的形成与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持续的东北季风吹刮与同类风速共振的波浪,就会促使巨大的涌浪的形成,当其与海岸相接触的时候就会将作用力倾泻于海滨某一海角,最终形成具有杀伤力的海浪。四是专家们各抒己见,有学者认为,综合“疯狗浪”形成的原因包括移动性的小风暴,或不同波长、方向的波浪相互叠加,海底山崩,一种潮波或某种近岸流所,远地传来的长涌波等。

近年来,台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民众开始注重休闲活动。台湾四周环海,气候温和,是从事岸边及海上休闲活动的好去处。当地有关部门顺应民意,修建了与海岸游憩相关的设施。台湾东北海岸在冬季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是在海边垂钓。因为在冬季天气恶劣之际,许多名贵鱼类,如黑毛、硬尾仔、红尾冬等鱼汛不断,吸引不少钓友。

但近几年每年都有垂钓者在这里被“疯狗浪”卷走的事件发生。

如台湾《联合报》以《八斗于巨浪卷走十余钓客,九人获救,两人受伤,数人失踪连夜搜救》为题,报道了发生于1984年10月14日的一次“疯狗浪”。据报道,当时,天气很好,微风拂熙,海面微波荡漾,有十几名钓鱼的人晚上在基隆市八斗子渔港防波堤末端钓鱼,8时许,即有一名钓友被大浪卷走,但其余的人仍在该处垂钓。10时30分,突然有一大浪打上来,有四五个钓友被打下防波堤,其余六七人欲奔向安全地点时,又被卷来的大浪全部打入海中。经过在场数百名钓友和警方的抢救,有9人获救,但仍有几人被大浪卷走。就在这一夜,在基隆港的另一端也发生了有10名垂钓客落海事件。事实上,“疯狗浪”并非只危及岸边的垂钓者,海上作业的渔船有时也无法幸免。1991年8月7日凌晨,有5艘作业渔船遇十多米高的“疯狗浪”侵袭而翻覆,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疯狗浪”对航运、港湾设施、海洋及海岸工程等都有潜在威胁。巴拿马籍“安士玛”号货轮在宜兰外海遇上“疯狗浪”,在甲板上工作的5名船员被卷落海中,其中2名船员死亡,另3人重伤。这艘近6000吨的货轮是在驶往韩国的途中遭遇到“疯狗浪”的。

“疯狗浪”吞噬人命事件在中国香港和内地沿海也有发生。据香港报报道:1994年12月28日,港岛石港后滩一批中学生在临海边岩石上观赏浪花,突然翻起一个大浪,将其中一名学生卷入大海失踪。

发生在我国大陆的“疯狗浪”。

在中国大陆沿海的一些地区也多次发生过“疯狗浪”卷走人的事件。不过见于报端者不多。

例如,1992年9月1日下午,一名内地教师携女儿到青岛市鲁迅公园海滨游玩,在岸边的一块礁石旁给女儿留影,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大浪突然袭来,将心爱的女儿卷入海中,不幸遇难。

谈到天灾,最令人恐慌的是不知道灾难何时降临。如台风、龙卷风、地震、海啸、山崩、水灾、旱灾等均为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由于科学海上货轮的进步,大部分天灾已了解了其成因并能预报,降低了人们的恐慌感。

虽然“疯狗浪”事件每年伤亡人数比其他重大天灾、人祸等少得多,然而不知何时发生的潜在威胁使岸边垂钓、海上作业、海岸工程施工者们担忧。

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疯狗浪”。

所造成的危害呢?首先要避免危险地点。例如,海床坡度很大的地方。

由于这种海床会使得碎波位置非常接近岸边,所以碎波水墙会很容易冲上岸。当然,海床坡度很大的地方又很多,如突出海岸的礁石、直立壁上近海面的平台或海堤、防波堤等,尤其是灯塔附近的防波堤。

其次是注意危险季节。一般来说,如果冬季季风比较强烈,海风比较强,而海浪也是非常大的,海边就会波涛汹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千万不要到海岸地带玩耍。通常情况下,在台湾冬季,黄海或东海已有冷锋产生,由于连续的东北季风比较强劲,所以产生的海浪会直接侵袭海岸。而在夏季的时候,由于台风强烈,所以要避免进入海岸地带。总之,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一定能降低“疯狗浪”对人类的危害。

来自深海的“水下浪”。

海面的波浪是人们所熟知的,而对水下的海浪却鲜为人知了。据海洋学家测量,海水内部也存在剧烈的波浪,科学上称它为“内波”。

内波的波高,一般要比海面的波浪高得多,可高达几百米,波长也有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可称上是“巨浪”了。

内波与海面的波浪虽然都是液体波动现象,但它们又很不相同。

一海面波浪主要是由风力扰动作用引起的,它处在水与空气的界面上,而空气与水的密度相差近千倍,海山崩地裂的巨浪海上巨浪面波的最大值在海面,随着水深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在一定深度就消失了。内波是发生在海水内部,它的存在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海水密度有稳定的分层;二是要有扰动的能源,两者缺一不可。

在海水内部,因温度、盐度等的变化,常出现密度不同的层次,如受到气压、船舶、地震活动等外力扰动,就可能在一定深度的不同密度层间产生内波。由于海水密度分布经常处于不均状态,海洋内波也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出现海洋跃层时,即当两层海水相对密度值大于0.1%时,在外力的扰动下,很容易在两层海水界面处产生内波。内波的振幅为什么比海面波大得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海水内部,虽然相邻两层海水密度不同,但相差不大,彼此都是海水,波动受到的阻力很小,相同的能量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而海面波浪则不同,由于海水与空气二者密度相差悬殊,海浪受到的阻力大得多。这用阿基米德原理不难解释,在海水中提起重物,要比由海面提到空气中省力得多。

内波的发现经过也很有趣。

1893年夏天,挪威海洋学家南森在北极探险时,一天,他的船行驶在挪威海上,海面的冰层正在融化,船速在这里突然慢下来,任凭你如何加大马力,船好像被“黏住”一样。

后来,人们在一些大河口海区或海冰融化不久的地方,也多次发现类似现象。为此,人们称这些地方为“死水”。这种现象引起南森极大的兴趣,经过他细心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认为,船只受阻是因为船底处于淡水层和盐水层之间,在两层密度不同的水界面上,因船的扰动产生了内波,推动船舶前进的动力,都消耗在形成和维持内波上了。

内波隐匿在水中,人们不容易发觉,往往在缺乏防备的情况下,遭到突然袭击而受灾,故内波又有“水下魔鬼”之称。

狂暴凶残的“杀人浪”。

如果你看过美国大片《完美风暴》,相信你对片中的惊天巨浪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的海浪有着非常大的杀伤力,令人震撼。众所周知,海洋具有神秘色彩,让人捉摸不透。世界各地海员和水手最为害怕的海浪之一就是“杀人浪”。

当然,很多资料已经表明,“杀人浪”。

确实存在,它经常在一些海域神秘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英国《观察家》周报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科学界对“杀人浪”没有什么研究,认为它的存在是迷信作用的。然而,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这种杀伤力极强的巨浪确实存在,它会经常在很多海域神秘出没。然而,以现有的科学认知,人类根本无法合理解释“杀人浪”的存在,所以对其巨大的破坏力也是无能为力的。

德国超级油轮“明兴”号就是被“杀人浪”吞噬的著名例证。

这艘有史以来最大的货船长度超过两个半足球场,被誉为“不沉之轮”。但在1978年12月7日,这艘凝聚德国海运界全部骄傲的巨轮竟在驶往美国途中突然消失!

随之展开的世界航海史上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成果寥寥,26名船员无影无踪,营救人员只找到一艘体无完肤的救生艇。

过去,这种神秘海难被解释为船体维护欠佳或航行人员操作违章,但直到近些年,科学家才发现众多事故背后另有真凶——“杀人浪”。

终于浮出水面。

英国超级游轮“奥里亚娜”号遭巨浪狂袭,玻璃全被打碎,10层汹涌的“杀人浪”。

游轮竟有6层进水,是发现“杀人浪”。

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事件之后,又出现了轮船沉没、船员死亡的情况。

从传统理论来说,“杀人浪”是不存在的,更无法对其做出具体阐释。

因为即使是在最恶劣的暴风雨中,海浪也不会高过10米。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海浪高达30米的“杀人浪”却出现,这在质疑现有的气象学理论。

的确,海浪是大风劲吹海平面的结果。然而,科学家对“杀人浪”。

的出现感到特别困惑。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波浪及风向都朝向强大的洋流时,会抬高水面。而有些人对于这种理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波浪会变得极不稳定,并从邻近的波浪中吸收能量,进而形成“杀人浪”。

尽管研究人员对“杀人浪”成因有争议,但无可非议的事实是,现代船舶的设计并未考虑到如何防范“杀人浪”的杀伤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被称为“海上巨无霸”的法国豪华邮轮“彭特·艾温”号也遭遇到巨大怪浪的袭击。

据报道,“彭特·艾温”号是法国布列塔尼渡轮公司的旗舰,是当今世上最大型、最先进的豪华邮轮之一。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

在1995年5月21日晚,这艘“海上巨无霸”满载着包括数百名儿童在内的1150名乘客,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驶往西班牙。当地时间晚上10时25分,海上突然刮起9级大风,海面掀起阵阵巨浪。瞬时间,船舱中就是一片汪洋,面对这种情形,人们各自逃命,很多人因为自救被玻璃划伤了。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大家一脸的茫然和质疑,殊不知,在巨浪来临前的夜晚就已经有征兆了。一位60岁的名叫理查德·洛伊德的乘客回忆说:“那真是一个惊险之夜。当时我们正准备穿越英吉利海峡,当船只拐入比斯开湾时,大家正在进晚餐。忽然饭桌上的瓶瓶罐罐一个个翻倒,所有东西都滑了下来。迎面的船舱玻璃被击得粉碎。几分钟过后,船上的人们惊恐地四下逃窜。有的人身上仿佛中了榴散弹,伤口血流不止,其余的人也都满脸鲜血。”而另外一名叫万恩的女士回忆道:“在巨浪突袭邮轮的前一天晚上,由于魔术师用来表演的桌子居然从舞台上滑落,魔术表演也被迫取消。”在“彭特·艾温”号遭遇巨浪袭击之后,它只能调头驶向法国罗斯科夫港接受紧急修理。在第二天凌晨5时左右,邮轮终于靠上了码头。虽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损失,但是却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据悉,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上,平均每周有两艘大型船只突然沉没。

这次袭击“彭特·艾温”号邮轮的怪浪表明,10米以上的“杀人浪”。

真的存在!

探测“杀人浪”。

为了验证“杀人浪”的传言,欧洲宇航局2000年启动了“大海浪计划”,用两架地球扫描卫星ERS-1和ERS-2对海洋进行扫描测量。数据显示,3周中,在世界不同海域发现了10个超过25米的巨浪,其中一些巨浪高度竟接近30米。

简单而实用的风浪预报方法是建立风速与波高的经验关系,例如常用的波级表。但因风浪受制于风速、风时、风区和海区形态多因素的影响,简单套用波级表作预报必将造成较大的波高预报误差,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可采用分海区、分风向建立风速和波高的统计关系。

当南海中部风速大于10米/秒以上时,风速与波高的关系明显地随风区而不同,北-东东北的风向下风区最长,同样风速下波浪最高。

也有对不同天气类型进行分类制作灾害性海浪预报。一般分3类:

一是冷空气过程;二是气旋过程;

三是台风过程。对于每种类型的天气过程,确定各自的预报指标或气象要素与海浪经验公式,并依此制作大浪预报和警报。

随着对海浪各种物理过程和参数化形式认识的深入,海浪数值预报模式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发展过程。第一代海浪模式是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它的物理基础是谱能量平衡观点,其后发现,其中的普适高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