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凡尔纳密码:海底两万里
9011500000023

第23章 海底一万六千米

“发生什么事了?”我坐了起来,问康塞尔。

“水漫上来了,水漫上来了!”康塞尔大喊大叫。

我们可不是软体动物!看到海水像洪水一样地涌了过来,我们惊慌失措地撒腿就跑。几分钟后,终于安全地到了岩洞顶上。

“这是怎么回事啊?”康塞尔不得其解。

“这是涨潮,朋友。”看着浑身湿透的我们,我说,“我们还是回去换衣服吧。”

有惊无险的旅行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鹦鹉螺号”上。“鹦鹉螺号”又继续向南驶去。尼摩船长究竟要带我们去哪里呢?我想象不出来。他时常待在图书馆里看自然历史书,还在我写的海底著作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在寂静无人的黑夜里,当“鹦鹉螺号”在荒无人烟的深海中沉睡的时候,我听见他在弹奏着忧郁的曲子,听上去那样的伤感。

3月13日,至此,我们从太平洋远海出发,已经走了约6500公里。这一天,我们来到了南纬45.73度,西经37.53度。

在这里,“莱哈尔号”船长邓哈姆曾做过一个探测,深入到了14000公里深的大海,美国驱逐舰“议会号”的帕克大尉,也曾经做过15140米深的探测,但他们都没有够到海底。尼摩船长决定潜到最深的海底去,检测一下不同的探测数据。

“鹦鹉螺号”下潜了。6000米的时候,荒凉的海水是那么清澈透明,到了14000米的地方,我终于发现水中冒出了几座黑色的尖峰。

“鹦鹉螺号”顶着巨大的水压,往更下层潜去,我感觉到嵌板螺丝衔接的地方在颤抖着,船栏铁条都弯成了弧形,舱壁在呻吟着,客厅的玻璃在水压下好像快要翘起来了。“鹦鹉螺号”似乎要被压扁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到达了海下16000米!此时的“鹦鹉螺号”

两侧承受着1600个大气压的压力,也就是它表面每平方厘米就承受着160公斤的重量。

四处是奇形怪状的岩石,无人居住的岩洞。“啊,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景象,为什么我们只能把它们保存在记忆中呢?”我说。

“你愿意把它们保存得比记忆更好吗?”尼摩船长问我。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没有比照一张这一海区的照片更简单的事情了。”尼摩船长一声吩咐,一台仪器就被推了出来。

几分钟后,我们就得到了一张极其清晰的底片。

做完这一切,尼摩船长说,“我们上去吧。鹦鹉螺号不能在这种压力下待太久。您站稳啊。”

我还没明白船长为什么这样叮嘱我,就摔倒在了地毯上。

“鹦鹉螺号”像空气中的气球一样,闪电般迅速地上升,40分钟后,它穿过了与海面相隔4海里的水层,像飞鱼一样跃出了海面。

我以为“鹦鹉螺号”到了合恩角的高纬处,会调转船头向西走,返回太平洋,完成它的世界之旅,可是,“鹦鹉螺号”

却继续向南行驶着。它到底要去哪里?

尼摩船长真的发疯了。

尼德·兰遇到船长的时候,眼睛中燃烧着阴沉的怒火,他极力地压抑着自己,但我真害怕他哪天会走极端。

3月14日,尼德·兰和康塞尔来到我的房间。

“您认为‘鹦鹉螺号’上有多少人?”尼德·兰说。

“如果只是驾驶的话,顶多十几个人就够了。”我说。

“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人?”尼德·兰说。

我不知道他问这些的意图。

“如果要知道有多少人的话,用算术推算就好了。”康塞尔说。

“根据这艘船的容积,推算出它容纳的空气,以及每个人呼吸消耗的空气量,将这些结果和‘鹦鹉螺号’每24小时就要浮出水面换气的情况一相比……”

我明白了康塞尔的意思,拿出铅笔和纸飞快地算了起来。

“啊,答案就是……”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巨人的足迹

勤奋的地理钻研者

凡尔纳非常喜欢钻研地理,无论他当法学生、剧作家、巴黎歌舞剧院书记,还是证券交易所的代理人,一直到作家。

每天早晨5点,他就会在家里,或者国立图书馆开始自己的研究,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密码屋

阿龙纳斯教授为什么惊讶地叫了起来?

A.因为算出来船上的人很多。

B.因为算出来船上的人很少。

C.算人数只是一个幌子,阿龙纳斯教授被康塞尔和尼德·兰打昏了。

D.有一个怪兽破门而入。

E.你觉得阿龙纳斯教授惊叫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