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元朝
9006900000011

第11章 忽必烈的贤内助察必皇后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中有两个女人对他的影响很大。第一个是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她不仅帮助忽必烈获得了邢州的封地,使忽必烈迈出了他踏上仕途的第一步,她任用儒士的政治观点也影响了她的儿子们。而另一位就是忽必烈的察必皇后。

察必皇后姓弘吉剌氏,《元史》中对她的评价是“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当时与有力焉”。像大多数存在于史籍中的女性一样,记载她的文字并不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零星的资料看到她的性格,和她在忽必烈身边所起的作用。

察必无愧是忽必烈的贤内助。在前边我们提到过,正是察必的通知促使忽必烈及时赶回了开平,为他与阿里不哥的争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忽必烈处理日常政务的时候,察必也提供了不少帮助。一次,蒙古的朝臣上奏要将京城近郊的农田割地变成牧场,以便牧养宫中的马匹,忽必烈听后欣然应允了这个计划。而察必皇后听说后马上来见忽必烈。正好她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太保刘秉忠,马上生气地责备他说:“你是个聪明的汉人,皇帝对你的意见总是非常重视,如果你的意见正确,说了陛下就会听取,而你又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劝阻呢?”接着察必皇后进一步说:“我们刚到这里时并不主张农耕,割地牧马还讲得过去,现在天下已定,郊外的田地也各有其主,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情况下把良田变为牧场,可以吗?”忽必烈站在旁边听了察必的话,感到言之有理,于是取消了割地放牧的计划。

察必皇后有时也会做错一些事情,不过知错能改。有一天,察必皇后向太府监支取了一些丝绸布料。事后让忽必烈知道了,他对察必皇后说:“这些布料不是私家物品,都是供军用的,怎么可以擅自索取呢?”察必皇后听后知道自己做错了,从此,她带领宫女纺纱织布,还利用旧的弓弦织成衣服,衣服的韧度比当时的绫绮还好。后来察必皇后看到宣徽院有许多羊皮被扔掉不用,她又把这些废弃的羊皮搜集起来,缝制成地毯,在宫中倡导勤俭的风气。

察必皇后是一个虔诚的吐蕃佛教信徒。她的第一个儿子朵儿赤的名字就来自藏文。察必皇后是一个仁慈的皇后,不过有时候这种仁慈又让她的思维过于女性化。南宋投降的消息报知忽必烈后,忽必烈十分高兴,在上都大摆宴席,君臣无不喜笑颜开,只有皇后察必一人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世祖看到后便问察必皇后:“现在江南已经平定,从此不必再大动干戈,大家都高高兴兴举杯庆贺,为什么你一人面无喜色呢?”察必皇后跪在地上回答:“我听说从古到今不曾有过一个朝代能千年相传,但愿我们的子孙不会蒙受亡国的厄运。”忽必烈听后,为察必能够居安思危大为感慨。后来,忽必烈把从宋朝国库缴获的各种珍宝搬到殿庭上,陪同察必皇后一起赏玩,察必皇后反显得漫不经心。世祖感到纳闷,等察必回到寝殿后,派人去问她看中了什么东西。察必皇后面色忧郁地说:“宋人珍藏这么多宝物打算留给赵家后代,可是他们的不肖子孙却无法守住这些珍宝,现在都归我们所有,我怎么忍心从中挑一件物品呢?”忽必烈再次感慨地说:“讲得多好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皇后有远见。”

但在对待被俘的宋朝皇室成员上,忽必烈与察必皇后却产生了分歧。察必皇后发现宋太后全氏在北方水土不服,仁慈的她就三次上奏忽必烈,请求将全氏遣归江南。忽必烈毫不客气地对她说:“你这个妇人太没有远见了,如让她南归,那些南方的宋朝人一定会利用她蛊惑人心,到时候就不只是她会死,她的家族也会被牵连,这可不是在爱怜她啊。你要是真关心她,就时常多去照顾她们一些,让她们安心地在这里生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察必皇后只是一个有一定政治头脑的贤妻良母,离政治家还有相当的距离啊!

点评

在历史上,可以把元朝看成是各蒙古汗国的大宗主国。实际上各汗国也承认这一点。至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很难说谁是正统,因为从蒙古人开始迷信军旗的力量的那一刻起,这种冷血的厮杀就成了一种必然。力量决定一切。

然而毫无疑问,忽必烈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位致力于对外扩张的大汗,尽管这种扩张被大海与密林所限制,后期多归为失败。但比起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来说,他的身子仍然坐立在马背上,而不是沉醉在宏伟的宫殿与高大的城墙里。可以说从成吉思汗立国的那一刻起,他所创立的行政与军事一体的国家体制,就是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当他的后代分裂、徜徉在城镇中的时候,大蒙古帝国也就走向没落了。

可以这么说,这个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民族,同时逐步被他们所征服的文明所征服,忽必烈则成了大蒙古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值得骄傲的征服者。

尽管这位征服者取得汗位的方法不那么让人信服,但他却是改变了华夏大地命运的人。

相关链接

忽必烈小传

忽必烈,史称元世祖。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在位35年,享年80岁。

1251年,他受命于蒙哥开始经略中原地区。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与人口的恢复,兴汉法,用儒士,对中原地区生产力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1253年忽必烈出兵平定大理,首次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1259年,蒙哥死。1260年忽必烈宣布继承汗位,并和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汗位争夺战,最终获胜。1271年11月,忽必烈宣布将“蒙古国”国号改为“元”,以一个新朝雄主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267年,忽必烈挥兵南宋。在经过10年的长期战争后,1276年宋帝出临安投降,南宋亡,中华一统。忽必烈召见宋帝后,宣布废去帝号,封为瀛国公。

1279年,南宋余部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抱着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昱投海而死,南宋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随后忽必烈进一步进行对外扩张,频频调动大军,对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爪哇等诸国用兵。在忽必烈大军的攻击下,高丽、安南、占城、缅国、爪哇等国先后被迫表示臣服。而元朝与日本的官方关系始终紧张,民间经济文化往来却极为频繁。

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他借用汉法,想要妥善解决大蒙古国时遗留下来的汗位继承问题。大蒙古国早期,并无明确的立储方法,常常是在大汗临终时才有遗训以确定新的汗位继承人。而这个遗训也不足为凭,仍要经过贵族大会“忽里台”的推举,即位者才能成为合法的大汗。这种不明立皇储的旧制,多次引起蒙古贵族内部的汗位争夺。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忽必烈明确了设立皇储的意向,在1273年,正式册封次子真金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为争夺汗位而发生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可惜皇太子真金英年早亡,结果这一重要制度在后来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延续下来,导致元代中期蒙古皇族各支系间的火并连年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不安。汗位继承问题始终困扰元朝始终,成为元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94年春,忽必烈病逝,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